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以往總是快速發展,將老舊的一切迅速汰換,但這幾年開始,有香港人意識到本土文化保存的重要。老城區西營盤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因過去交通不甚方便,仍保留了完整的香港舊時風光,不過兩年前隨著地鐵站開通,地價租金飆漲,原有的老店鋪、舊街道慢慢消失,最近更有酒店計畫進駐住宅區,地方民間組織「城西關注組」發起反對連署,面對社區大轉變,他們不甘只留於緬懷,希望透過行動喚醒居民意識,共同關心社區發展。
這個是水晶,水晶石頭來著。

老闆拿出中國清朝的水晶眼鏡,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內行人都知道要來這家三十年眼鏡老店尋寶,老闆可是收集了不少罕見珍貴的老眼鏡。這裡是西營盤,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有著濃濃的老香港風情,社區居民往來密切,一個小小漂書箱就能感受到街坊人情味。

[城西關注組 成員
張朝敦]
希望我們社區的人,願意將自己多的書,可以分享給其他人,發現後來就是,不需要的,有人放些玩具在這裡啦,有見過放蘋果啦。

兩年前西港島線開通,西營盤站的出現,為老街區帶來巨大變化,租金上漲,很多老店淹沒在時代變遷發展的浪潮中。

這家五金雜貨行在西營盤屹立不搖半世紀,販售各式用品,供應社區居民生活所需,老闆娘只得慶幸店鋪是自己的,不用面對租金上漲的壓力,眼見社區變化,她也不免感嘆。

[五金雜貨行 老闆娘
羅瑞卿]
社區會轉變,有很多外來的人住進來,感覺變得是,舊的店鋪會越來越少,感覺變成以後就只有新的店鋪,咖啡店越來越多,酒吧也多了,餐廳也多了,外國人也多了,中國人來的人也多了。

[眼鏡行 老闆
周國華]
變化也挺大的,有一些店家,捱不住租金貴就搬走了,有一些新的,開了很多酒吧,那些比較,那個消費高一點的行業進來,做了調整了。

街頭店家大洗牌,靜謐老城區的民生小店被一堆新式酒吧、咖啡廳取代,看似都市繁華發展,實則對居民造成不便。

[城西關注組 發起人
張啟昕]
(居民)他們選擇少了,對,買菜的地方譬如說是,我以前就是有三攤,但是現在只有一攤可以選擇,下面如果都是酒吧的話,他們就是會很吵,所以我們這邊的噪音其實滿嚴重的。

[西營盤居民
葉慶明]
開始了這個港鐵的計畫之後,變化就來得很急、很快,本來房子下面的商店都不見了,然後新的房子蓋好之後,就會有一些很漂漂亮亮但是很昂貴的商鋪出現了,我會覺得這些商鋪都不是我可以負擔得起來的。

前面第三街要蓋酒店,如果可以的話,幫我們簽個名反對。

有發展商想在第三街興建酒店,長期關心社區發展的「城西關注組」擔心住宅區內一旦有酒店進駐,將對環境、交通帶來嚴重影響,於是發起連署反對。

[城西關注組 發起人
張啟昕]
我們這邊普遍都是住宅區,而且路就是很窄,在這邊如果蓋一個酒店,就是人很多,車很多,而且會影響這邊的經濟的生態,所以我們覺得就是要跟街坊去說這個事情,然後就是讓他們表達意見,然後就是,讓政府它們知道,社區都是反對這個計畫。

開發和保存的拉扯,近幾年在西營盤不時上演,一不注意,老社區文化很容易就被忽略犧牲。

[西營盤居民
葉慶明]
對於我們來說,一夜之間,有幾棵過百年的樹木,突然不見了,我跟我的家人、我身邊的朋友、這邊的街坊,都會覺得很心痛,所以大家都會很激動的,很想做一點事情。

[城西關注組 發起人
張啟昕]
香港人的根在哪裡,我們就是慢慢慢慢去,去尋找一些老的,老一點的東西,譬如說古蹟,一些就是,社區裡面的歷史,去慢慢慢慢找出我們,香港,我們說我們就是本地的傳統究竟是什麼,所以我們覺得這個意識就是慢慢提高,去讓我們重新去反思我們究竟是什麼。

西港島線最晚開通的西營盤站,為老城區帶來便捷交通與人潮,老店鋪、舊街道逐漸被拔地而起的高樓所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意識到他們原先緩慢的生活步調全走樣,企圖挺身而出,努力保住它不斷流失的文化與故事。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