花蓮縣鳳林鎮人口數一萬一千多人、客家人占了六成五,擁有日本移民村、菸樓群等精采豐富的文化資產,同時還有「長壽之鎮」、「校長故鄉」的美譽。兩年前鳳林鎮拿到國際慢城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個慢城,也引發台灣的慢城風潮。拿到了慢城認證,對鳳林的影響是什麼?又帶來何種改變?一起到鳳林看看。
他這個余家第一代的阿公,他的爺爺是跟日本人做長工的,(日本人)他就把十幾甲的土地,就送給阿公。

退休校長帶著外地人騎自行車漫遊鳳林小鎮,來到菸樓前細細解說歷史,這裡的菸樓群可說是全台菸樓最密集且保留最完整的。

[鳳林鎮文史工作協會 理事長
劉青松]
日本,戰敗後回去日本自己本國,這邊在地的客家先民 就地接收這個日本人的產業,開始種植這個菸草,也同樣,當時台灣也設了公賣局,也是專賣制度,補貼、菸種、種子,還有肥料等等設備,還有菸樓的補助都有,不過記得,要有執照,這執照要經過公賣局審核通過,你才可以種菸,你才可以烤菸。

花手巾植物染工坊裡,大人小孩在白布上綁上木棍,等著染出花色獨一無二的布。

[遊 客]
很好奇說它這裡到底是在玩什麼,純粹好奇的心而已。

鳳林的婆婆媽媽從傳承客家藍染的技藝開始,進而玩出更多色彩豐富的天然植物染,小小的工坊甚至吸引觀光客停下腳步體驗。

[鳳林鎮文史工作協會 理事長
劉青松]
打破傳統保守的藍色、黑色,用植物多種色彩,來豐富客家人的生活、美學,突破我們客家人傳統,比較保守的感覺,用色彩將它美化起來。
這隻手一定要往下壓,翹起來,翹,這隻手不要出力輕輕的。

像孩子王一樣帶著孩子又玩又唱,讓孩子不僅學會擂茶,還瞭解了背後的歷史由來,餐廳老闆娘王春蓮對於怎麼利用客家飲食深入淺出介紹在地文化,很有一套。

[客家風味館老闆
王春蓮]
其實,我們在這邊啊,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本來就是慢,然後本來就是很逍遙、很自在,那我覺得說,我會跟很多來這邊的客人講說,你們來到這邊身心靈各方面都可以放下,就是來到這邊就很輕鬆,就是像我們的生活一樣,我們沒有特意說,我們是慢城要怎麼樣怎麼樣,就是生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是這麼簡單這樣。

人口數一萬一千多人、客家人占了六成五的花蓮鳳林小鎮,文化資產豐厚,同時擁有「長壽之鎮」、「校長故鄉」的美名,2014年5月拿到國際慢城認證,成為台灣第一個慢城小鎮,自此開啟了台灣對「慢城」的認識。鳳林慢城並非沒有觀光行為,不過,他們慢慢來,採取重質不重量、細水長流的方式。

[鳳林觀光旅遊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威誠]
我們不是用很快速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潮,但是我們必須要,吸引人潮進來沒有錯,但是我們必須要以怎麼樣,以質的量,以質來求更精進,這個才是最主要的部分,量多不是好處,質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這樣。

[鳳林鎮文史工作協會 理事長
劉青松]
讓你進來,看鳳林,享受鳳林的生活,聞到鳳林客家文化的味道,是這樣吸引人過來,這兩年來,雖然說我們環境,還沒準備好(讓)很多遊客進來鳳林,不過我要,也要防止這樣的情形,大量的遊客進來,我的品質會打壞,所以我們很多在地的民間組織大家協力,協力,競爭又合作,宣傳我們慢城的生活意義,讓這些外地來的遊客,去感受什麼叫做慢城、慢食、慢遊、慢活,很多很多慢的、生活的,從慢裡去找到它最深層的意義在哪兒。

像是在地的有機農夫就提供田區,讓遊客體驗農事,踏進田間,跟著在地人的節奏呼吸。

因為這個很黃,很熟了,所以輕輕地放在地上,不要用丟的。等一下要腳踩脫穀機,所以我們放的時候盡量地放齊。

都市來的孩子興奮下田,彎腰用鐮刀收割稻子,揮汗如雨,體驗農夫的辛勞。

[遊 客
侯丞祐]
就是可以體驗以前,以前農夫的辛苦,讓我們現在吃飯不會浪費。

[遊 客
謝依茹]
覺得讓小孩子體驗還不錯這樣子,對啊,所以就帶他們來玩,他們今天剛從台北下來。新鮮吧,沒割過吧,所以覺得很好玩。
田間還有古董級的脫穀機,讓民眾將割下的稻穗打出穀粒。

[遊 客
黃冠霖]
割稻就是把稻子,然後用鐮刀割下來,然後之後呢,然後再拿去那個,有一個可以旋轉的東西,它會一直旋轉,然後稻米就掉下來。

[鳳林有機農
徐明堂(客籍)]
今天這一群來自都市的年輕朋友們,從來沒有耕作過,沒有割過稻,我相信這是一個很難忘的經驗,這個是一個老古董的農具,完全是用人力的,說真的我很擔心他們被拖進去,真的很危險,而且他們站都站不穩,我想他們來這麼一趟,那麼遠的地方來這麼一趟,我相信,應該會很值得他們去回味的。

照片提供 張郁珮鳳林能拿到國際慢城認證,扮演推手的北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張郁珮功不可沒。李美玲六年前協助客委會做鳳林鎮整體願景的規劃時,接觸到了「慢城」的概念,認為可以當作鳳林的發展方向,協會義工張郁珮三年前更在客委會築夢計畫經費的支援下,直接拜訪位於義大利的國際慢城總部,遊歷歐洲六個慢城城市。回國後花了大半年時間收集資料、翻譯、填表格,才終於送出慢城申請,2014年5月,鳳林如願獲得國際慢城認證。不過,他們說,取得認證後這兩年,鳳林這個小鎮並沒有什麼太大、太具體的變動,倒是在鎮民之間漸漸起了些微妙的作用。

[北林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李美玲]
最大的影響是那個,鎮民的共同的榮譽感,那我覺得他們認為,我們可以成為全台灣第一這件事情,他們不會再覺得說我住在鳳林就是很,很鄉下,很怎麼樣,反而現在可以很驕傲告訴大家,喔,我住在鳳林,這個環境很好怎麼樣這樣,對,我覺得那個感覺是很不一樣,開始認為自己選擇生活在這裡是一件可以,大聲跟人家分享的一個價值這樣。

[北林社區發展協會 義工
張郁珮(客籍)]
鳳林做的最棒的是公民意識,就是,包括對於慢城的認識 然後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我覺得這個是,還有對慢城的認同,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鳳林鎮 鎮民
彭興讓]
我在義大利住很久,這邊看到的就是,我們花蓮的鳳林的,我們這邊的生活步調,其實是來自我們客家人的硬頸精神,我們很注重我們的家庭生活倫理,很像在義大利所謂的後浪漫時期,慢慢發展出來的反璞歸真,一種新文藝復興的概念,也是以家庭生活為重,我們客家人的精神跟義大利的精神,竟然不謀而合。
認真說來,慢城的慢意識,其實早就存在於鳳林鎮的日常生活中,只不過在獲得慢城認證後,鳳林人在八大公約的框架下,更加努力去穩固原本的傳統文化、環保意識、友善土地等,像是來老人日照中心,就能看到他們正在學習做環保小夜燈。

[鳳林鎮 鎮民
鄒美妹]
有一堂課就是教這個,用這個紙溶的,用那種像衛生紙一樣的拿去泡水,泡軟了,有篩子,篩子放好,就把它撈起來,撈起來放這個花下去,讓它乾,乾了以後就,黏這個小夜燈。
或者在地的協會也不時來為老人上課,教他們如何利用天然植物來製作清潔液,加強環保意識。

[牛根草社區發展促進會 總幹事
蔡金仁]
今天上的,上的這堂課就是無患子清潔液,重點這是說什麼呢,就是環境跟人跟土地,要能夠連結,這個是比較重點的。

此外李美玲觀察到,家鄉的有機農民、返鄉青年,甚至是新移民,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張麗虹揉著麵團,準備做貝果,製作麵包是她搬到鳳林才學的技能,因為一切都不方便,什麼都得學著自己來,貝果裡頭的香蕉乾,是鄰居送的,製作酵母的香水檸檬則是來自另一戶好鄰舍。因為公公早年就在鳳林置產,張麗虹因而跟著夫婿從台北搬來這個小農村。

[鳳林鎮 鎮民
張麗虹]
那為什麼會做麵包的原因,是因為我不會種菜,我也不會種水果,那我公公留了一台三十年的這個攪拌機給我,然後讓我看YouTube,然後就開始學做麵包,對,然後就可以跟這邊的阿婆一起分享這樣子,他們給我很大的鼓勵,所以我的,我的麵包呢,很多都是交換他們有許多的農產品過來。

雖然不像都市便利,濃濃的人情味卻足以彌補一切,張麗虹甚至還著迷於鄉村「以物易物」的模式。

[鳳林鎮 鎮民
張麗虹]
那慢城,很多人跟我講慢城是什麼意思,我跟他說,慢城就是這邊沒有購物中心這樣,對啊,所以你要逛街購物的話,你可能要到比較遠的地方,對,可是它帶來給你的價值就是 嗯,鄰居之間的,因為種種的不方便,所以呢,大家的,大家的分享就變得很重要。

徐明堂,為了照顧父母而返鄉務農的遊子,以有機的方式種田,就連稻穀也是用傳統日晒。徐明堂還有個怪癖,要買他的米,得先來農田看看,他不希望和消費者之間僅是銀貨兩訖的關係。

[鳳林有機農
徐明堂(客籍)]
坦白說,有機耕種這過程當中的確是很辛苦,有很多的慣行農法所不會遭遇到的、面臨到的問題,譬如說收割之後,我們的穀子裡面就一定會有很多的雜質,這些雜質就是草這一些問題,那我希望說,我的消費者,支持我的這些 這些朋友們,來我的田裡,陪著我,讓,就是說讓這些朋友知道說,我是怎麼,怎麼走過來的,怎麼去友善,去養護這塊土地。

鳳林鎮拔得頭籌,先行取得國際慢城認證,成為台灣各鄉鎮觀摩取經的對象,不少人都在問:拿到慢城認證兩年,鳳林有什麼改變?鳳林人大概會內斂又驕傲地回答你:「就是維持不變」,因為他們的生活裡早就累積出根深柢固的慢意識,已然是慢城精神的實踐者。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