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我們推出他山之石專題,要帶大家到紐西蘭及蘇格蘭,一窺兩地如何試圖復甦毛利語與蓋爾語。這三週我們先來看紐西蘭。位於南太平洋的紐西蘭,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移民國家之一,波里尼西亞移民大約在西元500到1300年間抵達,成為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直到1769年,才陸續有白人移居紐西蘭,在英語強勢進逼下,毛利語二十多年前成為語言學家口中必定滅絕的語言,然而近年來,毛利語卻成了語言復甦的模範生。因此我們想去看看,毛利人怎麼做的,毛利語真的起死回生了嗎?本週先一起去了解毛利。傳說紐西蘭是像魚一樣被釣起來的,這片人類歷史最晚近發現的大面積土地,讓紐西蘭成了最「年輕」的國家。紐西蘭面積有台灣的7.5倍大,人口卻只有我們的五分之一 不到440萬,差不多就是台灣客家人口,地廣人稀,到處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綠地,時時都看得到有人在做運動,或只是散步曬太陽。此外紐西蘭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擁有一艘船,比例是全球之冠,尤其奧克蘭更有「帆船之都」的封號,當地人還笑說,國際級的風帆賽,紐西蘭拿冠軍是家常便飯,選手卻都是業餘的。而威靈頓雖然是首都,人口卻很少,假日港濱市集才有這樣難得的人聲鼎沸

<記者stand>
很多遊客來到紐西蘭威靈頓,都會來坐這個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電纜車,這同時也是當地居民的交通工具,雖然整個車道不是很長,不到一公里,也才三站而已,不過因為山上能夠看到很美的景色,有植物園,還有威靈頓當地都市與海灣的景色,所以是很受歡迎的景點

環境優美、生活悠閒,讓紐西蘭不但受遊客歡迎,也吸引不少移民,纜車駕駛Nestor是菲律賓人,二十年前來紐西蘭玩之後,就決定在這找工作定居,把家人都帶來。

[纜車駕駛
Nestor Velasco]
這是個非常美的國家,這是個養育孩子很理想的地方,你可以讓小孩在外面玩到晚上都沒有問題,這裡的犯罪率非常低

適合人居的紐西蘭,毛利語稱Aotearoa,白雲之鄉的意思,這個字在紐西蘭相當常見,而對遊客的歡迎詞 毛利語的Kia ora,在當地也是人人琅琅上口的,除此之外,我們拜訪的公家機關或民間單位,許多還會加上彼此額頭與鼻子相碰的典型毛利方式,歡迎我們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毛利研究學院
資深講師 TeRipowai Higgins]
我們發現有一件事是紐西蘭做得不錯的,就是當你離開紐西蘭,政府也是這樣,當大家要向別人展現我們的國家,為了商業 任何事 旅遊也好,這個國家有任何除了美麗風景以外獨特的東西嗎,就是毛利文化啊,因為你在全世界都找不到毛利文化,所以我們知道,你要藉由語言來呈現文化

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毛利文化,因此在紐西蘭,即使毛利人口占不到15%,才66萬人,他們的文化卻對許多層面都形成影響。遊客一來到這就會發現許多地名是毛利語,許多地區也會有叫做Pou Whenua的雕刻柱,代表毛利部落和土地的連結,也象徵祖先的守護。而說到毛利的表演藝術,戰舞Haka更是每個小朋友都會比畫個兩下

Haka是過去毛利人各族在開戰前跳的戰舞,藉以恫嚇對方,舞者會伸長舌頭,原意是模仿敵人被殺後,頭顱被掛在長竿上的樣子,不過時空變遷,對遊客來說,這動作表情很有趣,也成了毛利最著名的表演藝術。紐西蘭學校裡都會教,校際演講比賽大家也免不了要跳Haka。

[毛利事務部資深分析師
Timoti Brown]
當有別的團體也一起在唱毛利傳統歌曲 跳毛利戰舞,你就會覺得 開始有很妙的感覺,你會全身汗毛直豎,下一刻你就站起來 衣服脫掉 你會就開始,開始這樣 大吼大叫,那個,別的原住民一定有類似的東西,但是對我們毛利人來說,我們就是會努力做到這些,因為這沒什麼,沒什麼好解釋的

戰舞呈現毛利文化的震撼與驕傲,若要說到毛利人最重要的精神象徵,如今更是在紐西蘭處處可見。

<記者stand>
在奧克蘭機場附近,你會看到這紅得很顯眼的建築,一看就覺得很有原住民的味道,這在毛利語叫做marae,就是他們集會的場所,集會堂的意思,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建築,雖然這座看起來比較新式 很現代化,2006年才建的,不過他們主要就是希望在機場附近,可以吸引更多人來接觸毛利的文化

[集會堂管理人
Nettie Norman]
集會堂marae對毛利人來說,是個讓我們聚在一起的特別場所,尤其是特殊場合,毛利人在marae裡結婚、慶生,部落裡特別的會議也在這開,這座marae針對不同的人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學校、社區會來用,機場也常來使用,各種不同的球隊,教會團體都會來這辦活動

marae在毛利人的生活與信仰裡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各部落有自己的集會所,而且除非受到邀請,一般人是不能進入的。因為集會所不僅有多功能,也是紀念祖先的地方。

[集會堂管理人
Nettie Norman]
你聽過天父和地母的故事嗎,Rangi是天空之父,Papa是大地之母,你聽過這個故事嗎 對,這就是代表這個,白色的 在上面的,就是天父,下面的就是地母,在中間的那些,就是天父和地母的小孩,天父和地母的小孩就是大家說的森林之神,說的就是這些故事。紅色代表血,他們家人的血,黑色代表他們的夜晚 或是黑暗,所以這代表一個特別的故事。你會看到很多人身上有刺青,每個都是透過跟刺青師傅解釋,告訴師傅他們的故事,所以會說他們是從哪裡來的,說他的兄弟姊妹、他的父母,然後那個刺青師傅會根據你告訴他的故事來刺,所以每個刺青代表的都是屬於那個人的故事。

毛利人重視歷史與血緣,因此至今還是許多人會把代表自己部落與祖先的故事紋在身上,這不是我們一般的刺青,他們稱為moko

[紐西蘭教育部毛利語小組
召集人 Wayne Ngata]
這個刺青基本上是表示我的whakapapa 我的血統,還有我祖先的故事。我這不是真正的毛利刺青moko,這是用電動的刺青槍刺的,真正的毛利刺青是用刻的,所以那些線條是刻進皮膚裡的,你會覺得自己要死掉了,我們現在跟以前的過程是不同的了,對啊 我才不要

人口只占紐西蘭不到15%的毛利人,文化卻能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甚至成為紐西蘭的代表,然而看起來挺風光,毛利人卻對自身文化的延續仍感到憂心,因為紐西蘭會說毛利語的人只占全國人口的4%,在毛利人口中,也只有約23%的人有毛利語會話能力。

[維多利亞大學
學生 Huiatea Omihiarangi Ihakava]
我們的語言漸漸流失,因為很少人說了,但是在我們家,我和小妹彼此是以毛利語對話,跟小孩也是,不過到我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族群,我想說英語還是比較容易,用英語人家溝通還是比較容易,比較快理解

[前紐西蘭教育部督學
Awi Riddell]
很不幸地,因為澳洲的經濟發展很好,那邊的薪水比較高,很多毛利人都到澳洲去了,不過他們還是很希望能夠延續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尤其是文化,但是我相信如果沒有以語言做基礎,文化會越來越衰弱

[毛利語言委員會
執行長Glenis Philip-Barbara]
以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的位子,經濟上有所限制,我國的規模很小,你知道我們人口只有大概4百萬,毛利人大約只有50萬,以經濟規模來說,要讓政府重視毛利的語言文化,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

<記者stand>
1913到1953年短短40年間,會說毛利語的學生比例,從90%降到26%,這是很驚人的數字,所以毛利人想辦法要救他們的母語,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發展,就是2004年成立的毛利電視台,下星期我們就要帶大家去看,毛利人如何用各種方式與觀念,來拯救母語。這就是客家新聞吳奕蓉、洪炎山 我們在紐西蘭的採訪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