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當我們吃的工業食品越來越多,真正的「食物」越來越少,真的很難搞清楚什麼能吃了。現在要吃「好」的東西,指的已經不是精緻處理的東西,而是天然的。了解食物的真相,不僅是為了我們的健康,更是一種對後代、對土地的責任與承諾。二十幾年前,美國、日本等國就開始推動綠色餐廳、在地食材認證制度,高雄市政府從民國100年也開始推廣「綠色友善餐廳」,要取得認證並不簡單,每季必須採購高雄當地食材1500斤以上,且農產品得是安全蔬果或取得有機認證等許可,透過農民、餐廳、消費者的連結,希望提高農民種植安全農產的意願,但也因為門檻不低,三年多來,目前共有六間餐廳獲得認證,一起來了解這個推廣計畫,在實施上又遇上什麼瓶頸。<我們在地美濃的野蓮菜好不好><野蓮菜好吃啦><這樣吃花生豆腐嗎><菜脯蛋><我們是用白玉蘿蔔>
翠綠油亮的野蓮,用大火快炒,炒出清脆口感,而黃澄澄的南瓜,再搭配利用桔醬、柚子醬和蜂蜜,調配醬汁,一同乾煎的豬肋排,顛覆了一般人對客家料理的想像。這道法式作法的菜餚,不僅吸睛,重要的是,這些食材大多是高雄在地的農產品。
[廚藝總監
邱聿涵]
肋排它本來就是比較大方的菜,比較大方的菜就是這樣,野蓮,這個是綠色的、黃色的,黃色的是我們美濃的阿公幫我們種的,對,我拿來當搭配的菜色,那桔醬,它很吉利,年菜拿來做也很好吃。
位於高雄市的這間客家料理,店裡頭擺設充滿濃濃客家味,仔細看,牆上貼著一張綠色標章,以及介紹在地食材的大型海報,原來這間餐廳獲選為,高雄市綠色友善餐廳的認證核可,由於多採用大高雄所孕育出的豐富農產,吸引了許多消費者前來用餐。
[顧客
吳先生]
在地消費,推廣這種綠色的友善餐廳,這個對地方,是有那個,經濟的繁榮是有幫助的啦,消費者如果說,享用地方的一些食材,那對農民也有這個很直接的一個幫助。
[顧客
鍾先生]
因為現在農藥那些,然後或是黑心商品越來越多,對啊,所以你如果是真的是在地,在地然後有品質的話,你就會吃起來會比較安心。
為了將最好的食材烹煮出客家料理不同的樣貌,這家餐廳的廚藝總監邱聿涵,不僅將過去,在阿婆身邊學習到的傳統客家料理加以發揮,去年在客委會嚴格評選下,還獲得到法國巴黎藍帶廚藝學院的培訓機會,她深切體認到在地食材只要能充分發揮,客家料理也能夠成為國際美食。
[廚藝總監
邱聿涵]
我去法國的時候,其實那些法國主廚,他們都說,欸 你們台灣的菜很多吔,不像這個菜,要從西班牙進口,要從波羅的海,要從哪裡從哪裡,那他都很羨慕我們台灣,因為我們主廚很多都有來過我們台灣,來一些五星級飯店來授課,他常常都說,我們寶島台灣,每個季節的材料都很多,那聽到的時候,我們又何必去崇洋呢。
<阿姨,今天的菜,哪一個是我們高雄產的,菠菜、油菜,菠菜跟油菜,還有A菜,A菜,那菠菜咧我看一下好不好,這個本地的菜都很漂亮,還滿大顆的。>
一大清早,邱聿涵就現身在高雄市的批發市場,為了挑選當季最新鮮的食材,手上拿著要購買的清單,每到一攤就要標明註記,因為要符合綠色友善餐廳在地食材的使用比例。
[廚藝總監
邱聿涵]
大部分是用高雄縣市,有的梓官,有的是高樹,有的在美濃,各地方都有啦,不過因為季節的關係,它都會有一點點挪動,像番茄,番茄有阿蓮,然後我們杉林鄉,杉林也有,每個季節它所出現的菜色不一樣,那我們剛好來變化我們的菜單,這是最好的,隨著季節吃菜是最健康的。
邱聿涵不僅親自到批發市場購買,更與高雄當地農會合作,像是有名的美濃(農)米,以及推廣多年的野蓮等,透過餐廳、市場、農民的相互串連,也帶動銷售量。
[野蓮農
李大哥]
以前我種,廿年前,我種了廿年了,種了廿年,以前一斤都一百多元,現在價格不好,跌到四十、五十元在賣,有時候大賣才三十多元,我們說(如果)大家有人在推廣,農會有推廣,市政府有推廣,當然價格會比較好。
農民希望政府推一把,加上食安問題頻傳,高雄市政府在民國100年開始推動綠色友善餐廳,要獲得認證許可,首要條件正是食材安全。
[高雄市農業局
簡任技正 陳瑩蓮]
包括吉園圃,包括生產履歷,或者是有機的認證的食材,所以來參與我們這個綠色友善餐廳,那他們,我們會希望他們,在一定比例的這個食材的進用上,是使用我們高雄在地,而且具有這三個認證制度之一的,這樣的一個食材,那就是進入的,成為我們綠色友善餐廳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很重吧),不會,有機的不會太重,(有機的不會喔),不會,有機的都差不多十五公斤左右,尤其現在是冬蕉,冬蕉都比較輕>
在高雄旗山,種香蕉三、四十年的張萬燕大哥,因體質較敏感,一聞到農藥就會頭昏,在八八風災之後決定以有機方式耕作,他的香蕉肉質Q彈,還被麵包師傅吳寶春相中拿來做麵包。在他的農場裡不僅有香蕉、木瓜、四季豆,還有各式水果和蔬菜。
[有機農民
張萬燕]
用有機種出來的蔬果,它的甜度、香度,都比那個用化學肥的口感好得差不多,差很多倍,不敢說幾十倍,很多倍。
堅持有機栽種的張萬燕,也是微風市集的成員,更受到高雄綠色友善餐廳主廚的青睞,餐廳直接和他購買,不用給盤商賺一手,對雙方都有利。
[有機農民
張萬燕]
很好呀,因為不用給大盤剝削掉,因為大盤要是拿我們的有機食材的話,他一斤,差不多減一半,價格差一半這樣,你給餐廳的話,我們比較便宜給它。
週六上午,婆婆媽媽們不是到菜市場採買,而是到當日現採,高雄產地直送的微風市集買菜,在這參與市集的約五十多個農戶,陸續通過了有機認證,因此去年開始,有綠色友善餐廳找上市集合作。
<往年的都很漂亮,很漂亮,今年的就被薊馬咬得變捲曲,是喔,薊馬是,薊馬,一種蟲害,很小,肉眼看不到,你肉眼看不到,牠很小,牠專門吃花苞,花苞、嫩葉。>
對微風市集熟門熟路的曾武祺,是一家綠色友善餐廳的主廚,買菜時總會與農民聊聊近況交流一下,宛如老朋友一般。
<憲哥你的芥菜,這是芥菜嗎,對 芥菜,芥菜,這是算小芥菜,小芥菜,小芥菜和芥菜有什麼不一樣,芥菜是一顆很大顆,很大顆的那是加工用的,就是拿來做酸菜的,那小芥菜就比較適合炒,它會苦嗎,它還是會苦,台灣的芥菜平均都會苦啦,除非說日系品種的,日系品種的芥菜比較不會苦。>
[餐廳主廚
曾武祺]
我自己來看的情況下有很多好處,第一個,我可以跟很多這些小農們,有很好的互動,因為當初我就覺得說,這些小農是,不要說他們是需要幫助,他們,他們很辛辛苦苦的不用傳統農法來做這些東西,一定會有很大的困難度,我們身為一間餐廳,可以讓他們的東西可以盡快,這種好東西可以讓高雄人,讓台灣人都知道的話,這樣不是很好嗎。
農民、市集、餐廳串聯起奇妙的三角關係,對農民來說,與綠色友善餐廳合作,的確打開了穩定的銷售通路,也形成一個綠色生活圈。
[微風市集志業協會
總幹事 林憲輝]
我們農民賣的是生鮮品,那這些生鮮產品透過我們的餐廳,變成一道可口美味的食材,那我們的消費者,也是可以享受說,這樣變化出來的一個料理,跟他自己在家裡煮的方式不一樣,又有不同的那種口感跟感覺。
裝潢簡約、環境舒適,架上擺滿了各式有機產品,這家氣氛溫馨的綠色友善餐廳,牆上公告欄寫著店內每一樣食材,是哪些農民或農場提供的。要獲得綠色友善餐廳的認證並不簡單,除了一季購買在地食材的量必須達到1500斤,還要通過安全食材認證制度,目前全高雄市僅六間餐廳獲得認證許可。張維真和妹妹的店就是其中一家,她們開店的初衷,就是要實踐綠色餐廳的理念,但開店一年多來好幾次都差點斷炊。
[綠色友善餐廳
採購經理 張維真]
之後其實,我印象最深這一年多以來,最大的困境就是颱風季節,去年的颱風,曾經一度嚴重到我們那一週是完全沒有菜的,那沒有菜的情況之下,整個西部很嚴重嘛,颱風來了,然後好像比較消退了,之後水,淹水也退了,結果又再來一個,所以導致曾經有,幾個禮拜的時間是真的沒有菜。
看看店裡設計的套餐,百分之八十使用高雄在地食材==cgin==像是主餐五穀飯,是來自杉林區,四季豆則是來自旗山區,其他還有鵝白菜與番茄,是來自市區==cg out==每一樣都是主廚與業者,曾經親自到產地拜訪過的農民生產的,但由於大部分食材成本較高,開店初期,消費者接受意願很低。
[綠色友善餐廳
主廚 曾武祺]
剛開始在推出的時候,消費者他,對於這個價位比較不能接受,因為畢竟也是會拿其他的一些,拿其他的一些店面來跟我們做比較,可是後來,我們也試著去努力地,跟這些消費者溝通說,不然你跟我們跑一趟農場看看好不好,對啊,讓你看到他們為什麼,我們的東西會比外面一般的貴,然後他們,就是因為我們買到的真的是可以讓你,很安心,很安心的,從產地到餐桌,整個,這一整條線,整條線都是很安全,讓你安心可以入口的一整條線。
為了能將在地有機和安全的食材推廣出去,又能符合消費者的口味與消費意願,張維真想到了解決辦法。
[綠色友善餐廳
採購經理 張維真]
消費者接受度來講,我覺得他會,從這樣一年多以來它得到越來越多的一個迴響,那當然我們自己也做了一些腳步上的調整啦,比如說餐的一個價格我們讓它更平民化一點,我們自己吸收一些成本,又或者是說,每一道餐,它的一個價格的一個範圍讓它擴大,有的可能,因為食材的關係它必須要貴一點,但是我們也推一些比較,單價比較低的一些餐。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調整,漸漸地消費者接受度提高。顧客在餐廳吃到在地食材,也更能了解,食物、農民與餐廳串連在一起的真正意義。
[顧客
張簡小姐]
我覺得就是互相信賴的一個部分,對,因為農夫產生很好的東西,然後廚房又,就是餐廳又可以煮出一個很簡單的食材,然後兩個結合其實是滿好的。
[顧客
張簡先生]
像這樣的一個店,它是有一個生產履歷的部分,那其實,除了讓大家安心之外,那其實也是傳達一種概念就是說,我們要去注意人跟土地之間的一種連結性,那有這個連結,那自然,我們的環境就可以永續,所以這其實是一個附加的意義在裡面。
近年來我國政府和民間組織開始推廣綠色餐廳、地產地消的概念,其實早在1990年,美國就有綠色餐廳協會,同年日本也開始推動地方認證食品,2004年由在地民間組織發起了「綠燈籠」計畫,如今已經有三千多家店加入。
門口吊掛著綠燈籠,便當三兩下就一掃而空,就知道它的魅力有多大,因為掛設綠燈籠,代表店家使用的食材有一半以上是國產的,讓消費者吃來更安心。
[日本民眾
星先生]
因為這裡有販賣便當,東西既便宜又好吃,所以常常來這邊買便當吃。
日本綠燈籠餐廳,利用各種方式傳遞推廣支持國產的觀念,而消費者也隨時隨地能夠學習到,各種與食和農業相關的知識。
[日本San Dan Delo餐廳
主廚 奧田政行]
農民把農產拿來這裡,然後我們介紹這些農民的東西,一邊說明一邊做成料理。將午餐與各種文化結合舉辦文化性的講習會。
透過日本的例子反觀台灣,才剛起步的綠色友善餐廳,農民與民眾的互動仍顯不足。
[微風市集志業協會
總幹事 林憲輝]
其實台灣很缺乏的就是跟,互動,像日本他們是,甚至會邀請到農友到餐廳來說明說,今天的這道菜是用我的食材,那我的食材是怎麼樣種出來,我的耕種理念是什麼,那日本的業者他們會做到這樣子,那目前在國內還是比較缺乏一點。
有學者也表示,推廣綠色友善餐廳,不僅是要傳遞有機種植、安全蔬果的概念而已,背後更重大的意義在於,希望改變人們的飲食與消費習慣。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副教授 張瑋琦]
因為全球化的東西進來,所以我們本地的農業,它就沒有辦法和,土地大、成本低、利潤高的這些,農業大國的產品來競爭,像是日本、台灣,這樣的國家,鄉下已經沒有在種菜了,可是客人在都市,因為旅行很方便,客人在都市,就來到鄉下,在鄉下我們就會到餐廳去點一桌的風味餐,風味餐,可是這些菜,不是本地生產的,也不是本國的,這些菜可能是世界各地來的, 可是這些消費者,他們不會感覺到,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問題。
而如今糧食自給率低,台灣年輕人多不願務農,飲食喜好也偏重國外進口,因此透過綠色友善餐廳的制度,期盼能提升農民種植意願。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副教授 張瑋琦]
因為在我們台灣,現在農業的糧食生產,是占32%而已,32%裡面,不到1%的耕地,它是有機的,所以一個餐廳它若是要全部要用有機的,它到最後一定會去(買)進口的,比如說,國外的蘋果、青菜,它才有辦法做下去,所以對,這樣的,比如說日本、台灣這樣的國家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說,它怎麼樣提高我們國內的農業生產,再來才是說,你如果可以用有機的我就可以幫你加分。
綠色餐廳的概念,如今在全球各地遍地開花,但因各國國情文化並不相同,因此在制度上也略有差異,日本綠燈籠制度,主要是促進外食產業利用國產食材,美國綠色餐廳則是注重環保,減少浪費食材,而高雄市政府的綠色友善餐廳制度,則是以安全食材為主,但推廣了近三年,才六家餐廳參與,問題就在稽核制度裡,不論是中大型餐廳,還是小型餐廳,每季得採購至少1500斤在地食材,讓許多餐廳卻步。
[高雄市農業局
簡任技正 陳瑩蓮]
我們今年度也會做一些調整,針對它的來客數,針對它的桌數,針對它的規模,然後去調整它不同的比例,那給予不同的星級,那這樣的話我想,就會有更多的這個中小型的餐廳,小型餐廳也可以來參與我們這樣的一個,綠色友善餐廳的一個行列。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面積不大的台灣,「在地」若以縣市為標準,恐怕太過嚴格,反而侷限了餐廳和農民合作的機會。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副教授 張瑋琦]
在台灣來說,如果我們要說,在地的食材,我們用一個縣、一個市,你來限定它的範圍,其實這是很難做的,因為你要在一個天氣條件差不多,土地的條件又差不多的地方,可以種出來的東西差不多就那幾種,在台灣來說,我們說「在地」的食材,當然地方的是第一優先,再來才是說國產的這是最好的,不要用進口的,這樣對我們,提高我們國產的農糧的生產就很有幫助了。
地方政府出面推動綠色餐廳,效應或許還不明顯,卻已持續擴散。越來越多人願意去理解、討論產地到餐桌的過程與問題,才有可能進一步建構安全、環保,並符合公平正義的農業生產與消費網絡。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