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70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中,您知道嗎?有多達52個高齡人口比例高於全國平均值。為了吸引年輕人移居、或是返鄉回到客庄,客委會的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結束後,是不是有達到什麼成效呢?客庄又有什麼困境?年輕人怎麼看?繼續看林秋伶跟羅應展的報導。


 

 

客庄青年 邱福德(左)

希望透過,我一個年輕人先進來,有更多的年輕人進來,可以一起活化這個老街。

客庄青年 郭楠暘(右)

那我們在這一、兩年的時間裡面,其實接觸過各種不同的活動。

客庄青年 劉芸如(右)

不只是客語,我可以教畫圖和音樂這些,都可以,所以我想以後可能會留在芎林這邊。

客庄青年 彭峻暘(左)

我最大最大的願望還是,在我還活著的時候,客家八音不會中斷啦。

 

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好山好水的客庄,不僅風景美,也有暖暖的人情,是適合居住的地方。

移居計畫陪伴教練 羅仕龍(左)

客家庄當然非常適合去居住,那居住很重要,其實我們考量很重要的條件就是,生活嘛,那生活我們講得更直白一點就是,我們要有收入嘛。

 

唉呀,美麗的幢憬馬上受到現實考驗,客庄很美好,卻也遇到困境。

中興大學景憩系助理教授 黃淑娥(右)

第一個就是沒有很特色的產業,那第二個呢就是,雖然我們一直講人口外移,但是回歸到剛剛第一個,如果在地有特色產業的話,有就業機會,那怎麼會有人口外移這件事。

 

據客委會資料,全臺70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中,有52個鄉鎮市區,高齡人口比例高於全國平均值,尤其苗栗獅潭、新竹峨眉,高齡人口比例更達全鄉人口1/4。

客委會產經處副處長

金玉珍(左)

大家都知道客庄其實大多都位在偏鄉,有這種人口流失、老化、然後 也有那種發展不均衡的情形,所以我們就希望爭取,所謂的三創人才回流到客庄,三創就是那種,有創新的想法,有創意的作法,然後想要創業的這些青年。

 

中興大學黃淑娥老師發現,申請計畫的移居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都具有創業的精神、多數具有設計背景、還有對生活是有想像的。

中興大學景憩系助理教授 黃淑娥(右)

會很擔心說,會不會計畫結束,就沒有辦法活下去,可是後來發現說,欸,他們其實具有創業人格特質的這些移居者,他們是可以不斷的被歷練,跟不斷的接受挑戰。

移居計畫陪伴教練 羅仕龍(左)

而且(計畫)兩年的時間,其實,其實很短啦,其實很短,而且,像我自己返鄉,我覺得,我也大概,五、六年,我覺得感覺那個,甚至到現在都還一直在變化,你看疫情的發生,所以其實現在,其實現在大家就,我們都開玩笑,大家都在討論,就比氣長而已啊,然後一定都是到處斜槓的啊。

客庄青年 彭峻暘(左)

我現在大致上是八音和陶瓷差不多,像翹翹板一樣,抓一個平衡點這樣,對啊對啊,(有時候這高、有時候那高),對啊,不一定,因為你每個月能做多少不一定啊,像現在疫情,八音也沒有什麼場子好做。

客委會產經處副處長 金玉珍(左)

因為我們現在是對於個案,這些移居者個案的一個補助,短期上我們是可以看到一些成果,但是要說一個比較整體性的、長遠的效益,其實是需要一些時間堆累。

 

雖然無法立竿見影,但至少起步了,讓年輕人有個立足點,可以開始築夢。

移居計畫陪伴教練 羅仕龍(左)

讓他這個種子,先種下去,那開花結果可能10年以後才會開花結果,透過這樣的一點點的支持,讓他可以先去做他想要的事情,然後可能跟客家怎麼樣去產生連結。

影片提供 彭峻暘

0430-0434

要在客庄持續發展,黃淑娥老師認為有幾個要件, 除了要具備寫計畫的能力,還要會做財務規畫、要提升自我能力,最重要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想辦法把觸角延伸出去。

中興大學景憩系助理教授 黃淑娥(右)

不是只靠這個計畫,他可以有多面向,甚至不是一個人,他可能是一個團隊,一個夥伴關係,大家一起結盟,我認為這樣子會讓這個延續性,再更增強一點。

照片提供 郭楠暘

0509-0512

照片提供 汪紹琬

0513-0515

雞蛋、杭菊、小蕃茄,郭楠暘在自家店門前,協助販售附近小農的農產品,建立平台來連結小農和消費者,就像他辦小旅行時,也會邀請曾經訪談過的在地人,一起陪走或導覽。

客庄青年 郭楠暘(右)

都會讓社區的居民,用任何不同的角色,盡量的進來,那進來之後,其實旅人感覺到一個非常大的不同就是,他會覺得他在跟他們,在跟社區的人交朋友,那他們實際上受到非常大的感動,是超過我們的想像。

客委會產經處副處長 金玉珍(左)

我們更希望是,其實受惠的是地方,所以呢,剛剛就講到說,我們有一個三六九的這個,客庄產業數位升級計畫,還有相關的,我們輔導客庄小旅行的作法。

移居計畫陪伴教練 羅仕龍(左)

那所以他這個過程當中,有可能只單靠這個計畫,他是沒有辦法,他可能需要去透過其他的部分來協助支持他整個夢想的持續,所以其實這個過程,其實是不容易的。

 

發揮1加1大於2的力量,有伴,才能走得長久。

中興大學景憩系助理教授 黃淑娥(右)

創生反而其實是在創造跟去回溯,在地的機會是什麼,那這個機會才是他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去評估,在這個地區,什麼會是機會。

 

客庄很美好,能在客庄生活更美好,只是困難從來不曾少過,在實現夢想的路上,肯定不會事事順遂,調整好心態、善用資源,期待這些有心在客庄發展、勇敢築夢的年輕人,能為客庄注入新能量,帶來新氣象。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