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是台灣紅棗的重要產地,2016年暑假一群大學生看見當地缺工問題,發起工作假期換工採紅棗,這群年輕人後來搬進社區,還組了「青履客」團隊,透過田調與訪談,發現當地的草鞋文化,他們不僅完整記錄歷史,更舉辦草鞋工作坊,發揚石墻的手工藝文化,最近他們發起草鞋徒步環島拍片計畫,走出石墻村,拜訪全台灣17個青年團隊,相互觀摩交流。
暖暖冬陽下,一群年輕人浩浩蕩蕩帶著不同工具,走進紅棗園中,到底要做什麼呢?
[紅棗農
黃彩連]
因為紅棗採完的時候,現在是,睡眠的時候,就是要剪這個枝,這個刺,這個刺把它剪掉呢,然後我們到三月份的時候,那個,芽就出來了。
冬季剪紅棗刺的緣由,紅棗農也細細說分明。
[紅棗農
黃彩連]
人家說的,採完之後就要讓它休息了,就像是人懷孕一樣,生完小孩之後就要補胎,就要把刺剪掉,這個紅棗就要施一層的肥料給它,先施肥料,然後才要剪刺這樣。
這裡是苗栗縣公館鄉,是台灣紅棗唯一的產地,紅棗農陳鑫標生病後,原想放棄經營多年的紅棗園,好在有這群年輕人,紅棗園才得以保留下來。
[紅棗農
陳鑫標]
得到(中風)這樣的病,就手腳也沒有那麼方便了,說起來就是一直退化了,(那我們)不會做了,交給年輕人,年輕人他要工作,要工作,那沒有意願的話,我們,那就,如果要採收就,沒有辦法採收了啦,所以,賣掉就比較輕鬆了。
[紅棗農
黃彩連]
因為老的老了,像,我就好了,我老公又這樣(生病),我又要帶小孩的話,我就沒有辦法剪,所以說要,很需要大學生來幫助我這樣。
[相片來源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四年多前,這群年輕人因緣際會下接觸石墻村,發現每年暑假紅棗採收季,都會缺工,起初只是單純協助採紅棗。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任博揚]
公館鄉是全台灣唯一的紅棗產地,那其中大半部分跟起源都在石墻村,那我們當年是因為,知道了這邊紅棗期都會有缺人、缺工的問題,那我們就來這邊幫忙,然後幫忙後發現說,這個問題真的非常複雜,非常的大,所以才決定要,才決定要整個搬過來,直接進駐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每天生活都是在這邊。
[相片來源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後來這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進駐社區,也組成「青履客」團隊,他們不僅參與社區活動,也號召年輕人來農村換工、採紅棗,為社區帶來活水。
[相片來源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蔡依紜(客籍)]
我們剛好進駐的後一年,就剛好是遇到村子的兩百週年的那個,就是建村紀念,然後那時候我們就是一起加入扛轎,然後一起就是去北港進香,其實透過這樣的關係去建立緊密的情誼。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任博揚]
比較類似工作假期的方式來,來號召大家來做,我們找大家來幫忙,工作假期來幫忙,雖然也是有錢賺,大家,但是大家不是為了這個錢來的,其實比較像是真的是來幫忙的。
[相片來源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石墻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邱新和]
這些年輕人,他們來這裡幫助這個社區,就是對我們比較老的觀念,再來對這個草鞋,還有我們這個,那個社區辦的活動,他們都會協助,再來老人家的活動,他們會來協助,這樣非常的好,帶動我們這裡整個社區的活力。
打工換宿活動連辦了好幾年,因此累積不少夥伴,現在許多人只要假日有空,都會抽空回來幫忙。
[打工換宿 成員
江怡瑄(客籍)]
到最後我們就跟他們變成好朋友,然後,就變成說我們每年都會回來,他們現在在做的這件事情,我們就覺得好像很有趣,大學生就是這樣,就覺得,好像有趣的事情我就去參與,那來參與之後,果然也不錯。
「青履客」進駐後,發現石墻村早期曾是個草鞋庄,他們興起重拾草鞋文化的念頭,向當地耆老學編織,還找草編老師來開課教學。
[草編師傅
楊振誠]
這就是你們剛剛整理好的稻草,那我們,我們要用就是搥打的方式,讓它,就是因為稻草的這個,這個叫什麼骨幹,一節一節,所以,我們大概在編織之前,就會做一個搥打。
老師一邊示範編織流程,一邊詳細解說重點,學員認真跟著做,其中不乏社區媽媽一起來學。
[石墻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邱新和]
早期,我們這個地方就是很,很窮苦的農業社會,那時候,我們去山上,村民去山上撿柴,或是去河邊,後龍溪捉魚,就會穿(草鞋),那時候沒有運動鞋,就會編這個草鞋,草鞋,當時的福基村,上福基有一個草鞋庄,草鞋庄的意思就是整個村庄,那些伯母、婦人就是做草鞋維生,那先生就出去外面做零工。
青履客團隊希望喚醒當地的草鞋文化,除了舉辦教學,也研發許多草鞋創意小物。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蔡依紜(客籍)]
我覺得,這算一個,之前過去,的一個,生活的習慣,在地的生活的一個習俗,可是這樣子的文化,其實已經消失了,然後我們希望說,透過我們開始去學習這件事情,然後,因為我們要從自己先學會,我們才有辦法去當那個傳遞者。
[草編老師
楊振誠]
因為推廣這個東西,我覺得越多人越好,因為一個人,總是有限,對,我每次都很希望就是,我教會的學生可以,複製再複製。
今年他們在社區找到新的落腳處,把閒置已久的早餐店,重新設計,以木材和友善環境的材料,來打造他們夢想中的小基地。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設計師
賴勻峯]
木材它其實就是,帶來溫和舒適的一個感覺,一直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所以我們選擇以輕木構造,作為主要一個設計的來源,然後同時以就是,木榫接呈現木構造的力度,然後去呈現整個空間的感覺。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徐筠茹]
我覺得,來到這邊就,就像我回去花蓮的家裡一樣,就有家裡的感覺,跟他們一起吃飯,跟他們做很多事情,這裡學做編草鞋,還有很多很多事情可以做,因為我覺得這邊有年輕人可以,可以來到社區,做很多事情,就很好玩。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蔡依紜(客籍)]
我們希望這個空間,它是一個文化傳承的空間,就是除了草鞋之外,我們還有,在地客家媽媽很會的就是一些漬物,然後或是一些,有些會小手作的,我們也希望將這些手作的課程,可以就是融入到我們這空間有更多元化的發展。
為了讓團隊更接地氣,在農曆過年後,他們發起,穿草鞋徒步環島拍片的計畫,要拜訪各地的青年團隊==ns==
穿著草鞋經過都市、農村,走過車水馬龍的柏油路與田間阡陌。這一站他們來到雲林虎尾,拜訪當地農作團體,也一併來個採收體驗。
大部分希望是可以割下面一點,越割越下面越好嗎,對,因為這樣你才有空間去做修整,這樣子,對,然後往下割,用這樣子拉過來,不是用鋸的。
「緩緩農作」是有機農園結合年輕朋友的團隊,平時除了經營農園,也透過輕旅行帶民眾認識社區文化,這次草鞋環島活動的理念,深深吸引了他們。
[緩緩農作 成員
王立俞]
所以我覺得,透過這樣草鞋環島的串聯,可以讓更多人,看見,不管是我們在做的事情也好,也讓我們看見,更多不同的領域的人在做不同事情的努力,我覺得這樣是很棒的。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蔡依紜(客籍)]
自己在石墻村這麼久了,然後其實看到石墻村這麼多很棒的地方,我們希望透過環島這件事情,將在地的文化可以傳遞出去,像草鞋這件事情其實是,就是比較跟生活緊密相連的,對,我們希望草鞋之後做出來,它不是一個擺飾,它不是一個裝飾,我們希望它可以真正走出去。
穿著草鞋走出去,還要讓更多人看見,因此他們找來擅長攝影的夥伴,以訪談形式進行拍攝記錄,想要製作出三分鐘影片,放在社群平台上放送。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林哲甫]
我們想要它就是,比較,忠實誠實地去思索一下,他們過去幾年,他們團隊做的事情,在做什麼樣的事情,什麼樣的理念呢,他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做呢,那今年他們又有什麼樣新的方向在走,這些資訊是我們的客戶可以就是比較快去了解的。
[緩緩農作 成員
王立俞]
那這樣子的外地串聯,我覺得是,更能夠連結我們在地的一個朋友圈,就會你不會覺得,你是一個人在一個地方,陌生的地方做一件事,你會想到,其實還有其他人,在一樣陌生的地方做著不同的事情==ns==
不只走進農村,他們也拜訪眷村。來到雲林虎尾的建國眷村,觀摩不同類型社造的創意,也與各地青年交流在地深耕的經驗。
[自然生活工坊 創辦人
劉志謙]
其實台灣有,滿大的一群的年輕人,那他真的想要透過他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一些事情 ,對那這一群人只是因為他,在,散落在台灣各個不同地方,那我們就覺得如果能透過某種機緣,可以互相認識,彼此找到說,其實有這樣的人在你不是孤獨的,我們就覺得,那是一個同溫層可以,互相激勵互相連結的一個機會。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蔡依紜(客籍)]
發現,其實這個眷村的這個文化其實是,已經淡忘在大家的回憶裡面了,透過這樣子我們草鞋環島的過程,重新挖掘這樣子的記憶,其實是,覺得是很好,對我們來講是很好的養分,因為我們希望透過我們,青年的力量,然後讓這件事情,可以被更多人看見。
草鞋環島計畫將拜訪17個全台各地青年團隊,互相交流認識外,還要在18天裡完成拍攝工作。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林哲甫]
那這些團隊很努力在做,那我們用這樣頻道的形式,把它永久保存下來,隨時隨地,他們需要去介紹他們東西的時候,他們都可以用這樣的素材,對,那這個也不是算共好啦,算是,就是大家都知道彼此在,做什麼樣的事情,而且去認識更多有在做同樣事情的人,他們彼此之間會自然而然地去做聯繫。
每到一站,他們就為拜訪團隊成員丈量雙腳尺寸,環島結束後,將為他們編織一雙草鞋,送上祝福。
[自然生活工坊 創辦人
劉志謙]
我以前其實沒有想過,可以讓一個文化它的草根性,完全回到這麼,簡單純樸的一件事情,對,那穿草鞋環島,當初我其實聽到的時候我會覺得,啊,什麼,這可行嗎,就是這件事應該是一件,滿辛苦的而且,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一件事,我覺得啦,那的確他們已經,開始去做了,而且他把這樣的一個,文化的意念就是帶出去,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青履客社造工作室 成員
蔡依紜(客籍)]
草鞋它其實有一個意義,就是它其實是,就是給,它是一個祈福或是一個避邪的一個用意,然後我們希望說每一個在這,在地奮鬥的青年,然後我們送給他們一雙草鞋就是,代表我們對他們的祝福,然後希望他們,可以趨吉避凶可以順利的存活下來。
透過一雙草鞋,串聯起各地社區青年,他們「腳踏實地」走訪台灣,吸收養分,實踐履行,彼此激勵,要將他們對土地的熱忱和故事,傳遞出去。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