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隧十週年專題,來到第三個禮拜。雪隧通車以後,大量遊客湧入宜蘭,觀光人次從十年前一年360多萬提升到103年最高峰有780萬,遊客增加雖然帶動當地經濟,但也影響在地的生活,垃圾變多、許多觀光景點都擠入大批觀光人潮,在地人假日時反而不敢去這些熱門景點,失去了本來的生活圈,再加上許多投資客覬覦,在雪隧啟用後,豪華農舍每年以600棟速度成長,農地、地景、生態、與產業文化,都破碎化了。交通便利後,把好的壞的什麼都帶來了,有些人荷包滿滿,但那可能不是在地人,不少宜蘭人反而覺得,似乎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山谷裡吹來涼爽清風,冰涼的溪水加上地熱泉源,「清水地熱」一向是宜蘭人的最佳避暑勝地,但自然的地景地貌,卻因為大量遊客湧入後,不時傳出意外,縣政府就在對面另外開設休憩區,如今自然環境成了危險禁地。
[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 處長
陳長偉]
在野溪的範圍裡面,你是沒有辦法去做任何的管理,也沒有辦法去做設施,所以它才會有產生了一些意外,所以基於這樣的道理,所以我們才由縣府編計畫,來跟觀光局申請到經費,那目前第二期也做完了,正準備進行第三期,讓民眾不用冒著危險,在有管理的地方,就能夠去煮,享受那種體驗,煮雞蛋、然後煮玉米這樣的樂趣。
[宜蘭農民
游正福]
其實我們目前比較深刻啦,因為我小時候我去清水地熱,武荖坑,我們去玩水的時候是自然,山景沖刷出來的一個自然型態的面貌的戲水區,可是現在因為,雪隧通了之後,然後遊客有增加,然後原本,的確那是因為人多了,你安全性就要增加,然後相對的,因為要增加安全性跟安全措施,跟一些所謂的建築特色,融進去之後,反而破壞原本該有的自然地貌,然後變得很人工,很商業化的一個情況。
雪隧通車後,旅遊人口的暴增,使得宜蘭居民的生活環境有了不小的改變。
[前宜蘭縣農業處 處長
楊文全]
我們在員山這邊,像內城,它十幾年來,它就是,讓農村轉型,就農村,農民來開那個鐵牛,鐵牛車,然後來載遊客嘛,那這個就很受到市場的,消費者的歡迎,可是因此導致,他們原來很狹小的村落裡面的那個主要街道,就變成,假日都是遊覽車,一輛接一輛,一輛接一輛,然後就變成,小朋友他本來假日休息,他可以在街道上,騎騎腳踏車啊,街道本來就是他們一個重要的生活空間嘛,就現在就不行,就非常危險。
[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 處長
陳長偉]
十年前雪隧通車前那一年我們宜蘭那個,縣內風景區的統計,大概是有360幾萬人,到103年,最高峰有780幾萬人,整整多了400多萬人,那其實在宜蘭,這幾年的整個公共設施,整個服務設施,其實並沒有同步的提升,那一口氣多了這麼多的人,其實是對於整個交通,整個環境啊,會有產生了一些影響。
愈來愈多的人湧入,宜蘭的地景地貌,不同了。
[宜蘭厝主人
張 亮]
宜蘭厝它應該就是屬於說,每個人在宜蘭生活的,生活的,就是我們人民,就是我們就生活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很熟悉這邊的環境,像我們宜蘭就是,比較純樸啊,很簡單的生活。
20多年前,張亮在父親留下來的這塊地,與建築師黃聲遠一同發想蓋了這棟房子。當時他的想像是,那要是一座屬於他,也屬於宜蘭的房子。
[宜蘭厝主人
張 亮]
那時候我希望,我蓋的一個,一個房子,是屬於說自己的房子,那我是希望說,我的房子是延伸以前舊的房子來延伸這樣子,像我們閩南厝的建築就是,第一個就是,紅磚、灰牆、木頭、磨石這些元素在,這是以前,我們住的,很熟悉的這些材質,所以我希望說,我蓋的房子是沿用這些的素材。
符合宜蘭的地理氣候、環境和生活需求所打造的房子,曾經有個頗響亮的稱號,「宜蘭厝」。這是時任宜蘭縣縣長游錫堃,於1994年起推行的,希望能建造有在地風格與精神的房子,這也是張亮所追求的。
[宜蘭厝主人
張 亮]
我們那時候的宜蘭厝是用說也可以蓋,蓋斜屋頂,再來我們宜蘭也多雨,斜屋頂的時候,你洩水比較容易、比較快,就不會說雨水殘留在屋頂上面。
但保留宜蘭純樸文化精神的房子,在便利交通帶來發展後,被一棟棟豪華農舍稀釋了。
[宜蘭厝主人
張 亮]
我們本來宜蘭的房子都是矮矮的、扁扁的,好像貼在地表上面,但是雪隧通車(後),確實有,有某些人來這邊買很多土地,買很多土地啊,然後他沒有融入我們在地的生活,所以他把以前生活的那種模式帶到我們宜蘭,就蓋得,很,超豪華的,然後比方說,歐式啊、城堡這方面的房子,但確實是跟我們宜蘭的這些文化是不吻合的。
[前宜蘭縣農業處 處長
楊文全]
所以雪隧通車以後,當然,最明顯的,宜蘭農,農村地景的變化,就是蓋了非常多非常多的農舍,而且這些農舍,絕大部分都不是在地的農民蓋的嘛,所以這個是一個,大概是所有宜蘭人,都覺得很痛的事情,因為,整個家鄉快速地改變。
自2000年至2014年15年間,宜蘭共建了7612棟農舍,2006年雪隧啟用後,農舍更以每年600棟的速度成長。這樣的現象,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民。
[宜蘭農民
陳帥之]
雪隧通車以後整個交通,我們東西很容易運輸,運輸出去,那我們不會像花東一樣,可能,就是運費,第一個運費可能變便宜了,第二個就是我們這些生鮮,我們可以自己,我們自己就可以很方便、很快速的,就可以直接運送到台北的消費者手上,很多人就來這裡,買了房子,那造成這邊的那個房價跟地價飆漲,也讓我們這些農民,真正想要做農的農民,沒有辦法買,也沒辦法取得土地。
[宜蘭居民
游源鎰]
雪隧還沒有通之前,(一坪)差不多三千到四千元,通車到現在漲到,好的地段要兩萬元,普通的一萬多元,差不多一萬三千多,多漲了一萬塊,這是普通的,那比較好的漲很多,要兩萬喔。
不僅想要耕種的青年農民,土地取得困難,五年前來到宜蘭租地耕種的吳佳玲,自從田地旁蓋起豪華農舍,農作物收成便受影響。
[宜蘭農民
吳佳玲]
其實稻子需要通風的環境,那可是那個房舍一旦蓋了之後,它其實風,風的擾動會很少,那稻子在,半日照,然後又不通風的環境,其實它很容易生病的,當天氣如果是,有時候出太陽,有時候下雨的話,其實就是高溫又多濕的話,其實它很容易生病。
不只稻作的生長環境變差,田地不完整也意味著許多生物棲地破碎,如此一來,更難與人類和諧共存。
[宜蘭農民
吳佳玲]
因為動物,生物需要一個比較完整的棲地,那我們現在農村的地景是,東一塊農舍,然後西一塊荒地之類的,然後,那個變成說,稻田的那個完整性是不夠的,那這種,這樣的環境對生物來說,其實是不利的,可是牠可能就,因為牠的,牠已經失去牠的家,牠的家園越來越少,那可能就是會對於,害現在還有在耕作的田地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
[宜蘭農民
游正福]
我們這邊其實,中山(休閒農業區)滿多像,可能山羌山豬,等等一些野生動物,牠本來,本來是棲息在這個區塊,可是因為我們,像不只是我們中山,可能很多地方,牠野生棲息的一些,原生昆蟲動植物啊,也是因為被破壞之後,牠被迫慢慢地不見,所以像我們自己這一塊,我們盡量說,把它保持在,原本,我小時候的那種印象的環境。
想要保留在地人小時候的環境,難度愈來愈高。為了迎接絡繹不絕的人潮,宜蘭這十年來陸續成立了十五座觀光工廠,大家一窩蜂往三級觀光服務產業衝,單純提供糧食的一級產業,似乎成了繁華城市的模糊背景。
[宜蘭農民
游正福]
我們這原本都是農田區,可能就是茶園這樣子,只是後來因為我們這裡是,全台灣的一個,第一個休閒農業示範區,所以開始慢慢從山上看下來,你就看到很多就是房子蓋起來,那這些房子是幹嘛,這些房子所謂觀光用的,很多觀光工廠或是觀光體驗型的,可是這些起來之後,我自己再稍微這樣看一下,這些房子大部分有,七成至六成不是自己生產的,它大部分是以走休閒體驗為主,蓋休閒,那反而把我們這邊原本的茶跟柚子,該有的產物文化掩蓋掉了。
而農舍興建,也影響了地下水源。
[宜蘭縣農田水利會 小組長
陳榮昌]
湧泉是從地下冒出來,地下冒出來,你如果是說,用我們的水泥,這些(農舍)結構把它封起來,這些湧泉它就無法噴出來,是不是如果說擋到這個湧泉,那湧泉,地下湧泉有那些水的路線,有水在跑的路線這樣 那你如果擋到那水的路線,那些地下水就會斷掉了。
為了嚇阻農舍亂象,宜蘭縣政府去年4月發布施行「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農委會、內政部也在去年9月修正「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增加興建農舍的限制,但過去宜蘭縣就曾調查縣內7600多棟的農舍內,竟然有近6000棟被認定是違法違建,因此對這些蓋好的農舍祭出處罰辦法。
[宜蘭縣 縣長
林聰賢]
現有已經蓋好的農舍怎麼辦,我們大概就是從兩個面向來處理,他已經這個住在那邊,而且符合法令規定,我們當然要給予保障,那對於他不合法使用,我們當然要給他適當的,環境成本的付出,包括這個土地大家公平的這個負擔的賦稅,所以我們也對於這些違規使用的,我們給他加倍的這個相關的稅賦。
[前宜蘭縣農業處 處長
楊文全]
原來的法令就有這一條,就是十分之九的農地要,你蓋農舍,要剩下十分之九農地是完整的,那我們落實這一條的時候就發現,原來這些豪宅農舍,它是蓋在田中央啊,那你落實這一條以後,它其實這個市場是不見了。
而今年5月1日開始施行國土計畫法,預計施行2年要完成全國國土計畫,由中央據新法重新調整土地分類後,再2年各縣市要完成縣市國土計畫,預計109年5月完成,希望確保農地不流失。
[宜蘭縣 縣長
林聰賢]
我們會慢慢,把這些總體的空間規畫,把它做比較完整的法制,也就是說,哪邊是適合可以讓人居住的,哪一些是適合農村的生產,那這樣的話,我們在農業生產農村的風貌跟整體的住宅環境,我們把它做一些系統化的一個管理。
整體規畫、系統管理才要進行,人潮與商機卻已悄悄改變了這個城鎮。都市化付出的代價,我們難道無法事先設想?畢竟失去了、破碎了的地景和文化,要修復,似乎並不簡單。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