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15年的糧食自給率是31.37%,但若分大類來看,蔬菜、水果自給率有87%以上,肉類也超過八成,水產更是超過153%,然而香港蔬菜自給率甚至連2%都不到,連面積比香港小的新加坡都逾4%,香港可說幾乎沒有農業。為了城市發展,新界的農村漸漸消失,新界粉嶺馬屎埔村就是其中一個被迫遷的農村,不過村民和農友成立「馬寶寶社區農場」,發展出成熟的城鄉共生的農業模式,用實踐來告訴政府「香港該如何」。其實不管居住或是農業問題,終歸扣連到土地問題,關心土地議題的年輕人組成「本土研究社」,他們發現,香港不是土地不足,而是分配不均。
一條馬路劃開城市與農村,而都市化發展的那條線正步步逼近農村。新界粉嶺馬屎埔村,一個連香港人都不太熟識的農村,高峰期有七百多戶,現在只剩下約一百戶,複雜的土地歷史背景,讓小農民租戶對上大地產商,農業永續與土地開發的衝突不斷。

[馬屎埔村 農民
區流根]
因為香港沒有農業政策嘛,就沒有保障到我們這些農民囉,那地產商是擁有了土地權嘛,我們只有使用權嘛,他們說不租給你,就是不租給你啦。

[馬寶寶社區農場 成員
卓佳佳]
這個本來是規畫是農地,農地是不是等於這個地主把土地賣給地產商以後,這個農地的用途也一定要跟著改變去做這個城市發展,其實應該不是這樣子啦。

然後呢,這個社區先興建公屋,居屋,等到地價升到差不多的時候,就可能會蓋地鐵。

七年前,村民和一些農友成立「馬寶寶社區農場」,一方面打造城鄉共生的農業模式,一方面透過活動讓民眾了解土地和生產過程,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是26元,我幫你秤這個,24元,24元,好哇好哇,24元。

一籃籃的青菜,任君挑選,馬寶寶社區農場農民市集,賣的全是香港生產的「本地菜」。為了它,有人甘願大老遠轉三趟車來。

[消費者
周美鳳]
這裡是香港本土的農戶,他們都是自己耕種,所以我比較相信他們。

香港蔬菜自給率不足2%,和二十年前相比,已萎縮剩七分之一。金融地產發展至上的香港,農地總是被犧牲的首選。

[馬屎埔村 農民
區流根]
其實香港是需要農業的,其實一個自給率也是很重要嘛,那農業其實對香港也是一個,有用的,我們不可以傾斜、只有, 只關注於起樓。

[馬寶寶社區農場 成員
卓佳佳]
叉燒飯它會有飯、它會有叉燒、然後通常都會有一兩條菜吧,那麼現在就是,那麼一點點的蔬菜你都要拿掉,然後多放兩塊叉燒進去,可是你那碗飯還好吃嗎,你這麼吃你健康嗎?所以我們就覺得香港的這些鄉郊、這些地方農地,就像那個叉燒飯的那條油菜,其實是很重要。

[馬寶寶社區農場 成員
袁易天]
我們就覺得不該把農業變成一件你想拿就拿、隨時將它收走的東西,而是把它變成城市規畫,一個整體香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我們可以制定一個人口政策,我們有食物自給率的話,那我們就可以去談,理性的去談香港可以保持多少農業的用地。 

香港政府多年前提出「新界東北發展計畫」,規畫提供6萬個住宅、容納17萬多人口的新市鎮,但議而不決,讓地產商有機會搶先買下便宜的農地囤地,而馬屎埔村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陷入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戰爭,香港政府卻把它定義成私人產權之爭,甚至形塑一種「為解決香港住屋不足,為公眾利益,不得不只好收農地」的社會氛圍,讓小市民、小農民彼此對立、彼此相逼。

[本土研究社成員
陳劍青(客籍)]
香港出現一個很怪異的現象就是,政府會偏向去開發一些非原居民的土地,開發綠地,開發農地,因為那些成本比較低,而不去開發一些棕土(已遭破壞的土地),或是不會開發一些政府自己手上擁有的土地儲備。

無論農村被迫遷或是市區劏房困境,歸結到底就是土地供應問題,一群年輕人組成「本土研究社」,從各類圖資數據研究分析出:「香港並非土地不足,而是分配不均」,政府長期向地產商傾斜,才使得小市民生活水深火熱,而最大癥結點在於,香港城市的土地規畫,民眾無權參與。

[本土研究社成員
陳劍青(客籍)]
香港其實土地就是香港人最核心的利益,誰拿到香港的一個土地,其實誰就可以拿到利益和權力,對,所以其實在香港很多一些土地資訊上,很多部分政府沒有公開,其實我們這幾年,本土研究社不停地倡議政府要公開,一個整體的土地發展清單列表。

[香港立法會議員
朱凱迪]
我們是沒有權力去說規畫怎麼樣,或是土地應該賣給誰,所以整個利益都是傾斜於這些開發商。香港過去二十年都沒有去處理這個問題,香港民眾沒有這種意識,政府更加,因為跟利益集團被綁架,所以也沒有一個動力去解決這些問題。

地狹人稠,住屋不足,就將周邊農村剷平,繼續開發。犧牲農業、消滅農村,似乎是城市發展的必要之惡。土地開發與農業無盡的對立與矛盾,其實源自於香港政府不透明的土地規畫,只有香港人對土地的分配正義有了意識,進而自我賦權,才能免於都市難民的命運。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