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365-416集(2014年) (1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機」,現在是挺普遍的名詞,不少農民都決心加入這樣友善耕作的理念,而現在要做有機,資源、同伴也越來越多了。二十年前就做有機的人,可能得遭受許多異樣眼光吧?二十多年前,南投水里的返鄉子弟盧振旭,看見美麗的故鄉受到天災的肆虐,家園滿目瘡痍,動了有機耕種的念頭,但他的有機茶葉卻無處可銷,只好轉型經營民宿,但他的有機夢並未停止。為了營造更好的環境吸引遊客,盧振旭開始和村內的農民溝通,減少使用農藥,甚至無毒生產,他的民宿也和這些農民購買農產品,來招待遊客,互蒙其利,一步步往目標邁進。每天中午,南投縣水里鄉台21線旁的上安村,就會升起裊裊炊煙,走近點,還聞得到淡淡的饅頭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紅藍綠三色相間的網袋,是早期婆婆媽媽買菜、買東西的好幫手,因為耐用、耐重、不怕髒、又可以水洗,一個袋子就可以用好幾年。近年來這種傳統的茄芷袋、台客袋又開始受到歡迎,不過,為了吸引更多年輕族群,滿足不同需求,原本在觀光區經營紀念品、按摩用品店的曾美蓮,自創品牌,訂製像是客家花布、格子網紋、以及各種不同色彩的網布,款式多達二、三十種,為傳統的台客袋,增加時尚元素。牆上掛滿大大小小、色彩繽紛、圖案各異其趣的網袋,頗受婆婆媽媽歡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蝠」與「福」同音,蝙蝠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是吉祥福氣的象徵,台中市太平區頭汴坑,有個蝙蝠洞,三、四十年前就吸引許多遊客到訪,也為頭汴坑帶來商機。這個蝙蝠洞其實原本是太平林家為了灌溉水田才鑿的渠道,被大水沖毀荒廢後,才成為蝙蝠的棲息地,但因為太多的人為干擾、和接連幾次的風災、水災,蝙蝠洞有三十年看不到蝙蝠。這些年來在地鄉親重新修復渠道、引水進洞,這一、兩年,慢慢又讓蝙蝠回到這裡,現在更結合枇杷、藍染等,推動地方產業、生態導覽,讓遊客認識頭汴坑的歷史及文化,希望能漸漸找回,早期那個熱鬧繁盛的頭汴坑。穿戴好雨衣、雨鞋,往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洞穴裡走去。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年輕人到大都市尋找工作機會,但接下來要和大家介紹這幾個年輕人,留在家鄉苗栗,經營自己的天地。出身苗栗的主要成員陳鵬文是學影像的,退伍後,他父母打算修建閒置已久的,爺爺的老房子,陳鵬文和妹妹以及幾個朋友看了,希望這座老屋能有更好的利用,便將它變身為溫馨舒適的咖啡廳,並結合了音樂、藝文等展演,還時常與社區合作舉辦活動,開店約半年,即使沒什麼廣告宣傳,仍吸引不少消費者,假日甚至還得排隊。在這群年輕人的創意發想下,創造出老房子不一樣的價值。苗栗市寧靜的小巷子裡,傳來陣陣悅耳的古箏演奏,仔細瞧瞧,在這棟超過五十年歷史的老房子裡,一名年輕人正指導古箏表演者,影片拍攝的重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42歲退休,接下來要做些什麼呢?桃園一名退伍軍人江裕斌,過去二十年的軍中生涯頂多在假日時玩玩紙模型,一次偶然機會看了捲紙相關書籍,就一頭栽進了捲紙世界,三年前退伍之後開始全心投入創作。目前國內捲紙藝術較少人接觸,究竟是什麼樣的吸引力,讓江裕斌將這興趣做成了事業,開拓出捲紙創作的無限商機呢?帶大家一探究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萬巒一位39歲的高科技雞農陳健福,他的養雞場設備先進,全場溫控、自動給料、給水,提高小雞育成率。養雞之外,喜愛搖滾音樂的陳健福,還是個專業錄音師,在被稱為音樂沙漠的南部地區擁有新穎的錄音室,幫樂團錄唱片,也因此有了「搖滾養雞王子」的封號。這裡是全台最先進的養雞設備,甚至是全亞洲唯一一套,價值兩千萬,雞像住在公寓裡,四層樓,每樓都有套房,而且全場溫控自動給料、給水、無吵雜環境,連糞便都是自動履帶清除,跟我們印象中的養雞場完全不同。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想要學習的力量、能量,到底有多大呢?雲林崙背的詔安客,是福佬化相對嚴重的地方,廖英吉,他是一個珠寶包裝盒工廠的老板,也是崙背讀書協會會長,接近中年後,想起了自己逐漸遺忘的母語,他先用學外語的方式,錄音下來一句一句地學,後來乾脆自己寫歌填詞,創作了極少見的詔安客家歌,用唱的方式學,這種熱忱,也感染了全家人,甚至現在崙背地區的文化活動,還會把他當歌手一樣,邀他上台唱歌,來看看這一首首詔安歌,是怎麼唱起來的?(細細的小雨)(落在七嵌的街道),(北風吹),(來把濁水溪的沙子輕輕飛),(住鄉下),(種田的人),(不怕風雨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十多年來薪資停滯,如今「到都市打拚」可能不那麼令人嚮往了,也不少年輕人將返鄉務農視為選項,尋求更樸實的生活與心靈,而這也或許是農業發展的新契機。以農業為主的屏東縣,人口連續十一年負成長,五年來都在全國倒數五名之內,人口外流嚴重,造成農業勞力不足、技術斷層,屏東縣政府為了吸引青年返鄉務農,推出燕南飛計畫,以兩年最多24萬的農業創業金,補助72名45歲以下的屏東人返鄉。這樣的計畫對年輕人有吸引力嗎?因為農業失去年輕人的屏東,有沒有可能再靠農業找回年輕人,止住人口外流呢?一起探討。屏東縣佳冬鄉佳冬、六根兩村,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有搭福廠拜新丁的習俗,福廠裡的供桌上,是兩村去年有男丁出生的家戶所奉的新丁粄,依據盆數就可得知新生兒數量,算是另類的戶口普查。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返鄉務農的青年越來越多,從這些七、八年級生身上,更看見許多創意,接下來要帶大家來看,來自苗栗南庄的黃士修,大學就讀農業推廣系,退伍後決定回到家鄉,和一群朋友打造了無毒耕種的果園和稻田,更開設一間結合農業和族群文化的小店,來到這間店的顧客能夠品嚐、購買安全無毒的農產品,還能聽聽賽夏神話達人說傳說故事,黃士修將農業與在地文化結合,希望嘗試走出不一樣的返鄉之路。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17屆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即將在年中頒發,而其中一位得主是來自台中石岡,客籍的黃明達,他從小患有小兒麻痺,不良於行,卻沒有因為身體的缺憾,自暴自棄,他的人生甚至比許多人還要精彩,他不但投入自己喜愛的陶瓷、雕刻、繪畫創作,更學習陶笛、口琴、吉他等樂器,他是街頭藝人,近年來更義務到各地教授身心障礙孩子技藝,分享他的生命故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世界青年拳擊錦標賽國手選拔賽,屏東縣內埔農工拳擊隊一口氣有三名選手獲選國手,四月將遠赴保加利亞比賽,對於這群大武山下的孩子來說,是難得為國爭光的機會,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已經有36年歷史的內埔農工拳擊隊,剛開始僅是課後活動,由學校職員傅東光義務教學,爾後卻成為國內培育拳擊選手、教練的搖籃,一起來認識這支大武山下的拳擊隊。午後,屏東縣大武山腳下的內埔農工,總是傳來陣陣打擊沙袋的聲響,校園裡也天天看得到一群學生,繞著花圃報數慢跑做操、拉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義木雕是台灣客家人百年來發展出的在地藝術,在邁向國際化的過程,很多外地人加入,更有在地客家菁英,引領著木雕現代化的藝術發展路徑,黃瑞元與黃石元這對兄弟檔,走出傳統的佛像大木作,或是精細的雕工,走在創作的前頭,尤其是黃瑞元,經歷過人稱為絕症的肝硬化,血崩後再換肝重生,深怕不能再拿雕刻刀了,來看看這位生命的鬥士,他要告訴我們,只要你想做一件事,為什麼不堅持下去?[木雕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個人,小時候就發展出一輩子的興趣,還成為畢生職志,那會是什麼樣的堅持呢?近年來,台灣逐漸發展出簡稱為BJD的「球體關節人形」藝術,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手、腳都可以轉動的洋娃娃。一位卅出頭的大男生張鶴齡,從小就愛捏塑泥土、玩洋娃娃,許多人聽來不可思議,但是他的父母,沒有阻擋他的興趣,也沒有強迫他該學什麼,讓他慢慢做出宛如歐洲、日本洋娃娃精品的人偶,如果沒見過張鶴齡本人,只看作品,還會以為這是老師傅做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年轉業,選擇務農的人大概不多,江映德、彭顯惠夫婦一年前帶著兩個小孩,放棄工程師、設計師的身分,從台中移居到宜蘭員山種田,最近還改造舊碾米廠經營小店,販售二手書、自家耕種的米以及當地小農友善耕作的蔬果,做為地產地銷的平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吃巧克力成了一種流行,看看便利商店裡巧克力品項有多少就知道了,不過台灣的巧克力幾乎全靠進口,而這幾年,在南台灣的屏東,有人開始種起了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過去30年在美國從事旅館業的林碧山,7年前回到家鄉,見家鄉幾十年過去了,仍舊是檳榔樹林立,他有些感慨,雖然檳榔養活了許多家庭,但畢竟是夕陽產業、農民收入也不穩定,林碧山覺得應該要有所改變,於是開始試種可可樹,也鼓勵檳榔農轉作,但農民種了幾十年檳榔,放掉談何容易,台灣對於可可樹種植的研究又相當少,即使種了、收成了,又要賣給誰呢,一路走來遭遇許多問題和挑戰,剛起步的南國可可產業,是如何面對、又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呢,一起來探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危機,也讓我們重新去檢討吃的安全,最好的當然就是吃天然、有機,只不過,眾所皆知,有機路難走,要成為有機聚落,更難!農委會這幾年在苗栗、桃園和宜蘭縣輔導了八處有機村,其中的苗栗西湖鄉,在這短短兩、三年,從龍洞有機村,擴散到湖東等附近幾個村,青壯一代農民回鄉了,他們的夢想是:有一天,西湖不只是有個有機村,還是全國唯一的有機鄉,接下來,我們去探訪苗栗西湖,也一起來思索,如果有機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又可以怎麼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餐廳是先有菜單再買食材,台北市博愛特區最近開了一間主打在地、當季食材的餐廳,則是先看合作的農民有些什麼蔬果,再決定端什麼菜色上桌,餐廳業者邱馨慧、楊佩珍認為,賺錢並不是他們開餐廳的主要目的,而是希望為外食族提供另一種新選擇,並邀請更多人一起用吃的力量,捍衛台灣的土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捏麵人是相當具民族色彩的傳統民俗技藝,也總不免讓人與「沒落」、「失傳」等字眼聯想在一塊,不過,在彰化縣溪湖鎮有一家人很特別,家族成員涵蓋祖孫三代,全致力於捏麵工藝推廣,這家人姓巫,是彰化的福佬客,一起來看巫家人和捏麵人究竟有什麼不解之緣。把麵土放到手中,熟練地又揉又搓,沒有生命的麵土,到了捏麵達人巫俊德的手中,彷彿被施了魔法般,立即幻化成一隻活靈活現的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當我們吃的工業食品越來越多,真正的「食物」越來越少,真的很難搞清楚什麼能吃了。現在要吃「好」的東西,指的已經不是精緻處理的東西,而是天然的。了解食物的真相,不僅是為了我們的健康,更是一種對後代、對土地的責任與承諾。二十幾年前,美國、日本等國就開始推動綠色餐廳、在地食材認證制度,高雄市政府從民國100年也開始推廣「綠色友善餐廳」,要取得認證並不簡單,每季必須採購高雄當地食材1500斤以上,且農產品得是安全蔬果或取得有機認證等許可,透過農民、餐廳、消費者的連結,希望提高農民種植安全農產的意願,但也因為門檻不低,三年多來,目前共有六間餐廳獲得認證,一起來了解這個推廣計畫,在實施上又遇上什麼瓶頸。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縣二崙鄉最近又多了個古蹟活化再利用的例子,原縣定古蹟二崙分駐所,搖身一變成為故事屋,負責營運的雲林故事人協會希望把二崙故事屋,打造成在地詔安客的故事文化平台,不僅有許多童話故事書讓孩子閱讀,每到假日還會有志工來說故事給孩子聽,而且說的都是與在地生活有關的故事,孩子們的閱讀、成長與社區緊密串連,不和家鄉事脫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