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365-416集(2014年) (19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曾經是連鎖美容美髮店老闆娘的陳櫻美,事業正好的時候,罹患了甲狀腺癌,於是她到好山好水的花蓮養病,想自己種些菜來吃,卻沒想到種了十幾樣,全都被蟲吃光光,一天,她在路邊看到原住民種的菜,又多又漂亮,好奇怎麼種的,結果原住民告訴她,他們的菜是老天爺種的,陳櫻美便開始跟著原住民認識野菜、吃野菜,山邊、田間到處跑,現在對野菜如數家珍,還開了家野菜吃到飽餐廳,希望和客人分享健康的飲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插畫,一般來說是書本上簡單的配圖,但來自台中東勢的新秀插畫家劉彤渲卻將插畫作品延伸到貼紙、紙膠帶、月曆、手機殼、甚至是喜帖上,讓插畫更貼近生活。從小生長在客家庄的她,對家鄉與客家文化有著深厚感情,在2010年更出版了「畫家帶路,漫遊客家庄」,透過手繪的插畫、地圖和相片等,記錄台灣客家小鎮的美麗風情。花朵的點綴、綠葉的漸層變化、每一筆都看得出作者對色彩的講究。劉彤渲在台中東勢客家庄長大,父親是藝術家,因此從小耳濡目染喜愛畫圖,長大後對建築相當有興趣,讀了七年建築,畢業後卻對人生目標感到徬徨。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的藍衫與花布,在服裝設計師劉秋琴的眼裡,能成為時尚的代表,她的創作除了運用在日常用品外,更設計結合客家元素的新娘禮服與流行衣物,多次參加客委會與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舉辦的客家創意服飾秀,打破了許多傳統的侷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些都會中的學校、社區,近來在推廣一種「魚菜共生系統」,運用小小的空間便能養魚兼種菜,自給自足。最簡易的做法,在陽台、屋頂甚至客廳,用兩個箱子、兩條水管、一個小型抽水馬達就行,底下養魚、上頭種菜,將魚排放的廢水分解再利用,就能夠提供蔬菜必要的養分,不用施肥也不用澆水,更能吃得健康又安心,現在更有家庭、農場、企業都紛紛投入這項新的農耕方法,還有魚、菜加上藻類的共生系統,一起去了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高接梨」,也有人說是「寄接梨」,簡單來說,是把來自溫帶的梨穗嫁接在台灣本土的橫山梨上面,已故的東勢退休老師張榕生,卅多年前帶領一群農民成立高級研究班,開創出全世界獨有的寄接梨,從紙套袋,當地說「包袋」,到接梨刀等等相關工具,甚至人工授粉,還衍生出相關產業鏈,也讓東勢產業結構,從林牧業開始整個翻轉!有一群東勢文化工作者在做紀錄,完成口述歷史,希望見證這項農業如何改變一個地方,接下來的專題,一起來看看,當年是如何無心插柳,才會有寄接梨產業?有那些工具,是因為寄接梨的問世,變成現代農民的好幫手?雖然快八十歲了,阿伯還是親力親為,忙著幫生長中的果粒套袋,他種大梨種了卅幾年,從當年寄接梨研發出來,就種到現在!在卅年前,要吃到這種果肉細又多汁的水梨,通常要等到七、八月,現在端午節前後,東勢的果樹上,就會結實纍纍,整片山谷飄散著果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身桃園的客籍建築大師李重耀,日前逝世,享壽90。李重耀是台灣傳統建築、寺廟、古蹟修復的國寶級建築師,自光復初期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臺北賓館等重建事宜、1963年的木柵指南宮凌霄寶殿、1977年主持的林安泰古厝拆遷工程,以及1985年的桃園神社修復工程,可說台灣重要歷史建築修護,都有他的身影。投入建築超過一甲子,即使到了七、八十歲,李重耀還是親力親為、注重細節,他常叮嚀後輩建築師,無論大小案子,都要當成是自己的家來設計建造。客家電視《世紀的寶貝》節目,兩年前也記錄了李重耀建築師。來看看他同樣是建築師的兒子、還有曾與他共事的後輩,怎麼來看這位國寶級建築師。1998年,李重耀的建築事務所設計了總統府夜貌照明。而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總統府,在二戰炸毀之後,也是由李重耀主持修復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長治有一位64歲的草編工藝師李龍,從小就愛手作小物,小時候玩的刀啊劍啊,都是自己用稻草、枯樹枝拼湊完成,這幾年他還開始做起日本祈福藝品「注連繩」,外銷到日本,李龍還以傳統注連繩為基底,加上花布、時下流行的可愛小物,讓注連繩這項草編工藝更添台灣味。[草編工藝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春半島曾經是台灣種植洋蔥最多的地區,約占九成之高,特殊的落山風造就洋蔥好品質,還曾大量外銷日本,是台灣重要外銷的新鮮蔬菜之一,不過,這些年洋蔥田面積卻逐漸減少,現在包括恆春、車城、枋山洋蔥田面積剩六百公頃,市占率從九成降到五成,究竟是為什麼?一起來到車城保力村這個客家庄,來看看南國洋蔥產業面臨何種重大挑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編這項工藝,漸漸被人遺忘,仍有人全心投入近半個世紀。國寶級竹編大師張憲平,出身藺草編織家族,自幼就跟著祖父母學習涼蓆編織,20多歲接下家族企業。由於藺草產業沒落,張憲平開始學習竹編,47歲那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也是最年輕的薪傳獎得主。現在70多歲了,仍持續教學,鼓勵後繼者開發更多新的可能。一樓的車庫裡,傳來陣陣歡樂笑聲,71歲的張憲平身旁圍繞著一群年輕學子,他們不是他的子孫,個個都是來向張憲平「拜師學藝」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身新竹尖石鄉間的朱錦城,高中時到台北跟著老師學習工筆畫,24歲時,就在美國在台協會的前身美國新聞處開畫展,後來接觸到版畫,便開始鑽研,20多年前參加文建會年畫甄選,連續四屆拿到首獎,取得了免審畫家資格。40年來,朱錦城埋首於版年畫創作,傳承這個上千年的藝術,也改變大家對年畫的傳統觀念,讓年畫成為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靜靜地坐在桌前,拿著雕刻刀,順著紋路線條刻畫著,薄薄的塑膠板上,一幅威嚴的神像浮現了出來,64歲的朱錦城,平時除了到畫室教畫,鮮少出門,專注版年畫的創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皮革具有延展性,可塑性又高,不僅可以製作實用的皮件、皮包,更是創作的好材料。人稱玩皮先生的吳景平,苗栗三義人,做皮雕藝術二十幾年了,從一開始的平面、到浮雕、到立體,不斷嘗試新的題材和製作手法,更將表皮、榔皮交互運用,結合各種上色技巧,讓作品有不同風格,不論是金屬、木材、或是陶土質感,他都可以用皮革表現出來,尤其人像雕塑,唯妙唯肖的神韻,更是讓人嘆為觀止。炯炯有神的眼睛、細如絲的頭髮、甚至連毛細孔都看得清清楚楚,掌握線條肌理,人物神韻表現得精細巧妙。皮革藝術家吳景平,利用牛皮接近人皮膚質感的特性,創造出一幅幅唯妙唯肖的人像雕塑。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前到台東工作,就被台東的土黏住,走不了了,五年前邱尚為為了愛大象的老婆,開了家大象主題餐廳,兩人一路蒐集,現在餐廳內內外外,大象加起來就有上千隻之多,不論是桌椅、碗盤、杯子、或是項鍊、裝飾品等,全都是大象。為了充分利用空間,熱愛畫畫的邱尚為把餐廳二樓打造成藝廊,還提供在地藝術家免費展覽,為台東增加了一處藝文空間。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業現代化以來,為了提高產量,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學肥料,使得田間生態系統崩解。近年來越來越多農民實踐友善耕作,坊間也不少相關認證標章,保證農產品的天然無毒。2010年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出了一項驗證機制,「綠色保育標章」,除了關注生產,更擴大到農業的生態價值。這樣的理念不是台灣首創,德國早在二戰之後就鼓勵農民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粗放農耕,不只是鼓勵,還要有誘因,就是生態補貼。由於這樣的農作物產量與售價都較低,因此政府會補貼與市價的差額,吸引農民願意以兼顧生態的方式耕種。學者就建議,台灣的綠色保育標章計畫不應該只是限縮在生態保育,應該提升為農業、環境政策,甚至把休耕補助改為生態補貼,效益更大。櫥櫃上滿滿的茶葉,大部分的罐子上貼著特殊的綠色標章,標章是一個田字型,分別畫著人、蛙、鳥等足印,店員還會跟消費者說,買這些茶葉就可以幫忙守護保育類動物。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作物的生產,深深受到天候影響,日照不足,便會嚴重影響產量,但傳統光照很耗電,成本高也不環保;而同一項作物產期集中,產量過剩而大跌價也時有所聞。工研院一項智慧化LED光照調控技術,從去年開始,輔導部分農民實驗發現,能夠降低成本,還可以調控植物生產週期,與其他農民錯開產期,避免供過於求。一起來了解,這些農民如何使用這項科技。天黑了,整片燈海亮了起來,在夜空下,蛙鳴得特別起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地的主人準備要休息了,但是在田裡的茭白筍,在LED燈照下繼續在長大。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喻如八年前與老公帶著一雙兒女,從新竹搬到了彰化芬園,打造一間咖啡館,當發現彰化芬園原來也有不少客家人,只是大多福佬化了,謝喻如決定幫助當地找回客家文化,與朋友成立貓羅溪畔客家協會,還開班教客語,學習美術設計的她更在當地推廣蝶古巴特藝術,並加入客家元素,因此她浪漫的歐式咖啡館,增添了客家味。怎麼說開咖啡館是為了女兒呢,一起來了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講究純天然與健康的產品越來越多,家住桃園龍潭的杜純瑀,因為老公工作造成雙手龜裂以及冬季皮膚過敏的情形困擾多年,吃藥擦藥都不見好轉,六年多前她開始研發天然手工皂,在家中打造無毒植物藥草園,親自熬煮藥草原料,希望能幫助同樣有過敏困擾的人,也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去年她的產品更獲選為桃園縣伴手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雲林地區是台灣重要穀倉,收割後下稻草很多,燒掉的也多,成為空氣污染的元凶之一,也影響交通安全。為了解決長期以來燃燒稻草的問題,雲林縣今年設立了全國第一套RDF固態衍生性燃料設備,將過去視為廢棄物的稻草,變成生質燃料能源。事實上,當美日與歐洲等國,把綠色生物經濟視為未來明星產業時,台灣也在急起直追,經濟部推動「能源國家型計畫」,亟欲發展出替代能源,把稻草等農林廢棄物,轉化成為新一代的生質丁醇,今天第一則專題,來看看台灣現在的稻草再利用技術和技藝發展,未來又還有那些可行性。把稻草丟進機具裡頭,沒多久,變成固態的燃料棒出來,這一套設備是雲林縣的,「稻草再利用暨固態衍生燃料」計畫,設立了全國第一套,將稻草等等的農業廢棄物,轉變為可利用的資源。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機器人,許多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出現在電影或漫畫裡的角色,或是小時候玩的機器人玩具,但現在機器人用途之廣,您可能很難想像,它們原本只做我們做不到的事,現在則能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智慧型機器人產業不論是國內還是全球都致力發展,也已深入到生活、教育、醫療照護、軍中等領域,成為人類的好幫手,帶大家來看看國內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況。迅速移動步伐,腰部更能靈活轉動,面對敵人突如其來的攻擊,也能靈敏反應並擊倒敵人,透過18軸伺服馬達打造的格鬥機器人,不僅能透過人為遙控,更能使用影像偵測系統,偵測使用者動作帶動機器人,打造出台灣實境版的鋼鐵擂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峽是新北市客家人口最密集的鄉鎮,尤其五寮里客家人占六成以上,不過三峽的客家人,大多都已經不會說客語了。講到三峽,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座落於此,而更多人會想到的,是古色古香的老街,還有香氣誘人的金牛角麵包。這幾年有一群在地藝術家希望扭轉遊客的印象,盼望大家更深入了解三峽的文化內涵。出身三峽的李梅樹是台灣著名藝術家,他生前熱心參與地方政治、美術教育,並主持重修三峽祖師廟的工作,李梅樹紀念館和藝術家合作舉辦「梅樹月」,以「無牆美術館」的理念,讓李梅樹的畫作進入店家、民宅,和跨領域的藝術家作品一同展出,希望將三峽形塑成深具在地特色的藝文小鎮。兩排古老街屋,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古色古香的建築,這是許多人對三峽老街的第一印象。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六龜的十八羅漢山,和三義火炎山、南投九九峰,並列為台灣三大火炎山。十八羅漢山因特殊地形及地質景觀,林務局在民國81年依森林法公告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也因而保護了其中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不過,八八災後,六龜一直以來倚賴的溫泉和泛舟產業,至今還沒完全恢復,為了增加六龜觀光景點,區公所希望爭取開放十八羅漢山下的六龜隧道,發展生態旅遊、帶動地方休閒產業,但林務局站在保育的立場,拒絕將隧道劃出保護區。生態保育和地方產業該如何取得平衡,一起來探討。大水不斷掏空荖濃溪岸,六龜遊客中心搖搖欲墜,八八風災在六龜地區造成嚴重災害,聯外道路不通,六龜成為孤島,好在當時十八羅漢山下的六座隧道,及時發揮救災、運輸的功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