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客庄系列專題,繼續帶您來看客庄年輕人的故事。一位學商業設計的芎林青年,她以當地文林閣為起點,創作了系列繪本故事來訴說在地的文化,還有一位在獅潭汶水老街的青年,他跟著阿婆學習製作茶壽,努力保存傳統手工藝,這兩位青年接續傳統後,也用創新走出一條不同的路。林秋伶跟羅應展的報導。


 

 

客庄青年 劉芸如(右)

因為文林閣有三對龍柱,龍柱上面有兩條龍,每一個(龍柱)上面都有兩條,然後這不是龍,這是鰲。

 

從前走到後,從左走到右,劉芸如正認真的蒐集繪圖素材。

客庄青年 劉芸如(左)

上面花瓶,叫做平安,平安上面有菊花,菊花,所以呢這個就是秋天的平安。

 

因為大學畢業門檻需要考過多益檢定,劉芸如考了三次都沒通過,於是她上網查,才知道原來自己家附近就有一間文昌廟,那次,是她第一次來到芎林的文林閣。

客庄青年 劉芸如(右)

拜拜之後,多益考試就通過了,然後我就用這個計畫,來畫圖,來跟文昌帝君還願這樣,文林閣有很多裝飾圖案,像是龍柱、或是立面,都有很多,所以我就想說,那代表什麼故事。

移居計畫陪伴教練 羅仕龍(左)

因為我本身也是在管理羅屋書院,老建築,老屋這一塊,那每個老建築,其實它都有很,不管是故事,或是建築本身的樣貌上面,就有很多的故事可以去詮釋。

 

讀商業設計的劉芸如,運用所長,把一個個元素蒐集下來後,再創作故事,把這些元素都串連起來,就像文林閣立面上的「四季平安」。

客庄青年 劉芸如(右)

牡丹就代表春天,然後它就是一種花開富貴的感覺,再來就是荷花,荷花是在夏天的時候開的花,所以它代表的就是夏天的時候,就代表高風亮節。

照片提供 劉芸如

0219-0229

劉芸如還常常到學校、幼兒園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把創作成果分享出去之外,也讓小朋友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家鄉文化。

客庄青年 劉芸如(右)

照片提供 劉芸如

0237-0246

我家在芎林,但是我讀書全部都是在外地讀書,如果我在這裡,有一個讓小朋友的休憩空間,或是學習,可以學東西的空間的話,應該會是解決芎林小朋友全部在外地讀書的問題。

 

發現客庄的小孩,大多沒有留在客庄,劉芸如本身就是這樣的小孩,自己經歷過返鄉的過程,於是希望能創造一些在地的東西,讓小朋友有機會留在在地,劉芸如把傳統元素,轉譯成小朋友容易理解的內容,藉以延續客庄文化,而在苗栗汶水老街,則是有一位年輕人回去承接阿婆製作茶壽的手藝。

 

一針一線,穿過來、拉過去,把稻稈緊緊拉實,邱福德當兵回來後,就跟著阿婆學做茶壽。

茶壽師傅 劉玉英(右)

阿婆教你做茶壽要嗎,他說好啊,我就很開心,趕快拿針、拿線,就教他,唷,很聰明喔,很認真的做,很快就學會了。

客庄青年 邱福德(左)

022302學大概兩個月、到三個月左右,其實對它的基本的技法的一個結構,是了解了,但是茶壽它的形狀的拿捏上,大概我覺得是需要,大概要半年去把它拿捏到,至少自己滿意這樣子,022416

 

雖然從小看到大,但其實也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做起茶壽。

客庄青年 邱福德(左)

你回來農村的時候,其實你會感受到這邊的步調是相對於慢很多的,應該說我那時候才感受到茶壽也是一個很值得去保存的一個傳統工藝。

 

外層用稻稈編織而成,內層舖上厚厚的棉花,就可以保溫6到8小時,在早期沒有保溫瓶、飲水機的年代,茶壽可是最好的保溫神器。

茶壽師傅 劉玉英(右)

要去田裡工作,裝飯、裝茶,帶到田裡去,到下午,休息了要吃飯,拿出來,哇,還熱熱的,真好用。

 

83歲的茶壽師傅劉玉英,做茶壽已經做了53年,做到手都變形了。

茶壽師傅 劉玉英(右)

手一直出力,出力這個突出來,你看這肉突出來、會腫起來,你看這骨頭這麼大個,彎彎,伸不直。

中興大學景憩系助理教授 黃淑娥(右)

我看到那個阿嬤的手,對,其實因為它都是要靠純手工,它沒有辦法用機器,所以這個也是在文化上的一個延續性,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劉玉英教過很多學生,後來都沒有繼續做,幾十年來就只剩她一人獨自守著這個行業,一聽到孫子願意學,她開心得不得了。

茶壽師傅 劉玉英(右)

要傳承下去才對,我就一直做一直做一直等,真的就給我等到了,我孫子要做。

 

邱福德不僅跟著阿婆習得手藝,他還利用稻草編織的技法,製作成花瓶、名片座等等。

客庄青年 邱福德(左)

這麼大的茶壽拿回家,就是他們可能比較沒有地方放,所以我就是以茶壽它原本的基礎,就是做了兩個像是這樣的名片座。

 

不獨守傳統,加入更多創意,還把稻稈拿來做手工書,甚至發展成體驗課程。

客庄青年 邱福德(左)

用我們的稻草編織去做一個書扣,那把它變成一個書綁的方式,然後我們是用稻稈去做它的書背,然後配合手工縫製,所以在體驗過程中,他除了可以體驗到稻草編織做的書扣之外,也可以手工的體驗到,一本書是怎樣縫製完成。

 

大男孩拿起針線也很俐落,傳統工藝終於等到年輕人來接,越是稀少、獨特,越是有價值,再想辦法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設計創新的產品和體驗課程,希望傳統工藝,能在新時代延續下去,也延續年輕人在客庄生活的能量。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