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冷熱皆宜,是相當受歡迎的食品,全國每年的需求量大約1300公噸,生產量尚不足近六成,仰賴進口補足,算是本土作物中相當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作物。30年前關西以「桃園1號」品種,打響了仙草故鄉的名號。104年桃園農改場培育出「桃園2號」仙草新品種,不但用水量是種稻的一半,產值更是稻穀的2倍,不僅能因應極端氣候,也能緩解國內稻穀生產過剩的問題。楊梅農會積極輔導稻農輪種,要以仙草作為楊梅地方特色的亮點,甚至透過紫色仙草花海與觀光結合,將一級產業躍升為六級產業。


 

大片的紫色花海,吸引著很多遊客拿出照相機,擺好pose,喬好角度,捕捉這美麗的景緻。

也有人在猜著、討論著,這到底是什麼作物?

一下說羅勒,一下又說荔枝草,這不是羅勒,這也不是仙草。

沒錯這正是仙草,是桃園農改場花了25年的時間,研發出來的新品種,「桃園2號」。

夏天,吃一盤仙草冰透心涼,冬天時,來一碗熱騰騰的燒仙草,那真是暖心又暖胃啊,仙草不論鹹、甜、熱、冷,四季皆可食用,廣受大眾的歡迎。

[桃園農改場新埔工作站 站長
龔財立]
仙草在中國它叫涼粉草,那在我們一些古籍,像是本草綱目啦,上面都有記載,那它主要是清涼解熱的一個藥草,那之前我們中國的傳說裡面,它仙草的來源是因為有人中暑,然後躺在路邊,結果隨手抓到仙草來吃,結果就把他病治好了,他以為是神仙送來的,所以就叫仙草。

仙草大部分的人都曾食用過,但卻未必看過「本尊」,就算看到,也可能會把它誤認為是其他的植物。

[桃園農改場新埔工作站 站長
龔財立]
仙草的話喔,它是脣形科的植物,脣形科就類似我們那個九層塔,那也都是脣形科的,像薄荷它也是脣形科,它跟薄荷長得很像。

仙草是台灣原生的藥用植物,從高山到田野,幾乎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

[桃園農改場新埔工作站 站長
龔財立]
野生的話可以台灣全島幾乎找得到,包括屏東九棚,然後花蓮的壽豐,還有一些像阿里山,阿里山的一千多公尺,一、兩千公尺的地方也有,那最北的話,到福隆海水浴場那個山上的那個水源邊,都會有發現它的蹤跡。

早期仙草大都是野生的,或農民零星種植的。直到2000年,政府推動一鄉一特色,新竹關西選定桃園農改場培養的「桃園1號」仙草,作為地方特色,才開始大面積專業種植。

先用清水洗淨,再用大鍋子煮了三小時,濃郁的仙草香就撲鼻而來,這是關西仙草加工廠常見的情景。說到仙草,關西農民臉上全是驕傲。

[關西仙草農
戴昌燈]
膠質很好,所以做出來的仙草,就是比別的地方,好像算嘉義、台南,陸續我們台灣都有在種,全省我們關西就是最早種的,我已經種了,種差不多30年。

[關西仙草農
陳阿棋]
熬煮出來的膠質,以一斤為例,我可以多熬好幾十斤出來,熬煮出來的東西,我熬的仙草,你下面(南部)熬,熬不出來這樣的仙草,一樣重量的仙草,乾的來說。

他可以燉雞燉排骨,1斤雞用1包,對,這是我們第一名的商品喔,一定要買。

利用桃園1號膠質濃郁豐富的特性,30年來關西農會不斷研發各類周邊產品,早已發展成關西的黑金產業。

仙草這種具有特殊膠質的綠色草本植物,在國內飲食占有重要地位,而目前國內生產的仙草乾,年產量僅約540公噸,不足以供應台灣每年高達1300多公噸仙草乾的需求,近6成靠印尼等地進口,極具市場發展潛力。

[桃園農改場新埔工作站 站長
龔財立]
這個是仙草桃園2號,它商品名叫做香華,那它的株型是半直立的,看得出來,是這樣子會直立起來的,那這個,這邊這一盆的仙草呢,這盆仙草呢,是1號,它長起來就是匍匐性的,所以這是匍匐性的一種仙草品種,桃園1號,那這兩個仙草的差別在於,這一個仙草(桃園2號),它的香氣比較好,那這個仙草(桃園1號),它的凝膠,就是它結凍的那個能力會比較好。

為了推展國內的仙草產業,桃園農改場又研發出「桃園2號」仙草,104年新品種一推出,就先選擇在氣候和土壤相當適宜的楊梅地區來試種。

[桃園農改場新埔工作站 站長
龔財立]
北部地區其實,它的整個溫度啦,日照啦,都,雖然遠不如南部,可是它因為這種氣候的關係,會造成它整個凝膠的部分,就是它的品質上,會比中南部還要好,這是為什麼我們會選擇在北部,楊梅來發展這個桃園2號的原因。

長期致力於仙草研發,人稱「仙草博士」的龔財立說,當初研發新品種,就是為了要因應極端氣候和解決稻米盛產過剩的問題,桃園2號仙草用水量大約是種水稻的一半,經濟產值卻是稻穀的2倍。

[桃園農改場新埔工作站 站長
龔財立]
那仙草的話,它的經濟產值,如果我們用每公斤80塊來計算的時候,它大概每公頃產量有5000公斤,大概有,收入會有40萬,那水稻的話,大概一般的算法,大概在12萬到15萬之間,那這樣加,算起來應該會有,2倍以上的經濟的產值啦。

104年,楊梅區農會開始輔導稻農種植仙草,成立了「特用作物」仙草的產銷班,班員林春青說,桃園2號好管理,採收又方便,相當具有產業競爭力。

[楊梅農民
林春青]
用採收機採收,然後再經過我們的桶球,揉捻啦,然後再烘乾,這從早上採收到下午烘乾,就可以品嘗了。

[桃園農改場新埔工作站 站長
龔財立]
桃園2號跟1號的差別,它是半直立的,那半直立的話,它就比較不會匍匐在地面,因為它比較呢,比較能用機械的去代工,那它開發出來的茶品,其實它的經濟價值,也比我們傳統的仙草產品還要來得高,所以它如果以這樣的態勢來講的話,2號的潛力其實不會輸給1號的。

此外新品種仙草全株都可以利用,進入採收期時,月月都能進帳。

[楊梅農民
林春青]
大概3月份就可以種了啦,那5月份採收可以,大概可以採個6、7次,到11月的時候開花,那我們又可以把它拿來做花茶。

相較於「桃園1號」會有邊育苗、邊開花的困擾,從事仙草育苗工作數十年的林應樹說,新品種就沒有這種問題,省錢又省工。

[育苗中心 負責人
林應樹]
這是2號的苗,這邊是1號的苗,比較起來,你看這,這2號的這個不會開花喔,這1號的,你看這這個,花苞這,花苞來了,因為今年氣候喔,出太陽的時間比較少,陰天,往往像陰天4、5天,5、6天下來,它(1號)就會開花,2號的比較好用,1號的,所以2號的我在楊梅,我們產銷班拿4元,它的1號的要5元,點燈(抑制開花)要電費。

才剛剛過完年,李子千就趕忙犁田準備種仙草,他說剛開始試種,因為完全沒經驗,雖然只種一分地,但光是除草就讓他叫苦連天。

[楊梅農民
李子千]
種的時候會辛苦,是要拔草啊,你管理啊,不會啊,這樣的辛苦啊,現在有種過,賣有好價錢了,就會認真了,努力。

現在總算找到方法了。

[楊梅農民
李子千]
鋪上塑膠布,還有抑草蓆這些,蓋著就不會長草,但是多多少少還是會有草,還要來檢查,最起碼就是人要勤勞啦。

他說種仙草有通路、價格又好,今年他還要擴大種植面積。

[楊梅農民
李子千]
我剛種的時候1分地,第二次種3分地,去年種3分地,今年喔,我打算種1甲2、3(分地),(怎麼這麼敢),哎呦,那有,比較好我就要努力啊,種稻2萬塊(收入),你就抓它(仙草)4萬塊,有8萬塊,你抓它16萬,我種了,農會會收,採購也那個會收,所以有人收,我種的人沒有煩惱,我就比較輕鬆。

[遊 客]
以前沒有看過仙草花,我覺得很漂亮啦,因為今年也是流行紫色的,對,就覺得很浪漫啊,年輕人就很喜歡來這邊拍照、打卡。

[遊 客]
我不是在地人,然後是看到IG就是有人在打卡,所以就來這邊看一下這樣子,覺得還滿壯觀的,因為還沒看過這種花。

目前楊梅仙草種植面積將近6公頃,為全台第4大產區。107年,仙草花開,正趕好上桃園市府的「花彩節」,楊梅區農會開放了1.5公頃的仙草田給遊客賞花,花海結合觀光,成功打響了楊梅仙草的知名度,也帶動地方產業升級。

[楊梅區農會 總幹事
周宗維]
大家也沒想到仙草花會這麼漂亮啦,結果,那時候,差不多10月底11月初的時候,大家看到,開始很多人就來拍照喔,拍照IG,然後打卡,FB、LINE等等,那個新聞一出來,結果吸引到很多的一些遊客來,9天的展期,官方單位統計,來了48萬6千1百人。

和發展仙草產業30年的關西比較起來,楊梅仙草產業雖然才剛起步,但楊梅區農會總幹事周宗維,對於仙草煉成黑金的未來發展,充滿自信與自豪。

[楊梅區農會 總幹事
周宗維]
來啊,你看,這可以說,不只是全台灣,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乾淨的仙草,為什麼我們家的仙草會這麼乾淨,因為,因為我們的仙草,全部都是用剪茶機剪的,是採收它的嫩葉,10到15公分,摘下來的時候完全像製茶一般,日光萎凋,然後截切,殺青,揉捻乾燥一氣呵成,像這袋就是去年,107年7月5號採收,第一批的,它做好,把它整個密封包裝,所以它的味道完全不會跑掉。

「桃園2號」仙草具有的香氣優勢,未來楊梅仙草,將朝仿製茶技術作成「仙草茶」的茶葉、或茶包等相關產品,來和關西區隔市場,良性競爭。

[楊梅區農會推廣部 主任
黃貴春]
那以後我們要做有機耕作,那「仙」就是仙草,那個「茗」呢,「茗」就是簡單的意思就是茶,那也就是說是採嫩葉做的茶,那因為楊梅的仙草,我們是採那個,上面嫩葉做的,所以我們叫做「有仙則茗」。

安全、衛生、方便,將是研發楊梅仙草產品,打開消費市場建立品牌的核心價值。

[楊梅區農會 總幹事
周宗維]
因為我們的仙草,從104年開始成立產銷班,開始來推廣,到今天也大概有4年的時間,其實非常不簡單,104年到106年,3年,所謂3年有成,你看,我們就拿到桃園金牌好禮,這是市長頒贈的,我們的仙草就走所謂,比較高品質的啦,跟傳統仙草的路線比較不一樣,因為現在的人要吃健康,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看準了仙草「有利可圖」,楊梅農會正積極研發周邊產品,也鼓勵農民多種植,務必要將桃園2號仙草,煉成楊梅的「黑金」。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