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山貓),棲息於台灣的淺山地帶,和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因此人為開發破壞、污染、毒餌等,都嚴重危害石虎的生存。屏科大博士陳美汀在苗栗做了十年石虎研究,漸漸也將保育石虎的觀念帶進社區,三年前,通霄楓樹窩村民,開始以石虎為名,種起無毒米,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也協助社區行銷、辦體驗活動,把外地人帶進楓樹窩,不僅認識石虎米的生產環境、推廣保育觀念,更要讓村民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都重視和關心石虎,企圖扭轉村民對石虎一直以來的壞印象。正因為,只有和石虎生活在同個環境的村民,對石虎的態度改變、農民辛苦種植得到更好的回饋,生計和生態也才能取得平衡,讓保育這條路,能持續走下去。
別人很多人說,他說沒有施肥,種有得吃才怪。

種下去我們就不要用藥,我們就不管它,有病,我們就不要看就好了,我們巡視田水這些,施肥就好了。

大家都傻傻的做啊,後來就想想,不然就叫做石虎米,就是傻福米,傻福、傻福,就是惜福嘛。

土地公、土地婆,今天是石虎米收成,土地公、土地婆請保佑平平安安。

手持清香,誠心祝禱,這天老天爺很幫忙,給了個晴空萬里的好天氣。一早,參加體驗的大、小朋友,斗笠、手套全戴齊,跟著農夫收割去。

你往前壓下去,你就不會,如果你像這樣滑過來,有時候你就會滑到手啊,你就往前壓。

你差不多一小把的時候,放一堆,等一下可以打。

我突然覺得我會了。

[遊客
范先生]
我們是台北來的,住在台北,小朋友都在都市裡頭,沒有接觸過這種農田生活,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我覺得不錯。

[遊客
范太太]
大家的這個種植啊可能會講求快速,然後就是會施藥這樣子,那可能就是經過這個循環,對我們自己人體也是不是很好,那我覺得像他們有這種理念就是應該要支持他們,然後也是就是維護這個地球環境這樣子。

[遊客
李映蓉]
我覺得草跟稻子一樣多,所以,有一種在除草的感覺,因為之前就有聽說過石虎生存的危機,可是這種友善稻田目前還不是很多,我覺得有這種活動很棒。

苗栗一帶的淺山,有樹林、農田、聚落等多樣地景,因此生物種類非常豐富,也是保育類動物石虎的熱區。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技正
余建勳]
尤其是老鼠、或者是鳥類,那這兩類其實都是石虎最主要的食物來源,那因為這樣的環境可以提供那麼多的食物來源,所以石虎就很喜歡這樣的環境,像屏科大陳美汀博士她推測大概國內的全部的石虎的數量,大概在五百隻上下,然後苗栗這個區塊是最多的,所以我們大概估,大概三百隻會住在苗栗。

[照片提供 余建勳
只是這樣的淺山地帶和人類活動範圍重疊,石虎常因人為開發棲地破壞和污染等原因死亡。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技正
余建勳]
第一個就農藥嘛,農藥的使用,那所以就必須要靠友善農業,那第二個部分就是棲地的破壞。

通霄楓樹窩,山田相連,山林可以棲息,田裡有老鼠可吃,為了提供石虎更好的生存條件,村民們以無毒的方式來耕作,讓石虎有更安全的食物來源。

[通霄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李隆樺]
石虎啦,還有這些人家講的,所有的動物啦,我們就不要讓牠消失啦,盡量保留著,就不要讓牠吃到有毒的東西,牠吃剩的才是我們的啦,你這樣想就不會想說我的田要噴藥這些==

[楓樹窩石虎米 農民
阮長明]
三棱草一般你說有水浸著的,比較不會長,你如果是水沒有浸著的,這種的就很會長。

草長了,只能人工拔,產量大概也只有慣行的一半,農民倒也樂觀以待。

[通霄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李隆樺]
那不要說我種要收成多少,如果這樣就不會種了啦。

蚱蜢一直飛。

80歲的徐文秀,種田種了一輩子,他是石虎米團隊成員徐昌田的父親。

[徐昌田父親
徐文秀]
六十分啦,(六十分而已這樣喔),對啊,(他的稻子為什麼不漂亮),他都沒有用藥,沒有用藥,沒有用化學肥料,(用)有機肥,不易成長。

[通霄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常務監事
徐昌田]
前面他就一直看啊,他說你這傻瓜這樣,這樣種有得吃,看久了他就說,啊,那別人的田不要啦,我三分地讓你種,種自己的好了,自己的顧好一點來,他到後面有認同這樣,(是喔),對,(觀念也漸漸有在改變了),有啦,他有時候看我說,草不割,不割我要跟你噴藥了,你就認分一點,趕快來去割草了,他在後面一直催促。

石虎米推廣第三年了,從一開始的四分地,現在已經擴大到兩甲,雖有成長,卻很緩慢。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技正
余建勳]
石虎保育它最大的困難就是跟在地居民的溝通,只要家裡的雞、鴨、鵝不見,第一個想到就是石虎,就是石虎,但實際上就目前我們,幾個研究下來其實發現說,其實很多動物都會偷吃雞,不是只有石虎。

[通霄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李隆樺]
為了要保育石虎,那人家,老人家聽到就說,那石虎要做什麼,毒給牠死,那會咬雞又怎麼樣,有這樣,也有人的雞被石虎咬到啦,我們又不敢講話太大聲,我們就說,就用那個,用宣導的方式去跟他宣導說,啊,動物,牠不會隨便亂來啦,牠就是沒得吃,才會吃你的雞,要是有得吃牠不會吃你的雞。

[通霄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常務監事
徐昌田]
現在賣的米,提撥3%做石虎基金,你的雞要是不見了,就跟我們說,我們會請屏科大的陳小姐,陳博士,她去架相機,真的有拍到,看一隻雞多少,我們就賠你。

要改變根深柢固的印象實在很難,團隊只能持續堅持,希望影響能漸漸擴大,並且透過體驗活動,把外地人帶進來。

沒有了嗎,爸爸幫我轉這個快一點。

我幫你,我想要,我幫你,我抱你,上,一、二、三、耶,倒下去,倒,倒,你沒有倒,往前,對 往前,對,喔 好棒。

轉快一點,來,手過來,轉快一點。

[通霄楓樹社區居民
林俊嘉]
它就是要幫你分出,殼裡面有,殼裡面是有米還是沒有米,沒有米的它會把它吹出來,有米的它就整個這樣子順著那個通道流下來,然後飛出去的米你可以不用管它。

好天氣,晒個三天就乾了,再經過風穀機來選穀,忙了一早上,農人也準備割稻飯要款待遊客,一道道在地美食上桌,有農家種的青蔬、有野溪裡抓的蝦,以天為幕,以地為席,這頓飯,吃來格外有味道。

[遊客
林先生]
就非常有小時候的味道,對、對、對,然後所有東西都是自己在這邊種,自己採收的,應該,是一個很棒的體驗,(然後勞動過後吃得又更有味道),就特別餓,連小孩子都很快就吃光光了。

[遊客
劉小姐]
在戶外就可以吹自然風,然後可以呼吸到那種青草的味道,在市區是聞不到的,對,稻香味,對,然後自己,自己剛剛去收割,然後又去晒穀,對,都還滿有趣的。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技正
余建勳]
最重要的一個,其實我們是想要讓在地的農人,尤其是老人家,看到說,欸,有那麼多的外地的人,那麼多的這些台北人,尤其很多台北人、台中人、都市人,他怎麼會想要來到我們這種窮鄉僻壤,然後是為了這個所謂的石虎米,他會覺得,欸,這個東西也許真的很重要,而且對很多人來說,真的,是很特別的。

努力三年,田間生態改變,保育到的不只石虎而已。

[通霄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義雄(客籍)]
螢火蟲有了,因為以前都沒有看到螢火蟲,還有蜻蜓變多了,就麝香貓、還有石虎、果子狸、還有那個,大冠鷲,那些都變成很平常就看得到。

[照片提供 余建勳]
那牠下來以後,牠其實就是會到田裡面去找牠們的食物。
[影片提供 余建勳]
而且對牠們來說,田裡面會有很多昆蟲可以吃,然後像對老鼠來說,在稻穀成熟的時候,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食物的來源,那那時候石虎跟麝香貓就會出現了,就在稻穀成熟的時候,牠會來吃老鼠。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也在田間架設自動照相機,記錄到許多野生動物身影。

[照片提供 余建勳]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技正
余建勳]
這個地方本來就是一個獸徑,它有一個明顯的洞,那表示這裡很多動物常常進進出出,那我們就把相機對準這個洞,然後把這個路徑清出來,那牠就會自然就進到我們要拍的一個角度裡面,石虎那種很乾淨的,人走過的步道牠很喜歡走,牠不喜歡那種雜亂的,對,你越清楚的路徑的話,牠就越容易走這條路。

[照片提供 余建勳]
這裡有麝香貓,牠的耳朵、眼睛,那這是黃頭鷺,很明顯的黃頭鷺一大群,在收割的時候牠會來,這個是竹雞,竹雞白天就會出來了,

[遊客
萬 蘋]
本來人類就應該要跟環境還有動物好好共處,然後不能,不能因為我們就是,活在這片土地上,然後就破壞了,就一直在破壞其他東西,我覺得基本上還是要,就是要讓其他動物有活得下來,不然,其實像是一種動物的消失,就其實象徵著,這整個自然環境可能有遇到某些問題。

[遊客
梁佑彰(客籍)]
我覺得人類其實離土地越遠,其實,就會活得越自私,可是當親近到土地之後才會知道,喔,原來這就是我們存在的大地,是有這麼多生物的,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需要這塊士地,其他生物也需要。

好多喔,不是,那個是雄蜂,那個沒有,那個沒有用,肚子那麼大,雄蜂是怎樣比較大隻嗎,就是這一隻啊,哪裡,哪裡。

蜜蜂在生態上也是很重要的關鍵物種,友善農業同時友善其他生物。

[楓樹窩石虎米 農夫
阮長明]
第一個,蜜蜂會去田裡喝水,因為你沒放藥的話,蜜蜂喝水不會死掉。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技正
余建勳]
因為蜜蜂一直在消失,那後來我們台大團隊發現說,蜜蜂消失的原因,其實跟農藥有很重要的關係,那其實這個就跟我們的,現在做的所謂友善農業有很大的一個關係。

[遊客
艾略特]
你所,你每一次的消費都是在決定你自己的未來,它可能比較貴、或者是它比較醜,但是沒有關係,因為有民眾認可它們的價值,除了金錢之外的價值,有民眾在推,那也許這些農民他們會比較有信心,我們做這些事是有被認可、有被看到的。
 
[屏科大野保所研究生
廖靖婷]
今天買了一斤的石虎米、糙米、跟石虎白米,對,回家煮飯用的,因為他們的米很香、很好吃,想要幫助石虎啊,石虎,保護石虎牠們生存的環境,就是用健康沒有毒的米這樣子,所以要支持小農。

把消費者帶進來,認識產地、聽農民說故事,也透過綠色消費、以行動來支持。

[通霄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林義雄(客籍)]
小時候,讀書的時候還有雲豹,但是現在沒有了,所以,希望石虎不要因為大家去把牠說,牠是有害的東西把牠給毒死掉了,又沒有石虎了。

[照片提供 余建勳]
外地人透過石虎田、石虎米,認識了楓樹窩和這裡的生物,讓村民頭痛的石虎,成了村莊的寶,只是目前通路少、農民又缺少行政、行銷經驗,石虎米銷量一直無法突破。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技正
余建勳]
所以變成,這幾年其實很多事情是,我或者是陳美汀她這邊在輔助他們,包括文書、報名的部分,或者是行銷的部分,未來這個東西如果可以變成一個產業,其實我們的想法是,至少,整個楓樹里,它都變成一個友善石虎的一個環境,它所種出來的,的農產品,它都可以用石虎友善的這個品牌去把它行銷出去。

[照片提供 余建勳]
楓樹窩石虎米團隊,以友善耕作的方式,學習與動物共存,未來品牌、通路要是建立起來,農民收益增加,相信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農民生活和自然生態,也才能共贏。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