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區小店林立,百花齊放,本是香港的城市景觀,但在地產炒作、店租狂升的情況下,深具在地特色的傳統小店經營環境越來越惡劣,即使以服務公共房屋居民為主的領展商場,也陸續被大型連鎖店攻占,傳統小店在夾縫中求生存。在領展轉售部分商場後,更有不少小店鋪被新業主趕盡殺絕,使得香港社會湧現一波小店倒閉潮。
香港銅鑼灣是相當熱鬧的地區,但是想要在這一區開店,可得要有雄厚資金,才能夠在這裡生存,因為根據一項數據顯示,這裡的平均店租是全球第二高,在銅鑼灣一坪月租平均要25萬6千元新台幣,如果是在全台灣最貴的台北忠孝商圈來說,差不多是月租2萬新台幣,也就是說在銅鑼灣租店鋪一個月,在忠孝商圈可以租到一整年。

台灣盛行的手搖杯茶飲店進軍香港市場,怎能不在熱鬧的銅鑼灣插旗,地段好、人流多、生意就旺,只不過店面大小真的和台灣差好多,不到20坪的店鋪,還隔成兩家。

[台灣品牌茶飲店 香港代理商
K K]
我們一個牌就會分成(兩個)一起做,分擔一下,一般來講,大的店,租金平均來講,都比小的店鋪會便宜一點,如果說你一開始租大的,(再)分開租,就比較便宜啦。

兩、三年和房東簽一次約,幾乎每換約一次就漲一次租金,成本增加,只能反映在售價上。

[台灣品牌茶飲店 香港代理商
K K]
租金有機會不漲,但是基本上(機會)比較低啦,所以我們賣的售價那方面一定要調整啦,是這樣子,幾乎,你說夠不夠做,如果虧本就跑掉啦。

商業競爭下,汰弱留強,理所當然,但這十幾年有一種淘汰,讓香港人覺得不公義。2004年政府變賣公共房屋社區設施的商場,成立「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領匯後來改名「領展」,公共服務私營化後,問題接踵而來,領展連連加租,趕走不能為商場帶來穩定收入的店鋪,引入連鎖店,維持盈利。領展去年更轉售部分商場,正式進入更加冷酷無情的「後領展時代」。

一路上就是很多這些人回來看我們,所以我就覺得很感動,就是我沒白過了這二十五年。

一句句不捨的話語,全是顧客寫給文具店老闆羅鴻平的難捨之情,他在運頭塘商場開店24年,和顧客培養出超越買賣之外的好感情。

[前運頭塘商場文具店 老闆
羅鴻平]
現在的鋪子、現在的商店很少有可以和那個客人,你認識他,叫他什麼名字,真的沒有了。你沒地方去,你去其昌(文具店)那邊等我啊,其昌爸爸那邊。

[畫面提供 李興貴中學學生會]
領展轉賣商場,新業主不顧還有三十個月租約,開出嚴苛條件,迫遷小店家,羅鴻平無奈被迫在一月歇業。

[前運頭塘商場文具店 老闆
羅鴻平]
那個新的業主一加就是七成,百分之七十,還不止,它要你搬到另一個地方,你要再重新再搞過(裝修),我覺得就是現在的制度比以前差很多,現在就是幫那個大財團、幫那個有錢人的。

[運頭塘互動支援組 發起人
蔡咏梅]
(店鋪)每一樣東西都是居民需要,這些人住在這裡,那其實他們有個商場,這個商場是應該服務居民的。

[運頭塘邨居民
阿月]
多少人、幾十萬人居住在這個地方,沒有一家理髮店,拜託。

類似的案例在香港不勝枚舉,青衣長康邨公屋唯一的長康酒樓,因為新業主不續約,36年的老酒樓,在我們採訪後八天歇業。
長康酒樓裡面最珍貴的就是這對大龍鳳,這樣的大龍鳳是香港人首創,全部都是手工打造,以前的酒樓要看它氣派不氣派,就看大龍鳳做得有多豪華。

[長康酒樓 副總經理
歐建生]
拍過電影的,劉德華都來這裡拍過。

飲茶,打麻將,飲茶。

下午酒樓也很熱鬧,一桌桌客人邊打麻將,邊飲茶,酒樓做全是公屋熟客生意,平日客人上門,連招呼都免了,坐哪個位子、喝什麼茶,幾十年了,彼此早有默契。

[長康酒樓 總經理
郭錦彬]
幾十年就是這裡喝茶,然後就是朋友一樣,那個關係建立起來了,但是現在,香港就是變化很大啦,你看什麼,舊的、傳統的東西一步步沒有了,消失了。

[長康酒樓 員工
黃小姐]
有些(客人)啊,牽著小朋友來,有些小朋友又生了小孩啦,三代、四代都在這裡飲茶了啦,幾代人了。

即便人情味濃厚,始終不敵財團霸權金錢至上的發展態勢,這幾年更是每況愈下。

[長康酒樓 副總經理
歐建生]
沒什麼所謂人情味了,這個樣子,它不會管你做了幾十年,它才不管你呢,這不租給你就不租給你了。

[顧客
楊先生]
現在的社會都是由大集團經營,大魚吃小魚,變成說就做不下去啦。

[前運頭塘商場文具店 老闆
羅鴻平]
回歸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感覺越來越不是味道,以前都是,不是這樣的,以前比較公平一點的,現在就是,有錢就是它們的,利益也都歸到它們那邊,我們的,基層的那個小商鋪也好、什麼都好,你根本出不了聲,欸,都是,回想以前,比較快樂一點。

[畫面提供 Chan Hoiyi]
領展一次又一次將公屋商場引入財團投資者,為營利不顧公屋居民的生活,逼絕小店生計、斬斷社區網絡,公共服務私營化後,政府放任大魚吃小魚,難怪香港小市民的無力感越來越重。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