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南澳到和平段挖掘到漢本遺址,中研院考古團隊挖掘了三年,都還無法搶救完成,因為又意外挖到第二層文化層。考古挖掘為什麼需要如此冗長的時間?原來挖掘全依靠人力,現場禁止使用機械,就怕破壞文化資產,而且遺址地點偏遠,想要招募挖掘工人並不容易。考古在台灣一向冷門,加上工作環境辛苦,長期風吹日晒,忍受各種生活不便,讓不少人為之卻步,使得考古人才面臨斷層危機,一起從漢本遺址來認識考古這個行業。
再過來,他們現在正在拆的,拆解,已經很高已經拆到剩下這樣了,那個正在拆解然後做記錄的這個部分呢,則是他房子靠山的這邊的一堵牆,那堵牆,這是他房子的(石剝)崁。

一群來自花蓮的高中老師,來到漢本遺址考古現場,認真聽著考古計畫主持人劉益昌解說,不時還低頭做筆記。

這個是,煮東西吃的,要怎樣,要緻密,但是要透火性怎樣,強。

深埋地底剛出土的文物,每一片碎陶片,厚薄、材質,都有著它的時代意義與背景==ns==

對於現場挖掘人員來說,考古是一場需要耐心與毅力的長期抗戰,考古工人拿著小竹片細心撥開泥沙,一會兒又換工具,手勁輕巧,取出陶罐碎片。

[漢本遺址 考古技術工人
張紅珠]
要看它的泥色,對,還有現在這邊土石流比較多,有些,像有些很深,那被土石流埋掉可能兩、三百戶,像那個探坑有沒有,已經挖三百公分,還沒挖到它的文化層。

為了取得古物或是遺骸,有時候考古工人幾乎是以,不符人體工學的方式趴在地面上,直到取出物件。一旁還有人仔細把這些過程記錄下來。

[漢本遺址 考古助理
余奕南]
像那個東西是哪個時代、哪個地方,它怎樣擺放,它一定有固定的意義在背後,所以每一項東西都要慢慢地去處理、慢慢弄,才會讓那,考古的這些時間才會拖那麼長==ns==

[漢本遺址 考古助理
陳祖揚(客籍)]
那這個結構平面圖的測繪,是為了要保存這些文化遺產的一些蹤跡,那這些文化資產,一旦橋墩建上去之後就會完全消失了,就我們也無法去,用其他的途徑來了解當時人的生活情況,或是他們一些生活習慣,還有結構的一些堆疊方式。

考古挖掘樣樣仰賴人力,要加快速度其實有難度,因為一旦倉卒潦草速速取出古文物,未詳實記錄,挖出的古文物恐怕也失去意義。

[漢本遺址 考古助理
陳祖揚(客籍)]
因為,當文化層開始在發掘的時候,是完全禁止使用任何機械進場的,假設我們使用重機具把它挖開或剷除的話,那周圍的全部結構,文化資產的結構也都會被破壞。

[漢本遺址 考古助理
余奕南]
因為每項紀錄都有它背後的意義存在,你沒做好,東西隨便挖,取出來,後面它也沒用,可能你就收一堆東西,(可是)你不知道該怎麼整理它。

也就因為考古快不得,時間壓力更大。尤其像這樣的「搶救考古」,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因為工程不可能為了考古而完全停頓,蘇花改工程總計超過17個橋墩,落在遺址上方,考古團隊和工程團隊就像接力般在橋梁區塊,你挖完這塊、我動工,你挖完那塊、我再動工。漢本遺址一挖就三年,這期間,考古人員只能在簡陋的環境裡工作、生活。

[漢本遺址 考古技術工人
張紅珠]
(像這樣的工作是不是雨天沒辦法做)?不行做,不行做,沒辦法,那個泥土泥濘,挖不下去,畚箕也畚不下去,對,(這也算是要看天吃飯)?要喔,要看天吃飯,好天氣就很好做,泥土鬆鬆很好做,因為這邊都是大石頭比較多,都石頭比較多。

[漢本遺址 考古助理
余奕南]
在這考古現場最,我覺得最辛苦就是你要面對這些天氣,夏天的時候,太陽很炙熱,這邊沒什麼地方可以遮蔭,冬天的時候,這邊又很常會下雨,又冷,風夾雜著雨,這邊也沒什麼地方可以讓人租屋,就和平那邊有,有一些工寮,那專門讓在做工程的人住的,那邊的生活環境也沒有很理想。

考古挖掘團隊通常由計畫主持人、考古助理、發掘人員組成==CG==以中研院漢本遺址考古計畫團隊為例,計畫主持人之下有7名考古助理、9名室內標本整理人員、32名田野發掘人員,發掘人員包含一般工人、技術工人與記錄人員==CG==其中技術工人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才能養成,考古助理通常是相關學科畢業,但考古在台灣一向冷門,人才養成又非一蹴可幾,加上工作辛勞,使得台灣的考古團隊屈指可數。

[劉益昌助理
陳皇希]
一個計畫還沒有結束,那可能助理人員可能就一批換過一批,變成我們專業的部分能力,就好像缺乏一個持續不斷的一些自我的提升,那人才是有斷層的一個跡象。

[中研院史語所 研究員
劉益昌]
技術工人的養成要一段時間,助理呢,大多都是大學或是碩士畢業的,要有專業的這個,專業的養成,他要念過相關的科目,他才會寫紀錄、才知道畫圖、才知道解釋這是什麼東西,在最上面,像我這樣比較資深的考古家,在台灣來說,實在是很少。台灣可以做這樣的工作的團隊,最多算起來五個團隊。

一件件史前文物,分門別類寫上編碼,這些都是解開史前人類活動的線索,

[中研院史語所 研究員
劉益昌]
台灣的歷史沒有那麼簡單啦,不是說四百年前,我們講漢語、講河洛語和客語的人來台灣,才開始,不是,更早之前就有人來,所以它的重要性是什麼?讓我們了解到台灣自己這些土地的歷史,我們從這些土地的歷史之中,我們可以改寫,可以重新定位台灣的歷史,讓我們的後代知道說,台灣這塊土地是怎樣發展過來,這才重要==ns==

考古能夠改寫歷史,然而許多開發工程也正在改寫歷史。這群考古研究人員,在與時間賽跑的危急狀態中,默默挖掘、勾勒出台灣更久遠之前的人類文化樣貌,試圖拼出更完整的台灣。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