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三線最初修闢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內山偏遠鄉鎮的經濟,所以又稱為「內山縱貫公路」。而台灣北部客家先民早期大多沿著山區開墾,因此台三線沿線便有許多客家聚落,台三線和客家人的產業經濟,以及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隨著經濟發展轉型,年輕人口外移,台三線逐漸落寞。但近來有一波新的島內移民,台三線移入了許多藝術家、退休人員等等,豐富了客家庄的文化環境。我們將跟隨這些客家庄新住民的腳步,瞭解他們眼中的客家風景。首先我們到北台灣客家族群聚集最多的台三線入口鄉鎮龍潭,造訪手作西班牙古典吉他的大師周仲棣,聽他彈吉他,聽他說龍潭。
台三線總長有四百多公里,是台灣第三長的省道,經過49個鄉鎮,其中有16個鄉鎮客家人口超過三分之一,因此客家人的產業經濟以及文化發展,和台三線和有著密切的關聯。

[文化工作者
張典婉]
客家人當時只能種田,耕山,做茶園啊,種樹啊,這些一直都是跟著山路這樣一直走,這條路走出來,久了,欸,台三線就出來了。

台三線最初修闢的目的,正是為了促進內山偏遠鄉鎮的經濟。所以又稱為「內山縱貫公路」,但是隨著舊產業沒落,人口逐漸外移。不過,現在卻有一批「新住民」,因為不同的理由移入台三線,落腳客家庄。

[文化工作者
張典婉左)
也有外地人,台北人、台中人一路沿著台三線一路下來,他有的自己做山、做林、自己種菜或是做這個工作室,他們都和客家人打成一片,我覺得這很好啊,本來台灣就是多元化的生活嘛。

專注地彈奏吉他,他是西班牙國寶級製琴大師Romanillos唯一的華裔傳人-周仲棣,他遠赴美國念數學,還拿了個化工博士,在美國擔任資訊工程師,但是他卻鍾情於製琴,他說,工程師是他的工作,做琴是他的使命。

[製琴師
周仲棣]
大學的時候我就到美國去讀書,這個美國大學有選修課程,那選修課程裡面,就木工裡面有,就有這個做樂器一項的,做樂器這個事情呢,是一個,是一個挑戰啦,我們人生裡面,當然是不斷地尋求很多的挑戰的事情。

(就是每一個的裁量都要非常精準嗎)?對(為什麼)你發聲音的話,你的精準的話,你才,它的共鳴才一致啊。

別人覺得麻煩的事,他越覺得有挑戰性,他說,樂趣就在這裡。一把西班牙古典吉他的製作,需要花上200小時,從木料的選擇,到木工的精準,每個步驟都是關鍵。

[製琴師
周仲棣]
手工樂器,你必須要做得好的話,那是個態度問題,你必須很專心,而且在每個規格尺寸裡面,要做得非常精確,同時在這個裡面呢,你要把聲音做好的話,你要了解很多很多的知識。

你看得出來喔,差不多5毫米的厚度,5毫米的厚度,就是半公分啦。

精準地測量琴背的厚度,充分運用在美國念數學的專業,他說,每個細節都要掌握,才能讓每個音符到位,木料的選擇當然也馬虎不得。

這塊,馬達加斯加來的,馬達加斯加來的這個玫瑰木,就是紫檀木。

這樣用心,最大的成就是遇到懂的人。

有共鳴啊,人家能瞭解你,這個,做的樂器內涵在什麼地方。

自己做的喔 在那個,不是有個唱片,然後有一大張那個 Chaser 有沒有,有有有,Chaser Chaser1973,對,我就按照它那個裁片法做的,很花工吔。

採訪周仲棣當天,一樣鍾情古典吉他的音樂系教授羅文賜,剛好也到工作室試琴==ns==

[音樂系教授
羅文賜]
聲音一定要夠甜,會一定會有那個共鳴,哇的聲音就出來,你聽了就是,欸 比較舒服,那一般琴不好的琴,你可能聽到聲音是,這樣聲音就,就會差很多。

第一次彈就愛不釋手,彈吉他二、三十年的羅教授說,擁有一把好吉他,對一個音樂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音樂系教授
羅文賜]
這是工具嘛,你要闡述你音樂,工具夠好的話,當然事半功倍,工具不好的話事倍功半,所以說,彈吉他的人就很喜歡,每個人都希望找到他,一把他夢寐以求的。

周仲棣的吉他,是一琴難求,他說做一把琴要掉5公斤,相當耗費精神,是拿老命換的,因此就算求琴者眾,他還是挑人賣。

[製琴師
周仲棣]
但是一把好吉他落在一個不知道愛惜的手上,不是很冤枉嗎?在這個情況下面有時候,比方說博物館來訂喔,大概是訂不到啦,因為我不願意我們的吉他,這進博物館,這個樂器你曉得,這個樂器擺久了會睡著了聲音不出來,再把它喚醒很困難。

輕輕鋸就好了,對不對,讓鋸子發揮它的鋒利度就好了。

為了把好聲音、好琴留在台灣,現在周仲棣,除了彈琴、製琴、也教製琴,而他的教學方式,「哲學」意味濃厚。

[學生
湯楷華]
以前沒有做過木工,拿起鋸子的時候猛幹、狂鋸這樣子,那犯了很多錯的時候,想說,奇怪,為什麼都鋸不好,為什麼老師鋸得這麼輕鬆,才開始想老師講的話,喔,原來是我手拉下去的時候,鋸子本來就有鋒利度
我要順著鋸子的鋒利度,要去順它而不是要抗拒它。

原來在淡水開設製琴工作室的周仲棣,3年前無意間到客家庄,發現跟他在美國居住的環境很相似,因此決定在此置產。

[製琴師
周仲棣]
接觸這邊的人,我覺得很友善,那也是個機緣,有個房子在這裡,我就買下來了,我就把工作室從淡水搬過來。

因為愛上這裡的風土民情,2014年才正式移居台三線的周仲棣說,他不確定一直會在台灣,唯一確定的是,目前龍潭是他最舒服的落腳處。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旁白 陳欣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