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劉宥崧高中就決定要走攝影這條路,退伍後上班存了些錢,遠赴日本留學。日本老師相當嚴厲,加上他一開始日文不好,下課得一直問同學,或是跑圖書館找答案,常常回到家都已經晚上九點多,但這樣的磨練,也磨出了劉宥崧的攝影功力。這幾年,他走訪客家庄,紀錄了許多即將消失的影像,也看到有些地方因為過度注重商業與觀光,反而失去了原本的特色,透過攝影作品,他希望大家看見客家庄的美之外,也能有更多的體會和反思。[攝影家
劉宥崧]
它後面沒有一個反射鏡片,所以我們看的東西就是從這個鏡頭到後面這塊玻璃,所以你如果不夠高的時候,這前面的鏡頭就可以往上拉,或是後面這個,不夠高的時候後面這個也可以拉起來,2043因為光線進來,這個光軸會改變它的位置,

拿出十五年前買的傳統相機,劉宥崧準備開始這天的拍攝工作。

[攝影家
劉宥崧]
人家說慢工出細活,現在都用數位相機,一拍馬上看得到,拍不好可以再拍過,這種的不是,這種開始的時候,要構圖、要量光線、量好後再開始動這台相機,拍好的時候,底片要一起洗,洗好的時候,洗的過程中有一種期待感。

十五年前在日本用十萬元台幣買的相機,現在已經增值到了十五萬,平常出門都得背著一、二十公斤的裝備,劉宥崧希望把許多即將消失的影像都紀錄下來。

[攝影家
劉宥崧]
因為現在社會變化很快,快多東西一下子就消失了,一下子就消失,所以你不趕快去紀錄下來,以後我們下一代的小孩、子孫就看不到了。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會覺得時間不夠用,要追著這些東西一直跑,因為變化太快了,實在是真的很快啦。

兩年多來跑遍許多客家庄,劉宥崧用鏡頭說客家庄的故事,用影像呈現客家庄的人文。

[攝影家
劉宥崧]
客家庄的建築物,這是我第一個要考量的,第二就是地方和人的結合,從最底層就可以了解起這個地方人的生活,然後再慢慢擴展出來,你就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人的人文氣息,人文特色。

然而,他卻也看見許多庶民文化逐漸因為商業化、觀光化而遭受破壞,反而失去原本該有的地方特色。

[攝影家
劉宥崧]
我走到哪、看到哪、就會拍到哪,這幾年我這樣走下來的感想,北埔變化最大,因為你越多人去的地方,商業化的行為就越多,所以現在變成北埔很多的東西都不知道在哪了

透過攝影,劉宥崧也希望大家能重新審視與思考。

[攝影家
劉宥崧]
這其實我們看到背後,實在影響很大,這麼多觀光客來沒錯,可以帶動地方產業的發展,不過也帶來一個破壞當地環境的汙染,比如說垃圾比較多,遊覽車這麼多,廢氣的汙染,所以一個地方要長久的打算,應該是要發展它當地的文化特色才對,不是說我為了要賺錢。

攝影不只是攝影,除了照片要漂亮,也能從作品中發現些什麼、反省些什麼。

[攝影家
劉宥崧]
大部分的人照相是眼睛看到來照,我照相不是這樣,我照相是心裡面去看到的,我用心去看的,來照,所以我拍的照片很少,我的張數不會很多,但是我拍一張是一張相片,不是說拍一百張來挑一張。

國中一次家族旅遊,劉宥崧不小心按到相機快門,擔心被罵的他不敢說,但卻開始期待相片洗出來是什麼樣子,也因此,他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

[攝影家
劉宥崧]
到差不多高三的時候,我就決定說我以後要走這條路了啦,所以就趕快去當兵,退伍以後,就找跟這相關的工作,不過當時也還不知道攝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就是說,欸,相機我會操作這樣,不過,照相、構圖、什麼美學我都不知道,歷史也不知道

後來他跑到日本學攝影,在日本待了八年,打下深厚的根基。

<本來牆壁是一個平面性的,現在有光與影,進到這個牆壁,這感覺就像會有一個時間跟空間感落在上面,本來是一個平面,現在有影子、有深淺。>
<很多的題材,光與影,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而已,只是我們的生活步調都太快了,這些都瞬間就消失、就沒有,你也沒有花很多時間,去看這樣子的影子>

玩攝影三十年,劉宥崧擅長用光與影來表現立體視覺與空間深度,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場景,卻能展現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奇效果。

[參觀民眾
曾榮榜]
藝術家拍照的技術非常的高明,因為他要影子來調節光線,尤其是下雨的時候,雲和影一下就被他拍下來,所以他拍照都可以抓住一剎那的瞬間。

[參觀民眾
莊興惠]
這些藝術家,他本身看到的東西,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來看,沒有特別注意的東西,他會去特別注意它,所以他看得到美的元素

[攝影家
劉宥崧]
這次展覽的題目叫「心言悟語」,悟語,就是說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一定不一樣,我的相片旁邊沒有寫上小題目(註解),因為如果寫上小題目的話,變成說你會跟著這個小題目去看這張相片,就變成會被我牽著走

讓觀賞的人用自己的感受來詮釋,不論是曬紅的柿子、還是紅磚牆上的樹影,都有它們想說的故事。

[攝影家
劉宥崧]
手裡拿著相機的時候,什麼不快樂的事情,都忘了,我會全心全意看我要紀錄的那個鏡頭,全心專注在這件事情上,所以我如果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會拿著相機去外面走,找我要紀錄的東西,我會把不快樂的事情,都忘光光,所以這是我人生的一種動力。

用心探索,用心發掘,生活處處是風景,劉宥崧用相機,揮灑自己的彩色人生。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