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的南埔村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石爺生,會為16歲的青少年舉辦成年禮、換絭傳統禮俗,今年石爺祭成年禮,第一次轉型成以傳統農活為比賽項目的熱血比賽,當劈柴、蔗架負重、打草繩,這些跟現代青少年生活幾乎八竿子打不著的傳統農活成為比賽項目,參賽者如何學習這些技能?一個常住人口只有兩百人的小村子又如何動員、來舉辦這場前所未見的農村賽事呢?宋宇娥跟蔡裕昌報導。


 

 

 

熱鬧的鑼鼓聲,喔,正確來說這些村民敲的不是鼓,而是鹹菜桶,如此有韻味的在地節奏律動,為「南埔石爺挑戰賽」揭開序幕。

 

再拜、三拜。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有著傳承百年的石爺信仰,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石爺生,除了為石爺慶生,還會舉辦青少年16歲的成年禮、換絭的傳統禮俗,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莊瑞山(左)

我們南埔的石爺(信仰),因為怕小孩子吵鬧,就會認祂做乾爹,石爺的信仰,讓他好好長大,所以很多各縣市的人會來參拜我們的石爺。

 

今年石爺祭成年禮,首次轉型為以傳統農活為比賽項目,受到疫情影響,延至七月初舉辦。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成員 張伊貝(客籍)(左)

 

去年在石爺祭結束的時候,就是我們有感受到成年禮這件事情,應該是要讓年輕人感受到一種好像跨越了什麼,然後一個困難也好或什麼,讓他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我們就在想說要怎麼去讓這個成年禮變得比較有趣、有挑戰感,剛好又是東京奧運那時候,然後我們就想不然把它變成賽事吧。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莊瑞山(左)

這次成年禮的項目很多是我們客家人傳統的東西,來讓年輕人不要忘記以前老人家怎樣打草繩、劈柴。

 

我們願弘揚客家文化,以行動愛護土地。

 

 

近三十位來自新竹市、竹北市、甚至是苗栗竹南的青少年,在地方耆老的帶領下,集體宣示參賽誓言。耆老為青少年右臂貼上臺灣原生種的構樹葉,祝福參賽者如同構樹葉充滿韌性、無限可能。

 

比賽開始。

 

 

 

裁判一聲令下,石爺挑戰賽正式開始,參賽者舉起斧頭,往木頭死命劈下,劈好一定數量,同隊隊員才能進入下一關,用「蔗架」這個農業時代背負柴薪的器具,負重來回,才算完成任務,「劈柴負重」這項目,不只比技巧、比力量,因為是計時賽,速度更是至關重要。

 

加油 加油。

 

 

生活中不曾有過劈柴經驗的瘦弱少女,一斧一斧往下劈,卻怎麼都不成功,氣力都要耗盡,仍然盡力想要完成比賽。

石爺挑戰賽參賽者 王舒然

(左)

 

我覺得很好啊,因為沒有做過(傳統農活),可是很累,因為那個斧頭很重,如果再來一次你還會想再體驗一次嗎?不想,我手很痠,可是它很好玩,好玩在哪裡?就是平常不會做到這種事。

 

也有青少年身手矯健,首次接觸劈柴,就快狠準達標,現場獲得「劈柴王」的封號。

石爺挑戰賽參賽者 方楷棠(左)

 

因為有重量,拿起來,然後重量下去,所以就是比較容易砍掉,然後要直上直下比較好把那個柴劈掉,因為劈下去的時候如果歪掉的話,就不好劈了。昨天劈的時候就很多人在看了,也剛好把那個地基也劈掉,然後他們就覺得很厲害什麼之類的,我覺得還好。

 

預備 開始 來轉。

 

第二項賽事打草繩,考驗的是三人團隊合作的默契,一人巧手編織、一人心細遞上稻稈、一人轉動器具,各司其職配合彼此速度,才能把完成雙股繩。一樣是計時賽,所以比的是哪一組能夠編得又快又好。

石爺挑戰賽參賽者 王舒婔(左)

(比賽)有一點(慌亂),因為我們練習的時候好像做得比較好。(打草繩)因為如果節拍錯的話,它就會整個斷掉。

 

這些傳統農活與青少年生活距離實在太過遙遠,所以在比賽前一天,特別安排前訓,由村子裡有經驗的長者擔任教練,從頭開始手把手傳授技巧。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成員 魏子強(左)

 

以前在農村裡面最常做的農事,因為這個有技巧性,比較大的困難性就是說,它沒辦法隨時說我參賽我立刻就可以參賽,他可能需要學習,所以我們就選了兩種有技術性的東西,就是打草繩跟劈柴然後負重,用蔗架的方式。

 

學劈柴前,先學會挑選木頭。

 

 

越靠近樹的最下方,它的堅韌度最強,這邊我跟你們講囉,我們在選的時候注意到,就選直直的會比較好一點。這邊拿袋子喔,那塊大的,自己確認喔,不然阿公騙你,不會啦,我不會騙你。這大塊的,不要一下剖下去。

 

劈柴該怎麼劈,教練示範給大家看。

 

你有沒有發覺,阿伯劈的時候是劈,劈在旁邊一半一半的劈,一塊一塊的劈,不要這樣子拿,這樣子拿你拿不動,一定是有一隻手在這邊當支點,然後看你是左手劈還是右手劈。。

 

換參賽者實際上場體驗,有人一斧下去,木頭完好如初,有人是順利一刀劈開。不管如何,對這群青少年來說都是難得的體驗。

石爺挑戰賽參賽者 胡家馨(客籍)(左)

一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斧頭有點重,然後可能那個木頭就是要選對,可能也有關係,然後我發現就是要先把斧頭舉高一點,然後再重力加速度劈下去,才會比較順利。

石爺挑戰賽參賽者 吳孟臻(右)

 

沒有劈下去,不過我們等一下要再找一個比較好劈的(木頭),然後再劈一次。會(緊張),因為我們這組都還沒有劈到,所以,所以你們三個都還沒有一個人試成功?對,不過等一下應該可以。

石爺挑戰賽參賽者 吳沐晟(左)

讓你比較印象深刻的?劈柴吧,為什麼?劈起來感覺很爽,不會覺得很難嗎?還好。

劈柴教練 莊謙吉(右)

 

(年輕人)不會了,現在都用瓦斯,以前常常要上山,砍柴帶回來,背回來,(柴薪)這麼長這麼長喔,疊在上面,背回來,下雨天就要鋸、鋸好,鋸完就要劈開,劈好就疊起來。

 

你看蔗架一定有一個是斜的,向前斜的,這個是前面,它是前面,把前面對準前面,然後我們把它放下來,來看阿伯怎麼上(重物),這時候你們兩人,兩人扛組的人同時,一個人拿,把它放好,然後同時兩個人舉起來,這樣子就很簡單了。

 

教練也教孩子們如何使用蔗架負重,象徵成年學會承擔。

 

來一前一後 對 這很標準,哇 你姿勢那麼標準。

 

勞力活過後,要進行「打草繩」特訓。

 

 

留一公分到兩公分,看我的左手拇指,看到沒,扣住,好,來轉三圈,讓它捲進去,然後順勢往後拉,那如何分呢,用兩隻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去勾,左右都要勾到。

 

以前農村社會會把收割後晒乾的稻稈編織成草繩,用來綁東西,又或者是編織成玩具讓小孩玩,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已經越來越不普及。

打草繩教練

徐志堃(左)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下田耕作,很少接觸農務,所以這些全部都不會啦。辦這個活動就是讓這些年輕人知道以前農業時代,會用這些很簡單的稻稈就可以變出很多東西,農用也行、做小朋友的玩具也可以。

石爺挑戰賽參賽者

莊昕寧(右)

 

而且它細節很多,然後節拍那些都得抓得很好,鬆緊程度那些就是依照團隊合作,看隊友轉的如何,不然如果轉太快會磨手,如果你轉太慢又會不緊。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成員

魏子強(左)

 

我們為什麼要選三個人一組,就是因為在編草繩的時候,需要三個人,而且一定要三個人一組,然後劈柴負重這樣子來回,剛好是三個人可以同時來進行,這樣的話,因為他們不熟,一般的年輕人目前看來也真的都不熟,就是說他對於劈柴的準度啊,然後在負重的時候的一些,這都需要學習。

 

轉轉 你繼續轉 拉緊 對 再往前。

記者 宋宇娥(右)

 

每年南埔村都會辦成年禮的活動,今年是首次將傳統農活,將打草繩、劈柴作為比賽項目,這些青少年、青少女正在努力練習,希望在明天的賽事中獲得好成績。

 

不曾接觸過的傳統農活,對現代的青少年來說是新奇好玩的新體驗,不管比賽結果如何,總是在成年階段通過農村挑戰、學會新技能。而一個常住人口僅200人的小村子,又是如何動員完成這項熱血賽事的呢?

北埔鄉長 莊明增(右)

 

另外我想年輕人的參與也非常重要,經過這麼多年的舉辦,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站出來,不只是參與而已,到現在,今年我們看到的成果是年輕人共同來規畫,所以我想社區能夠到今天維持這樣的成果,我想非常非常感動。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 張淑清(右)

自己社區的志工,還有外面的年輕人,我們用網路去招募這些年輕人,這次人力其實滿吃緊的,不夠,所以我們小活動有點小小狀況,基本上大部分沒問題啦,這次也是第一次首屆把我們石爺祭成年禮有點轉型。

南埔社區發展協會成員 張伊貝(客籍)(左)

賽事這些內容很多細節要領,都是我們這樣一路一直問一直問才知道原來是這樣,有收到長輩滿滿的愛跟疼惜,護持我們,才有辦法把這個活動辦成。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從2007年舉辦至今的南埔石爺祭,從神明生日演變成村莊家戶盛事,今年更是交由年輕人主導規畫,將成年禮轉型為農村熱血賽事,吸引外地青少年參與,體驗「南埔少年轉大人」的歷程,而這兩天的活動,從規畫、籌備、宣傳到舉行,每一個環節、每一項流程,都是南埔社區老老少少,各司其職,共同攜手完成。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