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面對身心障礙者老化跟家屬們的擔心,接下來要帶大家來看在臺灣有哪些社福機構在協助這群朋友呢?其實有社福機構課程相當生活化,設計了很多不同生活的單元跟情景,像美容院、上街買菜,甚至是戲劇舞台劇等等,讓他們的語言與肢體表達溝通能夠提升,也藉此發掘他們的潛力。「慢」漫長路系列報導第二集,一起去看看社福機構還付出了甚麼樣的心力?


 

 

 

一大早,走進位於台北的民生身障失能日照長照機構,可以看到許多個案,在各式運動或輔助器材上,做復健練習。

照顧服務員 蘇先生(右)

 

第一個部分是讓他不要惡化,延緩這個是第一個,一定要的再來就是,大家比較能夠理解就是,因為現在很多讓他的肌耐力肌力部分來講是很重要,因為肌少症會讓他不管是他的支撐或者他骨骼部分都有影響。

 

針對不同個案的復健需求,一旁有照顧服務員指導,隨時留意他們的安全,也能達到好的復健效果。

 

好,拿到你們的紙以後,你們就按照你們喜歡撕的大小,把它撕開來,會不會,會,好,撕。

 

除了體能訓練,這裡還有藝術課程,透過撕貼畫,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和手部肌肉達到心靈放鬆。

照顧服務員 劉小姐(右)

 

 

我們會除了撕貼畫,我們會運用到水彩,然後大部分都是其實都是訓練他們的肌肉,因為他們手部的活動力比較少,跟我們一般人其實比較運用的那個時間點,或是能力比較不一樣,所以我們會喜歡讓他們在手部運動多一點。

 

這裡是伊甸基金會民生身障失能日照長照機構,針對18-64歲的身障者提供日間照顧的服務。

伊甸基金會組長 周芸竹(右)

我們有職能治療的團體,那也有物理治療的單獨的個別的復健,那也有復能小組的一些生活功能的一些訓練等等

 

這個是什麼,餅乾,很好,這個糖果,這個,蛋糕蛋糕,這個,巧克力棒,巧克力棒。

 

今年58歲的和功是唐氏兒,近期才到機構生活與上課,這天他跟著溝通輔具督導,學習語言與溝通技巧。

外聘溝通輔具督導 王俊凱(右)

 

我們會利用像平板或是像我手上拿的這個溝通筆,然後透過視覺的提示,然後透過聲音的提示,就是提供他一個語言的音架,讓他在回應的時候,有一個很像是夥伴在他旁邊的感覺,然後去支持他,讓他表達的時候那個速度可以更流暢。

和功二哥 張和晃(左)

 

唐氏兒的部分的話,原本的部分話就是說,動作啦,或者是語言的部分的話,他是比較遲緩的,原則上在這一個醫界的部分的話,就可能就認為就是說唐氏兒部分的話,他是需要慢慢慢慢漸進的這樣子來就是學習。

 

和功在雙親離開之後,二哥為了讓他獲得更好的照顧,因此安排他到日照機構,學習各種課程,打開不同人生視野。

和功二哥 張和晃(左)

 

他已經50幾歲了,也很久離開學校的生活,他忽然間回來部分的話,讓他覺得說滿新鮮的,而且他也會遵守中心的這種規定,所以說對他來這邊的話,他是滿高興的。

外聘溝通輔具督導 王俊凱(右)

 

所以我們就是會先以視覺為主先去做測試,然後評估了之後呢,覺得說他這個視覺的結構是可行的,我們在過程當中還是慢慢地,把語音還有剛剛我們看到的這些不同的符號文法的句型給帶進來。

 

透過一次次的輔具課程,指導老師和家人,都發現和功進步不少。

照顧服務員督導 連先生(左)

 

老師會用平板,讓和功去了解,日常生活的,像是水果或者是一些常見的東西,讓他慢慢慢慢透過圖片的方式,去增加他口語方面的表達能力。

 

在這裡有多元的課程,也針對每一個服務對象安排適合的內容。

伊甸基金會組長 周芸竹(右)

 

有的服務對象他的一些肢體,需要做一些復建,或是他在像溝通輔具的部分,他其實是針對他在溝通的部分,不一定是語言表達,他其實有的時候透過一些圖卡的練習,那也是連結這個生活。

 

不要太緊張放輕鬆就好,好一樣跨過去,好很好,踩平,對,很好。

 

機構裡還有因中風而來復健個案,當初因為中風影響身體功能,但好在家人將他送來機構,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現在重新再站起來。

外聘物理治療師 朱倍樂(左)

 

他後期復健的過程中他很積極,所以通常對這種病人,他有積極性比較高的人,他的復原狀況一定比較好,而且他的獨立自主的個性,很想要自己能夠外出,能夠自己出去買東西,能夠不用人家照顧,所以他在那方面,我們幫助他很多。

機構個案 翊展(右)

 

因為我吃太胖了,我最多到97公斤,那時候我又不喜歡運動就中風了,我中間有一段我失意就忘記了,但是,最初來機構,是我姊姊帶我到機構的。

STAND 記者 吳怡君

 

這間日照中心,平常除了有安排像是語言,還有藝術方面的治療以外,像是今天,也有安排像是這樣動態的課程,像是訓練他們走路,這樣他們就不會退化太快,不會太快老化,對照顧的人來說,也會更安心

 

在這裡也讓他重拾許多生活自理能力,面對自己也更有信心。

機構個案 翊展(右)

幾乎都可以,除了煮菜沒辦法,那個吃飯洗澡上廁所,都是我自己做的,最主要來到這邊的話,就是幫助我生活上的自理來的很大的進步。

 

面對現今社會中許多是雙老家庭,因此機構建立更重要,==cgin==根據衛福部統計,以111年3月統計來看,全國身障機構有266家,並分為全日型住宿、夜間型住宿、日間服務以及綜合式的福利中心 ==cgout==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 張美美(左)

第一個是全日型的住宿就是,它是24小時那包括白天跟晚上,那當然白天也是可以出去工作,或者參加社區的活動,那這樣子的這個住宿機構大概有167家,那另外我們有夜間型住宿,就是說,這些身障者他白天是出去工作晚上再回來住的,那這樣機構有6家,那另外就是日間服務,那這樣的機構大概有74家,那另外就是有綜合式的服務,就福利服務中心大概有19家。

 

雖然目前全國有200多間的身障機構,但有家屬在尋找及聯絡的管道上還是遇到困難,政府也表示會多加強。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 張美美(左)

其實我們各縣市政府,其實都有這個身心障礙的個管中心,所以其實如果有需要的家庭,其實他是可以跟我們身障個管中心,來做一些聯絡,那只是說因為我們大概這個資訊的傳播,其實可能需要再加強。

 

上課了,上課了,現在上課了,上課了,上課了,現在上課了,我們今天要去一個地方,美容院,對,美容院,昨天有跟你說是美容院。

 

另外有日照中心機構設計更接近社區與生活的課程,像這天設計美容院課程,先從圖卡及字來讓學員認識美容院,美髮的過程情境,跳脫以往的教學方式。

樂村日照中心社工 廖婉鈞(左)

 

我們一開始的時候,老師先有一些語言上面的練習,有一些語意語句的練習,然後讓他們能夠去做一些連結,當我們今天要去美容院洗頭髮的時候,去美容院洗髮的時候,會使用到像是洗髮精,那我們會怎麼被接受服務,然後,開始一連串的的活動。

 

針對不同能力評估,也會搭配適合的課程內容。

樂村日照中心社工 廖婉鈞(左)

 

 

那他就是會依照他各個領域,可能粗大動作,語言,大動作,小動作一些居家生活,就是會有一些領域的區分,然後他們會去進行一個評估,然後跟再請家長去擬定去填寫他們的期待,可能針對來到這邊之後,希望孩子在我們這邊可以學一些什麼。

 

除了特殊的情境課程,在這裡還會訓練他們用餐及刷牙等日常生活技能,而最辛苦的就是在這背後照顧服務對象的工作人員。

樂作創意協會創辦人 陳愛珠(右)

 

所以我覺得在一路陪伴所有我們這些,很感謝我的那些工作夥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當我們發現每個這些服務對象,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個性,還有他們的一些特質,還有他們的一些限制,他們會在不斷觀察中去修正,然後去支持他們在這邊的工作是快樂的。

 

好來,等一下,我們有一部分夥伴要來包,托特包這一些。

 

在機構如果能力較好的成員,也會來到小作所機構參與代工的行列,邁入就業。

樂作工坊教保組長 許惠萍(左)

 

代工的話,就是可以訓練他的手眼協調,然後呢,還有精細度跟專注力的部分,尤其是你做越精細的程度,比如說貼貼紙這些,更需要專注力的東西,就可以讓他的那個專注力,可以再更提升一點。

 

準備跳舞的位置喔,來,我要把祝福獻給你,願主的愛如春風甦醒你。

 

另外他們特別安排舞台劇訓練,背台詞、舞蹈動作、歌曲等訓練內容,讓許多學員家長大開眼界

樂作工坊教保組長 許惠萍(左)

 

其實最初是希望,可以讓我們的夥伴們在理解跟表達部分,能夠有進步,那我們其實希望透過戲劇的部分,可以讓他跟外面的人或是說跟其他人有更多人的互動,所以我們才會就是用戲劇的方式引導。

STAND記者 吳怡君

這間小作所,除了有代工的訓練以外,還有音樂方面的治療,像是今天也有戲劇演出,他們也藉著演戲的訓練,也可以提升語言還有肢體動作,還有溝通的能力

 

假如我猜得沒錯的話,他一定是戴上了,聖誕老公公的帽子,聖誕老公公的帽子。

樂作創意協會創辦人 陳愛珠(右)

 

即使因為語彙太少,但是我們知道他很想要跟人家聊天,所以,我們透過戲劇治療去拓展他們的語彙跟指令的理解,然後跟服從,然後就是擴張他們肢體的那些表現。

 

 

透過戲劇訓練,發展出學員們意想不到的潛力,他們也藉此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

樂作工坊教保組長 許惠萍(左)

那對我來講我覺得表演是給他們一個舞台,對那我覺得他們,至少他們有過努力,我覺得不管表演最後是好或不好,但我覺得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是非常的享受,然後是非常的盡心盡力。

樂作工坊成員 小傑(左)

我演的是貓頭鷹,貓頭鷹的角色,(那喜歡演戲嗎,為什麼),因為可以一起跳舞一起跳舞,然後,怎麼背台詞,對。

樂作工坊成員 小香(右)

因為我喜歡跟大家演戲,因為喜歡跳舞,有被背台詞,有時候有時候,不會的時候有時候,用筆記本記下來。

相片提供 樂作創意協會(1249-1302)

另外他們更成立家務隊,帶這些工坊成員為獨居長輩打掃環境與清潔,除了讓他們了解老化,也能為社會付出一些心力。

樂作創意協會創辦人 陳愛珠(右)

 

就是讓他們看到就是說,原來我也可以做到這些事情,我不是一直靠著別人來幫助我,我已經也有能力去可以幫助就是一些爺爺奶奶,我覺得這是一個對我來講,我覺得就是創造一個雙贏。

 

有好的社福體系,才有好的服務,社福團體也坦言現在人力並不好找,希望政府能夠鬆綁人力條件,有好的人力,才有好的服務品質,更能健全身心障礙者的長期照顧服務與發展。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