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的瑞成堂,是融合中西建築美學的客家老伙房,但因為位在「高鐵新市鎮」重劃區內的計劃道路上,面臨拆除命運,經過文化界發起搶救,台中市政府很快地將它列為暫定古蹟。不過,暫定古蹟有六個月的審議期,一下子就卡住了重劃區的開發,如何兼顧各方利益,變成一大難題。都市發展如何創造新舊並容的城市風貌?一起看看台中市在都市計劃發展過程,遇到的種種問題。 沿著竹林邊小徑走進瑞成堂,台中市政府跨局處官員一大早會勘,把這裡列為暫定古蹟,重劃區的開發迫在眉睫,除了眼前這一大片宛若護城河的竹林,所保護的瑞成堂,四周的建築,幾乎都被剷平了。

正身跟落廒間,落下三架,這是在西、南屯地區,客家式建築的一種特色,他們崇拜祖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所謂「晴耕雨讀」、「詩禮傳家」,詩就是讀書,禮就是祭祀文化。

文化界搶救中的瑞成堂是百年以上的歷史建築,現在的門樓和正身翻修,是在1927年的日治時代,由當時的南屯庄長,相當於現在的南屯區長黃清江所建成,黃清江也是當時,中部知名的詩人文豪兼書法家。

[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
理事長 黃慶聲]
「瑞成堂」它的正身跟護龍,是傳統我們客家詔安建築的一種代表性,他的祖籍在詔安。它旁邊的附屬建築,還有這個外圍的竹林,防衛組織,還有門樓、還有外牆,甚至於水池,後面的化胎,在在顯示我們詔安的客家文化精神。

[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
教授 李謁政]
詔安客在台灣,它的客家族群的遷徙跟演變過程裡面,它標幟了一種叫做,「文化共生」的一種文化記憶。在一個都市的脈絡裡頭,有一個舊有的既存的農村景觀,這個在未來的都市裡頭,是很重要的一個資產。

靜讀書,閒觀稼,務本居,四支巴洛克圓形廊柱撐起屋頂,雖然黃家古宅年久失修,從融合中西式建築的風格,仍然可以看出當時的規模與企圖心。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黃庄長)大概在八十幾年前,嘗試在南屯那一個農業聚落裡面,去創造了一個,比較具規模的,農業生活的生活環境設施,事實上這個可以接軌,台灣大概在十九世紀末期,出現了一些很重要的像霧峰林家,新竹北郭林園,這個田園文學的脈絡的在南屯這邊,也看到這樣一個很完整的三合院的設施,而且格局和企圖心是很強烈的。

[台中市鄉土文化學會
常務理事 許細妹]
要保存這個房子不簡單,因為有些屋主不太願意,屋主要他的權利留下,損害到一些都不行,要留下屋主的權利,又要顧到大環境的重劃,實在是不簡單。

要保存瑞成堂真的不簡單!這個地方位於台中市整體發展計劃第五單元,瑞成堂正好在25米龍門路預定地上,一直到最近要開發前夕,文化界與黃家意識到古蹟即將消失,緊急發起搶救行動。

[台中市文化局
副局長 曾能汀]
這次台中市政府接到訊息,我們也很緊急地大概在,我看從前到後差不多有十天,十天,十天我們就做了暫定古蹟的這樣的處分,那麼我想說,這是一個剛剛開始,日後還面臨到滿多的問題。

[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
理事長 黃慶聲]
目前文化局雖然已經同意,指定為暫定古蹟,可是還不是真正的法定地位。假定指定為古蹟之後,因為都市計劃已經啟動了,所以就要變更都市計劃的道路範圍,甚至於老百姓所有權人的土地使用的分配,那這樣又會造成,自辦重劃委員會跟市政府之間,有很多行政要去做救濟的活動,所以我們說,這才是另外一個辛苦工程的開始。

[台中高鐵新市鎮自辦重劃會
會長 李金安]
我代表七百多人(重劃地主)權益,願意配合,問題是時間不能拖太久,你拖太久,為了黃家伙房,老房子要保留,這麼多人,大家都在等。希望市政府文化局,和內政部都市計劃委員,對這個程序能夠加快時程把它完成。

暫定古蹟有六個月的審議時間,但是接下來的都市計劃調整,才是一大難題!所謂的第五單元,在地人稱為「高鐵新市鎮」,這一大片重劃區占地約七十公頃,自辦重劃會早就動工了,趕著要在期限內驗收,重劃分地給參加的地主。

[台中高鐵新市鎮自辦重劃會
會長 李金安]
事實上,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在三月分,今年三月分已經全面施工,已經全面施工了,(所以)我們已經發包給合法的廠商,有一個期限,這個期限一年半的時間要做好。

最大的關鍵,而且是目前各方關注的,都是地主權益。

[台中市文化局
副局長 曾能汀]
黃家瑞成堂,它所有的持分人有12位,他們的權益,那麼我們希望說最大程度的能夠去做保障,那麼當然重劃會總共712個重劃的權利人,他們的權利也不應該受到太大的一個影響

環中路,==cg in==又叫「台中生活圈2號道路」,大致呈C狀環繞台中市,這是大台中最重要的城際道路之一,第五單元和瑞成堂,就在環中路與黎明路的區塊間==cg out==事實上,這邊離舊市區很遠,已經貼近高速公路了,但是在台中市整體發展計畫裡,環中路周邊,卻成為重劃、開發的明日之星。

[台中高鐵新市鎮自辦重劃會
會長 李金安]
將來的台中市,大台中市,它的高級住宅區,會分布在原來的後期發展區,也就是目前的整體開發地區,它總共分為14個單元,我(們)這區叫做第五單元。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本來台中市事實上是只有,大概三千多公頃的舊市區的範圍,就是綠園道包起來這一個小台中市,是一直到 1970年代,因為眼看著這個,高速公路交流道已經要開闢了,所以那時候的台中市在七零年代的時候,就開始去做擴大都市計劃的動作。然後一直到1986年,就把整個台中市就是包到,原來的小台中市包到都市計畫區的範圍

台中的都市計畫,優先發展區就有十二期,包括最著名的第七期,新舊台中發展的進程,==cg in==大致有三條界限,最早是忠明南路,再來是文心路,現在已經發展到環中路,簡單的分類就是:舊市區、優先發展區和整體發展區==cg out==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那時候台中市人口大概五十幾萬,可是它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土地都變成是建地,所以它就分階段,在1986年的第一次通盤檢討,它就分階段說,我有1400公頃左右的發展區,我先把你指定為住宅區公共設施用地,可是呢,是禁止開發的

這條是黎明路,兩邊都是重劃區,從南屯的第五單元,一路延伸到北屯的水湳,沿路都在蓋房子,問題是,開發壓力再大,也得考慮市場供需,政府釋放這麼土地出來,到底是幫人民,還是害人民?

[逢甲大學都資系
教授 劉曜華]
這為什麼你要釋放這麼多土地呢,這樣講是很有道理,可是問題是,在這個十幾廿年,將近十九年的過程當中,就是這些地主,從地主的權益來看,我已經被你劃成住宅區了,要嘛你就不要劃,給我一個期望值,然後我已經被你劃成住宅區的時候,結果我反而不能開發,所以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當然要據理力爭嘛。

[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
教授 李謁政]
我們的都市計畫,在我看起來是滿落後的,很落伍的一種作法,因為它關心的是土地價值的計算。為了要好計算,它全部都是那種block(街區式)的規畫作法,它完全不會去考慮什麼,我們剛講的,都市土地倫理,原本它在農村發展過程裡頭,它有居住的空間,它有祭祀的空間。

台中都市發展在前進,文化界也一直藉由各區古蹟保存個案,敦促政府改變觀念,重新認識文化資產的價值。

[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
總幹事 江慶洲]
其實這幾年,經過大家的努力,至少在我們大南屯這邊,其實有好幾個案例,值得我們去探討,比如說,我們在南屯區,南屯精密園區的廖煥文古墓,那個是我們台中市,第一個市定古蹟的一個墓塚,因為這樣,所以計畫道路就有稍微修正。甚至於我們南屯春安的彩繪村(彩虹眷村)。



[老榮民
黃永阜]
黃叔叔,你今年幾歲了,88,88,你彩虹眷村畫了幾年啊?生活無聊,又不是天天畫,就是好玩的嘛。

一群一群年輕人湧入彩虹眷村,這裡原來只是一個逐漸沒落,而且即將拆除的小眷村,因為牆面、巷道充滿童趣的彩繪,透過網路介紹而爆紅,台中市政府最後決定保留下來,劃設為公園的一部分。

[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
理事長 黃慶聲]
本來文化局審議,(彩虹眷村)並沒有具備文化資產價值,但是我們文化單位就把它(向)市政府建議說,用都市計畫法第十五條,具有文化歷史藝術特性的,就可以讓它保存。

一個古蹟界的危機,是否能夠變成都市發展的轉機,甚至是奇蹟?如果犧牲少許建地,保留下來的舊文化,還能創造出有特色的價值,坪效應該更為可觀。

[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
教授 李謁政]
像義大利的Bologna,波隆納是上千年的古城,他們的都市是完全不現代化的,它全部保留成中世紀的樣態,那過去的那種小巷子,我們現在都是需要汽車嘛,他們那種小巷子仍然保留,過去的建築類型長什麼樣子他們都完全保留,這種都市計畫才是進步的都市計畫。

[台中市文化局
副局長 曾能汀]
開發和保存,它們未必是衝突的,那麼文史保存部分,也必須要給予開發,一個都市進步當中,那麼必須面臨到的挑戰,給予適當的空間,但是有一句話就是,偉大的都市,它必須是新舊雜陳的,新舊雜陳,所以這個雙贏,就是我們所努力的一個方向。

[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
總幹事 江慶洲]
不要把(古蹟)它當做一個負債,一個阻礙的態度,我覺得態度最重要,你當作一個尊重,把它視為一個寶,新舊的融合,我覺得這樣的土地開發,是能夠創造數贏,這邊絕對也有新的生活型態,也有一些歷史人文,兩個融合下去,創造出來是我們可能意想不到的很多效益。

台灣有太多古蹟,被認為阻礙都市發展而被剷平,於是都市變成了以水泥圍阻體為主,建構而成的空間,如何讓重要文化資產,融入現代城市地景的規畫設計,變得更有生命力?文化界期待,這一次的瑞成堂事件,能夠看見政府更積極、進步的保存思維。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