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台,農委會立即在五月底公布稻作「直接給付」新政策,選定全國六個鄉鎮區,即將在今年第二期稻作試辦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並行制,稻農可以二擇一,如果選直接給付,就是自己想辦法把穀賣掉,每公頃可得一萬元補貼。未料許多農民反彈,擔心一旦不繳公糧,稻米大量流到市面,早已生產過剩的稻米市場價格將受影響。農民團體雖然肯定農委會開始改變三十多年的公糧保價收購制度,但沒有完整配套,恐怕達不到預期成果。實際上,一個簡單的二擇一制度,實則連動了小地主大佃農、甚至活化休耕田政策,背後牽動整個台灣農村結構跟著改變!農委會也不諱言,直接給付是穩固農地農用的根本,也是國際趨勢,台灣只是先從稻米做起,未來還有各項直接給付政策,休耕政策也將會有重大變革!新政府的新農業運動,能改變台灣農業風貌嗎?直接給付要怎麼做呢,一起來看。
黃頭鷺是夏候鳥,見農耕機正在收割,一整群尾隨在後,伺機啄食農田裡的昆蟲,嘉南平原的一期作正進入收割期,回報稻農一整季的辛勤!

[台南市柳營區稻農
黃水土]
今年的收成,是比較普通啦,因為前陣子有寒害嘛,寒害過來,溫度太高、太熱,稻子,稻子它的生長比較快,所以收成喔,是比較普通,沒有前年的好。

柳營一期作種了1400公頃,僅次於後壁區,是台南第二大穀倉,這個太空包裝滿約一噸重,剛收割下來的稻穀馬上收進太空包裡,收了幾個,馬上就可以知道,這塊田一期作大概收多少穀!黃水土種稻種了三十幾年,從他種稻以來,台灣就開始實施保價收購,繳交公糧制度,農委會五月底公布,今年的二期稻作,要試辦對地補貼「稻作直接給付」新政策,消息一出,稻農們議論紛紛。

[台南市柳營區稻農
黃水土]
我們聽到這個消息喔,在不知道的農民,他會認為這個政策好,但是我們了解,因為,沒有這個公糧的這個價錢的控制,這個以後糧商,它會利用這個糧價來,來剝奪我們農民的權利,所以糧價可能會一直落下。

政府把這個問題,它現在丟出一個問題,你們自己去解決,也沒有配套,也沒有什麼。

農委會對地補貼的試辦方案,是指農民如果選擇不繳公糧,自己想辦法把穀子賣掉,那麼政府直接給付每公頃一萬元,選定了北部的桃園市楊梅區、新竹縣新埔鎮,和中部的台中市龍井區、彰化縣福興鄉,南部的嘉義縣朴子市,和台南市的柳營區,等六個鄉鎮區,試辦面積4242公頃,大約占全國產量的1%。

[台南市柳營區農會 理事
陳明星]
農民希望的就是說,我們以後這個政策實施下去,我們以後的這個稻米價格,糧商這個收購價有沒有一個保障?這是一個問題嘛,這個問題是很大,因為你現在公糧若不收,選擇不繳公糧的,你這個,稻米的這個量一多,那它們糧商,糧商它是否有一個保障的價格這樣啦,這是對農民一個損失很大的問題。

[台南市柳營區農會果樹產銷班 班長
黃永欽]
在那個,政府推動那個要對地補貼的問題,在我們的農民來講,因為我是新農人,但對我們年輕人要下鄉,下鄉來耕作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是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收入到很好的一個價錢的話,對我們來講也是,要我們,要如何來下鄉來耕作?

黃永欽是黃水土的兒子,回鄉接棒當新農民,還組了一個果樹產銷班,柳營是這次六個試辦區,公糧繳交率最低的兩個地區之一,只有65%,另一個是彰化福興的62%,按理是影響最小,稻農還是群起反彈。

[台南市柳營區農會果樹產銷班 班長
黃永欽]
除非是自己的工錢,像我們自己有翻耕機啊,對啊,然後施肥、噴藥都自己來,才有八千元可以賺,對。如果是一般的,一般的農民,老農,他們要,全部都請工人來做的話,可能只有一、兩千元,只有這個賺頭而已。

八千元講的是一分地,換算成一公頃是八萬元,若是無力耕作的老農,耕一公頃,一年只賺得到兩萬元,這還是有公糧保價收購,一旦失去保證價格的保護傘,農民擔心種愈多、賠愈多。

[台南市柳營區農會推廣股 股長
王南貴]
當然,因為今年是,柳營是被選中試辦,試辦的話,但是看農民的反應不好的話,應該,我們的中央部會應該多加宣導,跟農民溝通,讓農民了解這個政策,這樣可能反彈會比較少。

農委會並不是沒有宣導,認為這是給農民多一項選擇,如果農民不想參加直接給付,還是可以繼續繳交公糧。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推對地直接給付政策,我覺得剛好會是讓農民的收益增加,我舉例喔,如果農民,他認為說他繳直接給付,他參與直接給付所得到的收入會比較少,那他就不要參加,他還是一樣,繼續原來的繳公糧,因為公糧的這個收購制度沒有做調整,而且是一樣地在推行啊。

[台灣農村陣線 副祕書長
陳平軒]
我認為,調整保價收購的這個政策方向是正確的,那麼農委會現在就開始做,也是對的,那採用試辦的方式來做,那麼這個方式也是比較謹慎的,所以這些東西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現在提出來的政策內容,我認為它沒有辦法發揮原來預期的效果。

農民團體一方面肯定農委會的政策大方向,但另一方面也質疑農委會,老農若不賣給公糧,自己哪有能力產銷?若只補貼一萬元,卻未配套去處理產銷制度,非但無法達成預期效果,還可能衝擊基層稻農收益!農委會回應,試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基層農民的想法,台灣稻米產值一年大約四百億,但是稻田的意義遠遠超過產值,這也是政策最原始的由來。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因為生產稻米,它還有,還有很多的,我們所謂的生態環境、文化,還有糧食安全這些功能的價值,它的價值一年超過兩千億,遠高於它的產值,那因為我們有這樣的這些所謂的生態、環境,跟糧食安全,社會的功能,這些功能是其他的消費者在享受的,所以在國外呢,它們都會針對這樣的一個,一個功能,給予一筆金額的補償。

稻農反彈的是補償金額過低,這次試辦地區==cg in==公糧繳交率最高的是桃園市楊梅區,高達99%,北部地區每公頃產量,大約只有南部的二分之一,楊梅區農會試算過,以楊梅目前均量每公頃五千公斤計算,如果選擇直接給付,包含一萬元補貼,稻農實收約十一萬八千元,如果繳公糧,至少還有十二萬八千多元==cg out==

[桃園市楊梅區農會 祕書
湯乾恆]
一般我們了解,接觸的農民,全部都沒有辦法接受。最重要的,你政府如果不收公糧以後,我們外面的那個稻米就會很多,那這樣生意人知道了以後,就會把,我們的價格馬上就會跌下來,這樣的話,(你)補貼一萬元,到時候不夠那個跌。

[桃園市楊梅區農民
徐勳達]
有差一、兩萬元有,兩萬元我們,兩萬元對我們也是影響很大,因為這個面積做得這麼廣,成本也很高,現在你說,什麼成本都愈來愈高啊,還有請工人,沒有高價一點,工人不做。

徐勳達總共種了八十多公頃,是楊梅區耕種面積最大的小地主大佃農,依照農委會的試辦方案,「小大」專業農已經領取每公頃兩萬元,本來就不能重覆領取,也不能繳公糧。實際情況卻是,有許多農地,地主不願意簽約出租,或者是簽耕作協議書,而是以口頭約方式耕作,如果地主領直接給付,一萬元不會給佃農,他又不能賣公糧,更不知市場價格波動到什麼程度,反而成為受害者。

[桃園市楊梅區農民
徐勳達]
對地補貼,就我們實際工作的人拿不到錢,它直接給地主,地主拿,他不可能拿出來給我們實際工作的,那就我們得不到啊。

[桃園市新屋區農民
楊壹光]
它對地補貼也不是補貼到我們身上,因為有些地主有沒有,他不是,他的田讓我們種,他沒有跟我們簽約,我們只是耕作而已,我們只是代耕而已,不是全部都簽約的,有些是不要簽約,因為以前那個三七五(減租),生根太久了,沒辦法。對我們,沒有比較好。

新屋稻農楊壹光是七年級生,也是小大佃農,他種了三十幾公頃,長期以來,小大政策受限於口頭約,過去導致若干發放補助,或者農業輔導上對象不清,這一次的變革,再度突顯這個問題。

[台灣農村陣線 副祕書長
陳平軒]
依照原來的制度來說,不管在縣政府那邊登記的耕作人,還是在農會那邊繳公糧的那個繳交人,都是地主啊,那麼未來對地補貼,發放的對象,到底是地主?還是實際耕作者呢?那麼其實這一次的政策裡面,它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啊。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這對地直接給付,是針對實際有在耕作者,我們才給你一筆給付金,不是給地主啊,我們坦白講,我們現在有很多的農地的地主,他可能沒有農保資格,他是不是我們要照顧的農民?那可能我們自己要去盤查。

農委會是給付給有簽訂租賃協議的實際耕種農民,短時期內並無法解決口頭約問題,原本單純的二擇一並行制,已影響小大、甚至活化休耕制度,牽一髮而動全身。農民直接說,問題最根本的源頭,還是休耕田太多了。

[桃園市新屋區農民
楊壹光]
現在政府的政策這麼多變,全部都是從這個休耕,休耕田開始,休耕的錢放進去以後,我們的租金就是這麼高,沒辦法降下來,因為大家都在想這個休耕的錢這麼多,你跟他租,沒有這麼多錢,他不要租你。

[桃園市新屋區糧商
蘇柏嘉]
像我們北部地區,從103年開始,然後政府取消了休耕的補助,強制規定說,我一定要種一期,休一期,才領得到休耕補助款以後,我們農民當然是,每一期,以北部地區來講啦,你要復耕以後,最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是以水稻為主。

自從休耕補助制度改變為種一期休一期,新屋區大量復耕,多了三成,現在有三千多公頃,是北部最大的稻米產區,稻穀數量一增加,收購價就會降低,自從加入WTO後,政府每年進口14萬多噸,台灣一年又生產近150萬公噸稻米,供過於求,即便不考慮新政策的影響,今年的糧價都已向下修正。

[桃園市新屋區糧商
蘇柏嘉]
因為大家都想說,糧的數量有增加啦,不管是糧商或是農會,所以相對地,對農民的收購價格,一定不會說,提出得太高,像今年報紙,剛開始在五月初,稻作在收穫的時候也顯示說,以去年的,104年的釋穀平均價大概一千元來講,今年起初價大概九百出頭而已。因為我預估說,今年大概產,價格啦,產地的價格會便宜二到三成左右。

[桃園市新屋區農民
楊壹光]
現在(如果)公糧完全不收購,穀價一定會掉下來,可是掉下來多少,不一定。現在穀價還是控制在糧商手上啊,沒辦法,因為台灣本來就是,糧商在控制糧價,不是政府在控制糧價,這才是重點。

農委會認為,稻米市場比較接近自由競爭的市場,糧商公會也認為,個別糧商的左右能力有限。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它不像其他市場,某種程度,可能廠商會有價格決定能力,那就稻米市場而言,我覺得因為我們有很多的農民,那他可以賣給糧商,就是我們的稻穀從業人員,或是賣給政府,所以我會建議啦,如果,我們現在一期稻作不是在收割嗎?如果農民有申報了,你發現市場價格偏低了,那你全部來繳公糧。

[台南市直轄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黃麗琴]
我們糧商本身非常地競爭,長期來說的話,我們糧商的生產能,也已經超過了那個供應的這個量,所以,糧商,不是說所有糧商它都有辦法說,欸,我們大家都有志一同,全部都開同一個價格,大家不要彼此競爭,不可能的。

根據農委會估計,如果試辦地區內,有10%請領直接給付,財政支出可減少504萬元,如果全部都請領,更可減少財政支出達1億820萬==cg out==有糧商不滿新政策走向,認為直接給付增加,代收公糧的業務收支,也將跟著減少,直接衝擊到糧商和農會體系。

[台南市柳營區糧商
林先生]
真正,所有台灣全部都開放對地補貼之後,這些稻米,會流通到哪裡去?那我們整個台灣的市場,能不能夠消化這些稻米呢?那消化不了,價格勢必是一定往下修正修正再修正。所以最後會造成什麼?農民,認真種稻,但是得不到應有的收益。而我們委託倉庫也有可能,經過它政策改變,公糧減少,我們的業務也減少。

[桃園市楊梅區農會 祕書
湯乾恆]
這政府的政策當然要去,來協助、來執行,但是這個錯誤的政策呢,我們也要向你們政府來說明說,這個還是要考慮,這樣的話,一個誘因不夠,一個會打擊農民的(生計),還有一個會擾亂市(場),稻穀的行情,也會造成農會的收入的大幅降低。

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個,每一排都有六個數字,這個就是代表,每一個稻穀儲存桶裡頭的那個,六個溫控點的那個,溫度的一個代表的數字,那你看到最上面的,會比較高,因為它是最接近桶子的最頂端。

依照「糧食安全管理辦法」,台灣從民國六十年間,就施行公糧保價收購政策至今,原本政策是要維持三個月糧食安全庫存量,現在已遠超過這個數量,黃麗琴的碾米廠也代為保管公糧,她興建最新的公糧倉庫,讓乾穀保存在二十度上下,至今還有103年第一期的公糧,冷藏在倉庫裡。

[台南市直轄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黃麗琴]
保價收購一萬元對舊有的這些老農來說,他可能覺得誘因不是非常地強大。可是,有一部分人是非常歡迎這個政策,像一些新農人,這些新農人,他原來就是懷抱著理想,來到鄉下,想要創建他未來的一個生活的夢想,想要創建他的品牌,所以這些農人,他原來種的東西,就完全不繳公糧的。

[台灣農村陣線 副祕書長
陳平軒]
我認為政策目標最重要的應該是,放在說,我原來繳公糧的農民,我會願不願意去改成對地補貼,那這件事情上面的這個,評估這個政策的成敗,應該是在這件事情上面,對,那當然以現在的農委會的方案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本來就已經自產自銷,有能力在市場上自產自銷的農民,對他來說,絕對是受益,因為他多一萬元。

崑濱伯賣的是地方特色米,黃麗琴也是後壁區菁寮良質米生產區的執行長,這附近賣的米,大都是自產自銷== cg in==農民生產的稻米大致分為三類,第一個就是自產自銷的特色米,再來是公糧,最後一個是收繳公糧以外,俗稱「生意米」的一般稻米,崑濱伯也擔心,公糧保價政策冒然改變,老農先沒受益,反而是對自產自銷農民錦上添花,至少先試辦是好事。

[台南市後壁區稻農
黃崑濱]
全部都對地補貼沒收公糧,也不是很好,全部交給公糧,政府的負擔也很大。我的想法是說,要繳公糧的人,你去交,要領錢的人,你去領錢。

[台南市直轄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黃麗琴]
其實政府長期收購公糧,它用一個很高的價格跟農民收買,一公斤的稻,乾穀,它就買了28元。但是,它放放放,放了兩年之後,這些公糧沒有用到了,它現在轉賣給澳洲,碾成白米,一公斤賣17元多,不到18元,那中間,除了價差的十元以外,還有,因為我們一百公斤的稻穀碾成米的話,大概只有67%左右而已,所以這個中間都是政府的損失。

[台灣農村陣線 副祕書長
陳平軒]
應該說保價收購這件事情,它從蔣經國時代就開始,已經施行三十多年了,它已經不只是說,維持國家糧食安全這麼簡單的問題,它跟整個農村的生產結構,還有農家的生計,是緊緊地綁在一起的,所以這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事情,換句話說,要調整保價收購,就必然,必須去面對農村的經濟,受到嚴重的波動的問題。

真正的關鍵在於保價收購制度,可能被改變嗎?長期以來,公糧保價收購政策,與農村生產結構緊密結合,國外的經驗,日本南韓沒有公糧,早就透過民間業者的糧食儲存,來維持糧食安全,而農委會目前還沒有廢除公糧制度的時間表,計畫先管控公糧數量。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我們可以委託它來執行公糧的業務,日本,就是韓國類似這樣,所以,同樣要達到一個所謂的安全存糧,有很多種方式,那我們現在,是用所謂的保價收購的這個制度裡面,來維持我們的公糧,還有我們的既有安全存糧,所以你說未來的公糧制度這個部分,其實我們還在盤點,我們還沒有特殊的一個方式。

[台南市直轄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黃麗琴]
那加入TPP,國際上對我們這種保價收購的政策,它就直接去影響到稻穀價錢,是很有意見的,所以未來面臨那個,世界,那個國際貿易組織的一些壓力的話,我們可能勢必就是說,一定要去改變這個保價收購制度,畢竟目前全台灣,全世界大概剩下台灣,還在實施保價收購。

[台灣農村陣線 副祕書長
陳平軒]
德國的那個對地補貼,也就是環境給付,它並不是以說,欸,你跟市場價格價差多少來去補,而是以說,你對環境產生的效益是多少?然後我把這個外部效益補給你,所以它是一個真正的所得支持,德國的農戶有40%到50%的收益,是直接來自於這樣子的環境給付。

德國的案例,既可以保持農地農用,生產高質化農產品,卻不必受市場價格影響,農委會則不諱言直接給付是未來農業改革趨勢,只是先從水稻開始,後續還有進口替代作物,玉米、黃豆,甚至是非基改雜糧,只要農地農用,就可領取對地補貼。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對地直接給付政策,它長期而言是所有的先進國家都在做,它是符合國際的規範,更重要的背後涵義是,你只要以後農地你做農用,我們就一筆金額給你保護住,因為我們農地做農用是,不是為了我農民自己,我們是為了全體消費者,我今天只是從水稻開始。

在推動直接給付政策過程,農委會也願意面對,依農民意見去做修正與調整。

[農委會 副主委
陳吉仲]
農業裡面的政策,有沒有一次可以滿足所有的農民的需求,絕對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才會說,以這個對地的直接給付這種,那是希望透過試辦,那做滾動式的調整,那這個調整裡面,的前提,絕對是不要造成農民的困擾,它一定要讓農民的收入增加。

[台灣農村陣線 副祕書長
陳平軒]
我認為這個政策要能夠水到渠成,不會是一年、兩年的事情,它可能需要,保價收購已經實施三十年了,所以我們可以預期我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調整。如果只是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那麼我認為這個政策,胎死腹中也不是不可能。

要繳交公糧?還是直接給付?農民要選擇的,是要如何翻轉三十多年來的農耕制度,如果這將牽一髮、動全身,政府除了清楚的規則方案,類似口頭契約的潛規則,要怎麼改?休耕政策又要怎麼走?既然農業改革已是大方向,我們期待永續發展的台灣新農業,未來又是什麼面貌呢?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