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尼伯特颱風肆虐,全台農損約11億5千萬元,其中,光是台東就占了73%,農損金額高達8.4億元,農委會於是發起「青農挺青農、全民幫小農」活動,而這也是第一次在風災後有這樣的行動,青年農民利用現代科技,藉由通訊軟體、網路社群,快速分享訊息、快速動員,從各地集結到台東,希望能即時提供協助。其中一群台中的青農,他們是參加台中市農業局的「青農加農」計畫而結識的,受訓一年,六月底才剛結訓,七月初颱風重創台東,馬上投入救災,一方面協助農民復耕,一方面也是學習經驗、互相交流。
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農業,荖葉、釋迦、咖啡等九成以上都受損,災情慘重。
[太麻里釋迦農
郭瑞麟]
我之前是有用怪手把那個鐵釘得很深,保護得很好,可是沒有想到這次颱風之強烈的,就還是造成很多棵植株伏倒。
八八風災曾把郭瑞麟的釋迦園全沖毀,七月的尼伯特颱風一來,又得從頭來過。
[太麻里釋迦農
郭瑞麟]
一點一滴、一年一年把它顧起來,今年剛好是第二年以後,已經開始準備要讓它稍微小生產,好不容易我們在期待這個果實已經,成果已經要出來的時候,又被這個強烈颱風打到。
炙熱陽光晒得人滿身汗,台東受創嚴重,一群桃園青年農民自動集結,趕到台東幫忙。
[桃園青農
吳貴盛]
我們桃園的青農,就約說,欸,台東這邊颱風,這次很嚴重,大家有時間嗎,來幫忙一下,跟他們這些,幫忙把它復原。
[桃園青農
吳禹樟]
就是幫他修一些大的樹枝啊,就當初要過來的時候有特地說,要準備一些小型的機具過來。
[桃園青農聯誼會 會長
陳士賢]
大家都很忙,那我們可不可以湊個時間過來,來支援一下,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做太多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一點適時的支援。
[太麻里釋迦農
郭瑞麟]
有一些是,像比較屬於高經濟的作物他們會,他們會先請工人去搶修,而且工資也會,比平常貴,在這個情況下,像我們這個,種釋迦的要搶到工的機會就少了。
能搶救多少算多少,也幸好有志工來協助。
[台東縣農會推廣部 主任
李俊德]
平常我們就是有針對青農在做輔導,那在這一次剛好面對到,這一次的風災非常嚴重,那我們就跟農委會,一起,一起努力來,來連繫全國的一些青農、農民,來協助我們台東的,做一些農業的復原的工作。
像這個已經倒的,不行的,我們再清園之後再更新,整個一起拉就好了,這一起拉不掉,這樣割不好割。
知本山上咖啡還來不及成熟,就倒成一片,有的甚至被連根拔起。
[卑南鄉咖啡產銷班第七班 班長
詹明崇(客籍)]
這一次是我從小到現在,第一次感受到這種強烈颱風的威力,整個園區幾乎全毀。
曾獲得十大神農獎的詹明崇,13年前返鄉務農,剛種咖啡的第二年,就遇過大颱風把樹都吹倒,這次尼伯特來,又幾乎全毀。
[卑南鄉咖啡產銷班第七班 班長
詹明崇(客籍)]
做一個作物的一個更新,這或者是做間作,這是我可能以後再,好好再要思考的一個方向,不能說主要的,就是全力只有在咖啡這個作物上,像這樣一次毀滅就要,要三、四年,那這樣,又三、四年來一次這樣永遠就是在那邊重複,這樣一樣的悲劇也是不是辦法。
未來怎麼走,得重新思考,面對眼前景象,只希望能趕快復原,藉由台東縣農會媒合,一群台中青農,來到山上協助復耕。
[台中青農
張皓博]
喔,很可怕,看到這裡,這樣就會知道說,其實做農不是,沒有那麼容易啦,但是就是沒辦法與天抗衡啦。
[台中市青年加農計畫 學員
賴建誌]
那想說透過這樣子的幫忙,來了解一下就是,像這樣的園地該怎麼整復之外就是,也是結交一個友善的關係啦。
[台中市農業局 局長
王俊雄]
那如果真的碰到的話怎麼樣去復耕,那也知道說,那我們公部門怎樣,在哪些部分可以協助他們,或者說,這整個防災跟救災的機制,怎麼趕快把它建立起來。
台灣大多是小農,遇到全面性災害,要自己復耕相當困難,要請工人也不見得有人力,資金也是問題。青年農民平常就靠通訊軟體交流、善用網路社群,讓訊息傳遞更快、動員更快,大家也討論著,未來若能建立相關平台和機制,就能更有效率、更長期地,提供受災農民協助。
[桃園青農聯誼會 會長
陳士賢(右
我們不是盛行打工度假嗎,類似引進這種,比較年輕的人力這樣子來幫忙他們,因為,說實在我們也不能做太多太專業的事,可是我們可以去做這種比較簡單,但是又需要比較大的勞動力的東西,我是覺得政府可以,是不是可以往這邊去考慮一下。
[台中市青年加農計畫 學員
賴建誌]
如果真的有需要的話,就是可以,立即性的就是,尋求到資源可以來幫助這樣子。
[照片提供 台中市農業局]
這群台中青農,是參加台中市農業局「青年加農‧賢拜傳承」計畫的學員,「加農」是加入農業,「賢拜」是前輩的意思,六月底第一屆才剛結訓,七月初遇到颱風,馬上就投入救災。
[台中市農業局 局長
王俊雄]
農民的平均年齡高達63歲,那在一般產業,都已經接近退休的年紀了,要導入年輕的一代,新血,來傳承我們的農業。
[照片提供 台中市農業局]
台中市政府參考日本、德國做法,制定出「青年加農」計畫,第一屆招收50位學員,每個月提供三萬元生活津貼,除了每週有一天必須上課,學習專業知識外,還協助學員媒合各領域的專業農民,以師徒制的方式,讓學員直接實作。
[台中市農業局 局長
王俊雄]
有的想學種小番茄,有的想學種菇,好 沒關係,我們都在我們台中,找到那個已經做得很好的,的農民,來當你的賢拜,甚至第一屆還有人說他,還想學養豬,我們就找一個,養豬養得很好的賢拜給他。
如果說,如果青枯病它,它會大概會怎麼樣的狀況,青枯病的話,我們種在土裡,現在這麼小都不會發生病害,大概三十公分,甚至到要採收前,它會整,整株會枯掉。
[青農賢拜
陳冠宇]
剛好遇到老師,直接教我們做,然後一步一步把我們帶上來,要不然,像我要開始學的時候基礎也是零。
不怕技術被人學走,讓學員從做中學,累積基礎,減少以後失敗機率。
那要等到它長多高才能去做定植,只要拿得起來就可以定植了,越早定植,它鬚,它的鬚根越少,我們種下去,它馬上可以直接在土裡馬上長新根。
[青農賢拜
陳冠宇]
你就直接這樣做,你就不用再去,失敗一次,你這樣再往前走的速度會更快。
[台中青農
楊竣鈞]
以前人家是說沒有讀書你再去做農啦,那現在是,你不讀書似乎也沒辦法做農,你要一直去精進,你都要去學,也學不完,也因為這樣子,覺得很有挑戰性,所以也因此有了興趣這樣。
50位學員,培訓一年後,有40幾位願意留在農業。
因為它沒有露水、還有,空氣不對流,還有這種的,這個徒長枝,陽光,不會結果了,這個徒長枝不會結果,它會啦,會結果,不過要等到明年,不過這太會長了,你今年的,你今年的茂谷柑,你如果沒有剪掉,(養分會)整個被它搶走了。
張皓博家種茂谷柑,果樹都快三十年了,現在正值結果期,得噴灑碳酸鈣來幫果實防晒。
[張皓博的伯父
張道林]
全部都要人工,就是現在結果了現在這陣子最多工,你就要一顆一顆去塗。
對下一代回家務農,張皓博的伯父坦言,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張皓博的伯父
張道林]
你要做生意或什麼的都可以,因為比較不會那麼辛苦,是說回來做,住家裡,大家互相照顧,看得到,這樣也好啦,又,畢竟,也有多一個人手幫忙。
從農的風險全要自己擔,張皓博也曾在外面工作,因為想陪伴家人,就回來試試,剛好有機會,就參加了「青年加農」計畫。
[台中青農
張皓博]
完全不懂的,農藥啊、資材啊、還有水果啊,什麼東西,全部都有接觸過,那對於回來做之後的幫助就還滿大的。
家裡種茂谷柑,但參加計畫選擇學種短期作物,這樣可以和果樹產期錯開、互相搭配,增加額外收入。
這個好像比較窄一點,這樣可以啦,到時候就是種交叉式的,喔,然後這個溝再開一次,對,跑兩趟應該夠吧。
[照片提供 楊竣鈞]
這裡原本長滿兩、三層樓高的樹木,連路都沒有,張皓博和同期學員楊竣鈞,花了一個多月整地,才漸漸有現在的樣子。
你要一樣50公分嘛,對,OK。
[台中青農
楊竣鈞]
它這個就是說,你不用彎腰,你站著就可以種,然後又省力,對 因為,老一輩的農夫其實,做到最後都是,腰都有職業傷害,就很輕鬆壓一下,它就自己把土給撥開,拉起來,苗就種好了。
[台中青農
張皓博]
玉米、玉米,還有秋葵這種,不需要太多的設施去做,去搭建這樣子,那在戶外玉米的部分也是比較好生長,所以就想說,先從比較簡單的開始,試看看,慢慢穩定上手,再換其他的作物。
打扮時髦的蔡妙娟,是少數的女學員,台北長大的她,從未接觸過農業,曾經也抱怨嫁到農村家庭的生活,但老公是獨子,她只能想辦法改變自己。
[蔡妙娟的老公
陳永安]
她真的,在台北坐辦公室的、吹冷氣,真的沒辦法,後來,她也是慢慢地就認了,要回來就是要幫忙,不然以前就是會吵架,說實在話會吵架,(她有種假睫毛),我知道她有種假睫毛,對,(她掉了她有沒有很生氣地罵你)。
[蔡妙娟的婆婆
蔡美雲]
後來就慢慢學啊,她現在去跟人家參加那個什麼,有去跟人家參加那個農的有沒有,(她回來跟你講),(那個不能用藥),(還是不能怎樣),(你會覺得哪有這樣我都種幾十年了),對,一開始我也是認為這樣,後來想說年輕人如果想這樣,就依著年輕人的意思。
[台中青農
蔡妙娟]
對於老公這一塊,它真的是促進夫妻關係,講簡單一點就是這樣子,再來對於公公婆婆這一塊,他們發現,我不再是他們講的,那個都市人了,終於跟他們有點共鳴跟共識。
一家人同心協力,往同樣的方向走。
[台中青農
蔡妙娟]
我回家的話題,不再像以前一樣,欸,我們今天要吃什麼,今天要買什麼,而是我告訴老公說,我今天在田裡學到了什麼,我今天又發現了什麼新的作物。
[蔡妙娟的老公
陳永安]
因為我從小到大就是在這邊生活,就看到他們這樣做,真的很辛苦,所以我自己本身,我很怕很怕很怕,到後來老婆去參加「青年加農」之後,她回來跟我分享很多,那我覺得說,也還好,就不用怕成這樣子。
技術學到了,但後端的行銷才是更大的問題,強調資源共享、團體作戰,學員之間,是彼此的後盾。
[台中青農
蔡妙娟]
也認識了非常多的同好,同學,那集結大家的力量,才是一個真正,面對我們農業大團體的前進的一個動力。
[台中青農
張皓博]
比較老一輩的人,他們自己做自己的啦,自己採收、自己交行口、交市場,自己賣這樣,那現在農業我真的覺得是可能需要團結的力量。
[台中青農
楊竣鈞]
去推這個農企業,由農企業去,去銷售這樣子,打品牌。
[台中市農業局 局長
王俊雄]
但是問題是我們台灣的農場的規模都很小,其實這樣個別的操作,就是都會很容易會變成被市場端來掌控,你的生產端會是弱勢,因為,它很容易就會把你各個擊破啊,所以怎麼樣,小農本來就應該要合作。
青年農民充滿熱情,經過一年培訓,不僅更了解農業,也更了解自己,未來還要朝農企業方向努力。有體力、有創意、更有行動力,在風災發生後,還無私提供受災農民協助,而他們說,這樣的協助還會持續下去。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