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隧道竣工通車後,這群幕後英雄早就各分東西,但我們找到當時專題報導裡的兩位當事人,一位是當時在隧道現場進行鑽炸工作的馮輝昌,如今在雲林工作,另外一位是中興顧問工程公司的總工程師張龍均,當年負責雪隧的監造設計,全程參與雪隧工程十五年,如今雪隧通車十年,回想當年,他們是什麼感受呢。
這(鑽頭)已經裂開了,然後這個已經磨損了,那這一個呢,大概正常的磨損會是這種現象 還非常平滑,因為它是不斷地轉動的。

高公局坪林行控中心主任林錦堂,指著當年開鑿雪山隧道的鑽掘機TBM巨大鑽頭,述說著不同磨損狀況究竟代表什麼意義。這裡是雪山隧道文物館,陳列著各式各樣開鑿過程留下的物品,為艱鉅的隧道工程留下見證。

[高公局坪林行控中心 主任
林錦堂]
雪山隧道是經過大概十幾年的開挖,所以必要讓這個國人瞭解這個雪山隧道開鑿艱辛的過程,所以才會成立這樣一個文物館。

這個隧道裡面的地質好壞,是好的地質可能就組這樣,這樣的,這算是125的鋼支保,地質如果比較不好些,就要要組到150,組到200。

當年開鑿雪山隧道的第一線工作人員馮輝昌,來到文物館裡,看著展示的隧道土木工程,娓娓道來隧道的地質情況與鋼線、鋼支保鋪設的對應關係,事關運輸安全,馬虎不得,而隧道開挖過程更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施工,日以繼夜,完全無法停工。

[雪山隧道開鑿第一線人員
馮輝昌]
前面那裡挖好了,修好了,比方說修好了到五點,你要下班嗎,你如果下班,那個岩石會一直掉喔,它的壓力解除了以後,岩石會一直崩落下來,所以沒辦法讓你休息。

北宜高速公路94年底全線通車後,台北到宜蘭將只要25分鐘,他們用13年漫長的歲月換取國人25分鐘的便利交通。

看著十三年前客家電視製作的新聞專題影像,過往隧道施工遭遇的酸甜苦辣,一時間全湧上馮輝昌心頭,讓他忍不住紅了眼眶,

[雪山隧道開鑿第一線人員
馮輝昌]
剛開始進去做的時候其實,心裡很慌,進去看到那樣的工作場所,剛開始,比你想像的還,還難,比你想像還難,我從南投調一個我的好朋友上來,竟然他半夜跑掉,他說,我沒辦法,我撐不下去,那個工作環境我沒有辦法,所以非常惡劣的一個環境。

雪山隧道施工期間遭遇台灣工程史上未曾面對的困難,工程嚴重受阻,因為地質條件惡劣,作為開挖主力的隧道鑽掘機TBM,是當時最先進的隧道施工設備,卻一再遭遇夾埋、湧水等,嚴重考驗當時施工人員的智慧。

[雪山隧道開鑿第一線人員
馮輝昌]
就它TBM拆除下來以後,我們進去做傳統的鑽炸(開挖工法),差不多做六年,這個隧道,真正我們基層在做決定,要怎樣打通這湧水段、抽心段,就我們這幾個在做決定,外頭的人來看,很像就打通了,其實真正內幕,如果不是我們這些客家人,真的還滿難處理的。

所以工作人員就非常辛苦要在(TBM)上面,挖一個這樣的洞,這是我在那邊,留一個紀念這樣。

翻出十幾年前的舊照片,中興顧問工程公司總工程師張龍均回憶起當年開鑿雪隧的艱辛歷程。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總工程師
張龍均]
因為做隧道,是一吋一吋去開挖,不是像我們通過(隧道)一樣,以比如六十公里來說,一分鐘就一公里,不過你開挖一公里,可能就要挖了一年,所以,每天的進度非常慢,因為,水又大,岩石又不是很好開挖,環境又不是很好,所以大家非常地辛苦,辛苦,當然外界就沒那麼容易了解,因為就想,(隧道工程)應該很快做好,大家就很方便,沒想過過程的辛苦。

只不過通車十年過後,因為國內公共工程不多,造成國內開鑿隧道人才斷層,讓老前輩們不禁感嘆。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總工程師
張龍均]
像雪山隧道就十幾公里,那麼大型的工程,後來就沒辦法連續,因為,不管是國家的預算這些,都沒辦法這樣做,當然,本來做隧道的(工程)那些,不管是第一線的人,或是規畫設計的人,全部是一個專業,你現在沒(工程)好做就沒辦法連續。

[雪山隧道開鑿第一線人員
馮輝昌]
現在隧道也不好做,人才的培育啦、人才的流失啦,老的老了,年輕的沒有像過去,還有中華、有榮工處,那些國營事業,把一些優秀的人員集中起來訓練。

在不見天日的隧道工作,環境條件惡劣,箇中艱辛並非一般人能體會。雪山隧道通車十年,眾人享受便捷快速交通之餘,鮮少人能夠深刻感受到這段背後的辛酸血淚史。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