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日前公布2016年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也就是人間國寶,有九位藝師一個團體,其中泥水匠師更是首度入選,這次有三位,其中一位傅明光是新竹竹東客家人,今年七十七歲仍戮力參與古蹟與歷史建築的修復工程,身手矯健地穿梭在屋頂瓦堆中,傅明光不僅身懷絕技,各式傳統建築工法,諸如彩繪、剪黏都難不倒他,難怪被稱為「客家傳統建築的活教科書」。
這裡是新竹縣定古蹟北埔姜氏家廟,目前正在進行古蹟修復第三期工程,姜家曾是北埔最大的家族,家廟由名匠興建,落成於1924年,祠內的彩繪、石雕及木雕非常精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監造工程師
王雅玄]
本期的修復工程就是前堂的修復工程,其實它所有的屋脊、規帶,全部都是原本保留的,它是用一個吊脊的方式把它整個支撐起來,那傅師傅他進來的時候,是從原本吊脊這個部分,逐步把它做支撐,然後結構補強,然後最後把整個屋脊給完成起來這樣子。

在現場修復古蹟的老師傅,個個功夫了得。

用巧勁把紅瓦片敲成所需大小,七十七歲的泥水師傅傅明光蹲在家廟屋頂上,正在修繕屋瓦,而這一蹲可能就是一整個早上。

這比較小片,大片會進不去,大片會太大。

瓦片一片一片堆疊,傅明光又敲又推,試圖讓瓦片堆疊平整、保持相同間距。正以為大功告成,沒想到師傅卻發現哪兒不對勁,一拿,瓦片裂了,只能重來。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傅明光]
這是因為它的彎度不一樣,弧度不一樣,彎度不一樣,每次每次(燒瓦)的彎度,都不一樣,這是這個瓦的彎度,這(是)這樣彎,和這個彎度不太一樣,不是很剛好這樣,不會很密這樣子,推進去它就會,拗到,不順。

雖然早已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身體硬朗的傅明光,每天仍爬高爬低穿梭在屋頂瓦堆中,而且他有項獨門絕活,令業界嘖嘖稱奇,因為不鋪設防水毯的瓦作技法,江湖上早已失傳,也讓他成為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的重要人才。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傅明光]
親自來我家,去到我(工作)的工地,請我,你一定要來幫忙我整修(古蹟),不然別人不會整修這樣的意思,別人整修的東西也不行這樣,他也有找過,他之前也有找過三班還是四班的人馬過來,來了看到通通是,搖頭離開,他說這個我沒辦法做,會漏水,他說沒做防水毯會漏水,那就要我來,我來做才不會,才有辦法啦。

[監造工程師
王雅玄]
這傅師傅的做法非常特別,他在每一個瓦壟的,只有支撐點的部分他會打上灰漿,所以它整個屋頂其實非常地輕巧通風,所以他的這個做法在其他的師傅來講,其實它就是一個關鍵的那個,就是問題點,其實沒有人會做這樣的東西,那這個方法其實並不是在傅師傅的手上是獨有,他今天非常地特殊是說,傅師傅把當初老師傅教給他的手藝,一直保存到現在。

傅明光今年還被文化部指定為人間國寶,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這也是文化部人間國寶名單上首度出現土水匠師,傅明光從16歲當學徒開始,身上沾滿灰泥的日子,已經過了一甲子。

[文化部指定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傅明光]
這樣的(瓦作)工作已經斷層了,到我當學徒的時候,以後,(已經)全部改混凝土平房了,這個瓦作就不流行了,我當學徒的時候就,這個瓦也有、泥磚屋也做了兩,兩座,還有砌石子底座,全部我們都要會做,釘木板、砌石子底座、釘角木,連做桁木、釘角木,都要我(去做),放桁木、釘角木全都是我的工作,我要做就對了,看過,你就要知道怎麼做,那個桁木彎彎,你要把它修直來,修直來,斧頭把它劈直來,不是像現在製材所這樣刨過去這樣就行了。不是釘一般角木,竹製的角木。竹製的角木,現在也沒有人會釘,就只剩我自己會釘,我也不是吹牛。

從前建造房屋,對地理、風水相當考究,傅明光也下足功夫,結合五行八卦基礎,輔以吉利尺寸丈量,好建造出能夠庇佑主人家的吉祥住宅。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傅明光]
這基礎做的時候要納入八卦,一定要納入八卦,八卦這五行要弄好,依據走路,一定符合
步,符合這個天井(尺寸),單步,才會有吉利步數,依照魯班尺步數這樣去做,(知道)多少面積後才來定這個,正面你要做1丈3尺還是1丈4尺,就是由各主人決定。

我畫的,這個都是我畫的。

翻著照片,細數這些年來的建築作品,傅明光不僅身懷絕技,就連客家傳統建築中的彩繪、剪黏等功夫也難不倒他,被稱為「客家傳統建築的活教科書」,可惜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來學。

[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傅明光]
這這麼辛苦的工作,現在的人喔,沒有辦法,因為現在的人,我們學的時候,被人家講、被人家罵、被人家嫌,都不,一定不吭聲,他嫌你、跟我們講,我就學到了,對嗎。不會像現在,人家講,我不用你講,這樣就回家了,你講你的,我明天我不來做了。

跟著傅明光工作二十年的女婿藍福祥,勉強稱得上是唯一傳承者。

[傅明光的女婿
藍福祥]
很專業、很敬業,他也努力,很努力,年輕人都還跟不上他,真的。很少(年輕學徒)了,還在做的全都七十幾歲以上的,年輕人沒半個,我最年輕。

不過六十年的工地生涯裡,傅明光身邊始終有位得力助手,一路愛相隨。

[傅明光的太太
傅羅瑞蝦]
我做一輩子工,他做一輩子,幫忙他做一輩子,兩個人手牽手來做,做來給人家看成功,我們就好了,滿足了。

傅明光堅持保存先人傳承下來的建築技法,即使已過古稀之年,依然兢兢業業參與建築現場實作,一輩子浸在汗水與灰土的職人生涯,令人敬佩。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