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造成洪患不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全球暖化,因此防洪更需要解決成災的源頭,德國推動節能減碳的工作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為了達成在2020年減碳40%,到了2050年能夠減碳80%,德國更在1991年開始陸續推動再生能源計畫,希望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使用更乾淨的能源,德國更訂下目標在2020年時,再生能源比例可以達到總用電量的30%。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市是舉世聞名的城市,漫步在街上或郊外,看到的幾乎都是數百年歷史的建物,其中有些正在翻修牆壁,希望讓它更保暖,降低能源的耗損,節能外更要潔能,街角停著的轎車,拉著電線正在充電,解說牌顯示著,這是一個汽車充電站,而使用的電力正是來自德國引以為傲的風力發電。

<2010.4.28資料畫面>
德國自1991年開始推動再生能源計畫,據統計,截至2009年,再生能源提供了2380億千瓦的電力,而包含風力、水力、太陽能等的再生能源占德國總能源的10.1%,預估到2020年將達到18%,其中太陽能發電更是德國主力發展的項目,全德國已經安裝了一百多萬個太陽能設施,其中95%左右安裝在屋頂上,太陽能發電廠的老闆Hans就曾安裝屋頂式太陽能板,2006年更轉而投資太陽能發電廠。

[Altomünster市太陽能發電廠
老闆 Hans Schweiger]
我覺得人類應該從這種沒有辦法再生的能源解脫出來,而採用這種對於自然沒有傷害,可再生的能源,另外,我在家裡自己安裝了太陽能板之後,這樣的經驗,讓我相信太陽能發電其實也能創造經濟的利潤。

除了對乾淨能源的信念外,最重要的是德國訂定的再生能源法EEG,提供投資者固定的收購價格,像太陽能發電的收購價每千瓦40歐分,折合台幣約20元,是一般電費的兩倍,可預期的獲利讓他們敢於投資這個新興產業。

[Altomünster市太陽能發電廠
老闆 Hans Schweiger]
國家這樣的補助,特別是對太陽能這種電力售價優惠性的措施,是讓整個太陽能發電廠的可能性的前提,如果沒有這種經濟上的可行性或利益,任何生態上的理念,就只能停留在理念而無法實踐。

[Altomünster市
副市長 Christian Richter]
當初會認為是好的,是因為能源的提供不應只是大企業或國家政府來提供,地方政府也應該設想,我們這個城鎮需要的電能,能夠就地來解決。

在巴伐利亞南部的Haimhausen市,今年更達到全市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Haimhausen市長
Peter Felbermeier]
我覺得像我有兩個小孩,我希望能夠留給未來子孫一個好的環境,不要再用核能發電,以及燃煤發電等方式,能夠讓後代子孫有一個安全的環境。

其實早在1902年,Haimhausen市的Haniel家族水力發電廠開始營運,就正式宣告這個人口僅約5千人的城市,邁入再生能源的行列。

[Haimhausen市Haniel 水力發電廠
技術部主任Johann Kiendl]
我們直接賣電給Hainhausen市裡面的居民,可以先賣電給市裡面的居民,如果要賣到市外就必須賣給其他電力公司。

依靠人工運河導入水流,利用兩公尺的高低差,每年Haniel家族的三座水力發電廠就供應了450萬千瓦的電力,其他的部分就依靠Haimhausen市投資11公頃大的太陽能發電廠。

[Haimhausen市長
Peter Felbermeier]
當然這水力發電雖然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但是這樣還是不夠的,而德國各鄉鎮都有權利自己去找能源,正好這個地區的日照又是全國的前三名,而每年有這麼多的能量照到地球來,因此我們討論後就採用太陽能發電。

但這樣的構想,剛開始卻受到地方民眾的反彈,原因很簡單,太陽能板太醜了。

[Haimhausen市長
Peter Felbermeier]
地方的人總覺得春天要看到很多花在這邊開,夏天要有金黃色的麥浪,秋冬季要能看到白雪靄靄,對居民來說四季的變化是很重要的地景,但現在變成烏漆漆的太陽能板把這個地區弄得難看,破壞了這邊的景觀。

地景美學對德國民眾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像Hans先生經營的太陽能廠剛設立時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但由於這個電廠剛好被森林包覆,外界很難發現,而這個地點剛好也是全市唯四適合興建太陽能廠的地點。

[Altomünster市
副市長 Christian Richter]
如果我們能夠告訴民眾或是其他鎮代表,這個發電廠能夠被很好的掩藏,不會影響我們的美觀,對我們生活不會有任何負面影響,不會對任何人造成負面傷害,這樣可以某種程度減少,這些人對新的東西的排斥和恐懼。

在相對比較保守的南德,太陽能板這種新穎的東西要出現在鄉村裡,阻礙勢必會有,這時主管單位的心態更是成敗的關鍵。

[Altomünster市
副市長 Christian Richter]
人總有一天要離開瓦斯、炭或是核能發電的途徑,而轉用更符合自然環保的發電方式,而轉換需要時間,需要一步步做,而當有人提出要試圖做的時候,這個時候做為鎮的公共人員,應該給予正面的肯定協助,不是只有等待或阻止這種改變。

除了用溝通減少疑惑外,太陽能發電廠的可恢復性,更是能獲得民眾認同的主因,電廠內並沒有用水泥把地夯實,而是定時修剪的草地。

[Haimhausen市長
Peter Felbermeier]
這邊都是草地,而且你也可以看到這個太陽能板,只是簡單的插在地上,而太陽能板的壽命就20、30年而已,如果到時候不需要了,還可以拆掉恢復原狀。

即便太陽能發電廠是可恢復的,但德國的自然生態保護法規定,任何設施開發,即便通過了環境影響評估,仍可能會破壞生態,因此在旁邊就必須做一些措施,如生態池、森林、草原等來平衡補償這些生態價值。

[Haimhausen市長
Peter Felbermeier]
這塊地原本就是市公所的地,如果市公所蓋了什麼設施,例如太陽能發電廠,可能有破壞生態的行為,就需要找一塊地來補償,做生態平衡。

[巴伐利亞邦糧農林部鄉村發展處
公關主任 Otto Donhauser]
在巴伐利亞,一般都會由地景專業人士先到現地觀察,再決定怎麼做,比如說原本是比較潮濕的牧草地,被農民放乾把土地拿來使用,那當然恢復潮濕的狀態,就是對生態有幫助的做法,任何一個措施都需要到當地去勘查,才會決定生態補償要怎麼做。

全球暖化議題,正如火如荼在各國被討論著,德國做為再生能源的先驅,「節能減碳」不僅是口號,即便仍會遇到居民的疑慮,但以「溝通」做為行政基礎的德國,不僅說服了民眾,甚至主動協助民間投資,真正落實乾淨能源政策。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黃訓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