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失業,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原本擔任養生食品講師的劉信賢,五年前失業後,便積極開創事業第二春。當時想到曾在朋友家吃到香椿水餃,而聯合國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在150種蔬菜中,香椿的抗氧化性最高,於是便興起了推廣香椿的念頭。一開始,劉信賢為了找尋香椿,還不慎從樹上跌落下來,摔斷了腿,讓父親相當不捨,便把種了幾十年的橘子園剷除,讓兒子種香椿。現在劉信賢在新竹種了三千多棵的香椿樹,也是北台灣栽種面積最廣的農民,還研發出水餃、鍋貼、沾醬、茶、和滷味各項產品,尤其水餃,一天還可熱銷二、三千顆。[老闆
劉信賢]
這高麗菜我是自己種的,在五峰鄉山上種三甲,這是高山,海拔一千二百公尺的高冷蔬菜。

每天一早七點不到,劉信賢就開始一天的工作。

[老闆
劉信賢]
這素肉很特別我從日本進口的,這裡面大豆卵磷脂的成分,和蛋白質非常的高。

這天要包的是素水餃,素肉、高麗菜、香菇、豆干,全是特選的,但最特別的在這兒。這個是我磨好的香椿葉,我把它放進去

[老闆
劉信賢]
我會挑嫩芽,挑嫩芽我會洗乾淨,洗乾淨後,我就用料理機去打出來變這樣碎碎的,因為我不是一大片一大片放在水餃裡,我是打碎,打碎攪在(餡)裡面,但是我這個是綠的,有(經過)去鹼處理。

<包這個水餃,料包進去以後,有一個手勢,就是恭喜發財的手勢,拜年的時候,跟人家恭喜恭喜那個手要拱起來,這樣,恭喜恭喜,恭喜恭喜,就出來元寶這樣。>

綠色香椿粉末拌進饀料,看起來不是太顯眼,但是卻是整個水餃的靈魂所在。

跟著劉信賢來到他的園子,每棵香椿樹,都有一、二層樓高,香椿在中國長江黃河流域種植廣泛,食用歷史更長達千年。

[老闆
劉信賢]
中國有大量的種,專門銷往日本和美國方面,銷量很非常大。產季在以往來說是三月,三月開始,一直可以採到十月,國曆的十月,那這是喬木,木本植物的東西,它到冬天的時候會落葉,一樣會落葉,掉到剩樹枝,連一片葉子都沒有,等第二年春天,又開始長葉子。

剛長出的嫩芽,呈現出由紅轉綠的漸層,而這正是香椿最有營養價值的地方。

<我們採收就採這個嫩芽,秋天才有這麼紅,(是喔),春天的水分太多了沒有這麼紅,(是喔)。嫩芽,這頂芽最嫩的地方,最香最嫩的,(所以這樣一株),(就只有採這樣而已),對。>

香椿葉子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嫩芽可以做餃子餡、入菜,中等的可以做香椿醬,至於老葉則可做成茶包。五年前,聯合國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研究150種蔬菜後發現,香椿的抗氧化效果高居第一,抗氧化成分含量,是地瓜葉的3-10倍,一時間,大家對香椿趨之若鶩。

[老闆
劉信賢]
我們國內,因為在差不多五、六年前,生物科技正在發展香椿降血糖、血壓的時候,我們在南台灣,高雄、屏東這些地方,農民就大量栽種香椿,所以非常普遍,每天果菜市場,平均還要幾百公斤的需求量,但是因為冬天它不發芽了,所以需求量在冬天的時候都不夠,一公斤批發價都叫到幾百元。

45歲的劉信賢,原本擔任養生食品推廣講師,五年前中年失業,想起曾在朋友家吃到香椿水餃,於是興起了,推廣香椿食品的念頭。

[老闆
劉信賢]
我就筷子放著問那個師姐,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水餃,這是什麼水餃,她說這個是香椿水餃,她才說,她爸爸是山東人,她說,她從小在山東,小孩的時候,會拿筷子吃飯的時候,這種香椿就已經拿來入菜了,在桌上都有香椿做的菜了。

於是劉信賢便拜託朋友傳授香椿水餃的製作技巧,只不過香椿來源卻是一大問題,當初他騎著摩托車,跑遍了整個新竹,找不到五十棵香椿樹,甚至還因為要採集香椿,從一層樓高的樹上摔下來。

[老闆
劉信賢]
我為了這個水餃,我從樹上摔下來,摔到腳斷掉,摔到住院,摔到骨頭釘鋼釘,我爸爸看我這麼可憐,把他的橘子園,有五百棵那時候,就說,為了支持我,人家講一句話,望子成龍,所以他支持他的兒子做這個工作,所以他說,橘子讓你砍一砍好了,讓你去種香椿,我聽到,那時候我還躺在醫院裡,我聽到很感動,當下也快落淚了,這麼好的爸爸來支持我,所以我就下定決心立志我一定要做成功

連一顆水餃都還沒包,就先摔斷腿,但有了父親的支持,劉信賢在新竹種了3500棵香椿樹,解決了來源問題,不過考驗卻還沒結束。

[老闆
劉信賢]
我今年第五年,說真的,我前三年我的樹就像這麼高而已,它的嫩葉並沒有很多可以採,所以我也沒辦法做生產,一直到現在這一、二年,我才有真正來大量生產。剛開始很辛苦喔,這批做出來的水餃,拿給人家吃,有人嫌太鹹,有人嫌太辣,有人嫌太澀,那批我又倒掉,所以我前半年,倒掉幾百斤的水餃。

即使這一路並不順遂,但劉信賢仍是咬著牙根撐了過來。

[老闆
劉信賢]
這中間也想過要放棄,這麼難做,一直想放棄,我太太就一直罵,這五年我就沒有收入,因為我中年失業,我又開發這些東西,全都沒收入,可是我認為說,做一件事情,你沒有決心,沒有忍耐,沒有去做,怎麼會成功。

失業,卻不失志,反而把打擊當成養分,把挫敗當成推動自己向前的動力。劉信賢的故事,或許也可以為其他有類似遭遇的人,帶來啟發。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