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客在客家族群裡算是少數中的少數,雖然這幾年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的鄉親紛紛找回自身的文化特色,社區文化活動越來越活絡,但外界對於詔安客的了解相當有限,加上詔安客的相關研究依然不多,讓詔安客家文化在傳承及保存上,仍有著相當的難度。雲林科技大學客家研究中心舉辦詔安客家研究工作坊,希望吸引更多人投入詔安客的研究領域。<你會講客語嗎?沒問題。>

小朋友看著圍牆上的字,用詔安客語讀出來,童言童語好不可愛,這條巷子是雲林縣二崙鄉來惠村的客家巷,長約一公里的圍牆將詔安客的生活方式、簡單的詔安客問候語,以彩繪呈現。

<你會肚子餓嗎?我不餓。>

[二崙鄉來惠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賴十全]
這裡的牆,這裡的牆很多,我們社區就想說,是不是畫個圖,寫點客語,讓一些孩子,還沒學,還沒學講(詔安)客語,還是說不懂(客語)的人可以看這些詞,順便學講客語

<大家一起來聚餐,晚上來我家給我請。>

[二崙鄉來惠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賴十全]
所以現在之後我們在每一個地方,只要可以畫圖的地方,我們就會畫,畫之後就用客語寫,畫了以後就很熱鬧,人家就會探聽知道我們這邊有客家巷,大家就會走進來看看。

<沒關係,拜託你。>

根據行政院客委會調查統計,詔安客後裔全國約六十萬人,會說會聽詔安客語者不到兩萬人,成為台灣最需保護的客家族群,二崙鄉來惠社區發展協會,便和來惠國小,共同大力推動詔安客語和文化。

<我們詔安客有三寶,第一寶是很有活力的西螺七欠武術,第二寶是嘴巴開來開去的開口獅,舞起來很好看又漂亮,第三寶是,金光閃閃、乒乒乓乓、瑞氣千條的布袋戲。>

來惠社區處處看得到客家意象,像是社區裡的門牌陶板,就採用十分具在地特色的開口獅造型。

[二崙鄉來惠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賴十全]
開口獅是客家人的象徵,本來我們村庄裡的客家人有三寶,武術、開口獅、布袋戲,其中開口獅就是說,在我們鄉下客家人在熱鬧的時候就會請來,獅頭有表示避邪,帶來吉祥的象徵,所以我們就想說,村庄裡的門牌,就用開口獅來做門牌的(造形)就貼在我們的大門,有帶來吉祥的意思

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一樣也是純正的詔安客庄,對於找回自身文化不遺餘力,最近社區居民自創詞曲,出了一張詔安客語歌曲專輯,「七欠傳唱」,從寫歌、譜曲到找尋歌手及樂團,經過一年的時間,才總算錄製完成。

[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良元]
四十年前,我們詔安客庄都講客語,但是現在都娶外面的媳婦進來,所以變成說,那些婦女都講福佬話,講福佬話變成客語漸漸消失,所以我有危機意識感,危機意識感,我想說要推動我們的詔安客語,想想就來做歌曲來唱,寓教於樂,不然詔安客語一點一滴一直消失,沒有了。

不只出專輯而已,村民還將歌曲影像化,全村總動員一起拍MV

[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良元]
他們一開始是想說,我是覺得說,如果沒有錄成影像、上歌詞(字幕),從頭到尾把節奏、節拍和字幕搭配起來的話,他們比較不容易學,再加上外頭也沒有詔安客的字,沒有搭配字幕的話,別人怎麼會知道我們在唱什麼,沒有人知道,所以就要有詞,要有字幕出來,像卡拉OK那樣,所以我們才會拍MV。

鄉親們初體驗,當起MV男女主角,個個是既新奇又緊張。

[崙背港尾村民
廖崇辛]
第一次(錄MV)感覺很稀奇就對了,不曾唱過這樣的歌,生平第一次,沒有唱過客語(歌),所以覺得很稀奇。

[崙背港尾村民
李素香]
(歌)很好聽,人拍得也很漂亮,我很開心。

[崙背港尾村民
廖振傑]
錄影的時候,我們都會在旁邊看,看了時候都很會講,那個手要比啊,要笑啊,正在錄的人就很緊張。換到我要錄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要怎樣,鏡頭一來,就開始走開始比,不要太快,就唱啊,一下子看遠方,看遠看近,看更近,看東看西,唱一唱再看鏡頭,很好玩。

沒有專業歌手的歌唱技巧,也沒有面對鏡頭的豐富經驗,鄉親們唱著,描寫自己村庄文化歷史的歌曲,卻能呈現出自身的獨特魅力與風采

[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良元]
在地的人,在地寫的歌,在地人唱,唱出我們在地的心聲,還有在地的樂隊來演奏這歌曲,感覺很有意思,雖然唱出來土包子味、土包子味,但是感覺俗又有力,鄉土味很重,但是感覺比較踏實啦。

詔安客雖然是少數中的少數,但這幾年詔安客家族群意識逐漸抬頭,社區、村庄紛紛找回自身文化特色,顯得活力十足,也讓外界開始認識詔安客家文化。不過在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仍匱乏,雲林科技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便舉辦詔安客家研究工作坊,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投入詔安客研究的領域。

[雲科大客家研究中心
主任 黃衍明]
我們是希望能讓更多外界認識詔安客,然後希望說進,行詔安客研究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和大家分享,藉由分享的過程裡面可以帶動一些討論,刺激我們本身去想詔安客的問題,那未來可以再繼續從事詔安客研究,發掘更多的問題出來

詔安客家歷史、語文西螺七欠的武術發展、張廖宗族的特色全是工作坊的上課內容
對詔安客有初步認識還不夠,實際走訪詔安客的所在地,了解風土民情才是重頭戲。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這個是石雕,這個是泥塑,這是完全手工,用噴的,水洗的。>

西螺的張廖家廟崇遠堂,是全台最大的宗祠家廟,每年春秋二祭,張廖子孫便群集於堂前追祭遠祖,是了解詔安客家不能錯過的地方。

[詔安客家研究工作坊
學員 謝易芷]
因為其實我寫的論文就是(剛好)跟西螺有關,然後西螺本身之前看資料是平埔族的源起,然後發現詔安客家這邊也有,然後想說來這邊找資料。

[詔安客家研究工作坊
學員 廖啟賢]
因為我是這裡的人,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留下來這麼寶貴的東西,我想了解說,他們知道多少,學界知道多少,這兩個是我來最主要的原因。

[張廖元子公宗親會
理事長 廖宜憲]
我們詔安客在台灣,人數越來越稀少,而且會講詔安客語的,知道詔安客家的歷史的,越來越少,現在年輕人,你不把這些資訊灌輸給他們,幾乎會凋零甚至沒落。讓一些對客家家族有興趣的,研究客家歷史的這些人員、民眾,歡迎他們來這邊參觀

來到崙背港尾社區這個七欠武術的發源地,老師傅秀一段拳腳功夫,讓學員們親眼瞧瞧精湛的武術動作

詔安客家三寶之一的開口獅,由小朋友舞弄,一出場便獲得滿堂采,有學員拍下影像,要當成日後教學的素材。

[詔安客家研究工作坊
學員 謝秀玉]
(教案)要介紹詔我們安客的開口獅,所以我會來這邊了解詔安客的文化是什麼,最重要是(要知道)開口獅,我把這影像拍回去,讓孩子看,詔安客的孩子,他們會打拳,還有些會舞獅。

來自南北各地的學員,年紀、背景相差甚遠,但都有著相同的想法,他們都是因為對詔安客感到好奇,希望能藉由活動揭開詔安客的神祕面紗。

[詔安客家研究工作坊
學員 凌清美]
以前我不知道有詔安客,不過我們自從接觸客家裡面,有「四海大平安」,才知道還有個詔安客,我們也想來看看,詔安客到底他們是客家人還是福佬人,還有他們的風俗是怎樣。

[詔安客家研究工作坊
學員 王君儀]
我想說詔安客,幾乎很少有機會認識他們,想了解他們的文化,而且他們的習俗,可能又跟一般的客家人又不大一樣,而且我想說聽看看他們的語言。

[高師大客研所
所長 吳中杰]
以前很多學員不曾聽過詔安客語,他們實地來就聽到這種話,還有就是有接觸他們的語言和風俗的東西,比如說,舞獅、打拳這些,這樣至少讓外界知道這個地方的情況。

或許這樣的活動,不一定真的能吸引學術人員投入詔安客家的研究領域,但至少是個起頭。

[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良元]
當然人家要來研究我們的詔安客文化,我是贊成的,因為畢竟我們詔安客不像其他的客家,新竹客也好,苗栗客、屏東、美濃六堆客的文化研究,都做得比我們多,我們過去沒人在關心,再來最重要是說人數又少。

[二崙鄉來惠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賴十全]
其實詔安客的保留實在是很難,當然政府很努力在詔安客這一塊來幫助我們,雲林科技大學黃衍明教授就很深入來了解我們,來幫助我們,這是很好的事情,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忙,我們的文化流失會更快速。

詔安客家族群的弱勢,導致外界對詔安客的了解仍相當有限,相關研究的匱乏,讓詔安客文化在傳承和保存上,仍有著相當的難度。

[高師大客研所
所長 吳中杰]
社會語言學(研究)是增加,其實做這個地方是增加的,但是文化,你如果說歷史、文化這種,沒人做是因為這個地方很欠缺文獻的材料,留下來的光是傳說。

[雲科大客家研究中心
主任 黃衍明]
社區居民們的努力會讓大家對這個事情感到興趣,那學術研究需要更豐富的培育的過程,這個在學校裡面,希望能夠刺激學生去了解、認識,進一步來加入研究,我想社區的努力是剛開始起頭那一段,能夠吸引到大家去注意到,那後續的部分還是需要學術來加強,來加深研究的深度

雖然詔安客家族群人數不多,挽救瀕臨消失的文化工作也非一蹴可幾,但鄉親們一點一滴撿回自身的文化特色,學界也從田野調查,交流討論中,試圖吸引各界的注意力,詔安客家的研究能量蓄勢待發。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