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六龜的十八羅漢山,和三義火炎山、南投九九峰,並列為台灣三大火炎山。十八羅漢山因特殊地形及地質景觀,林務局在民國81年依森林法公告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也因而保護了其中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不過,八八災後,六龜一直以來倚賴的溫泉和泛舟產業,至今還沒完全恢復,為了增加六龜觀光景點,區公所希望爭取開放十八羅漢山下的六龜隧道,發展生態旅遊、帶動地方休閒產業,但林務局站在保育的立場,拒絕將隧道劃出保護區。生態保育和地方產業該如何取得平衡,一起來探討。大水不斷掏空荖濃溪岸,六龜遊客中心搖搖欲墜,八八風災在六龜地區造成嚴重災害,聯外道路不通,六龜成為孤島,好在當時十八羅漢山下的六座隧道,及時發揮救災、運輸的功能。
[六龜區文武里
里長 林江東]
這個地方就以前茂管處的地方,這整個地方都掏空了,全部都沒有了。
[六龜區長
宋貴龍]
包括我們的農產品,包括我們一般的農業的輸出也好,還有救災物資的車輛,包括車輛的部分,也都一直靠著六座隧道的道路來運輸。
八八災後三、四個月,六龜人只能利用隧道進出,也因此,這荒廢多年的六龜隧道又重現在大家眼前。
[六龜區長
宋貴龍]
以前日治時代那時候,因為我們有樟腦的部分,還有林業部分的需求,所以打造這六座隧道,很多桃竹苗的客家人,都來這裡開發。
[六龜耆老
劉耀源]
都是石頭的,用炸藥那些一直開通過來,那時候路還沒有那麼寬,一台車可以過,普通一台巴士可以過而已。
六龜隧道在日治時代打通,對於山區的交通、經濟發展,帶來莫大幫助,在此之前,居民要進出,只能翻山越嶺或走河床。
[六龜耆老
劉耀源]
(冬天)就從河底過,就到新民庄,如果有下雨,就沒有辦法過喔,那時候就要翻山越嶺,從十八羅漢山過,(那不是很陡),很陡喔,我們都要抓著藤爬。
一台台車呼嘯而過,沿著荖濃溪畔的台27甲線外環道開通後,取代了隧道功能,於是隧道就漸漸被人遺忘。不過,十八羅漢山陡峭的山壁,壯麗的景緻,總是引人駐足,民國81年,因為其特殊地形及地質景觀,林務局依森林法公告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高師大地理系
副教授 何立德]
那邊有一個土壠灣斷層,還有另外一個叫作六龜斷層,板塊擠壓的時候,讓這些原本在河床,或者是沖積扇上面的這些礫石,它從河床上面被擠壓,然後抬升起來,所形成的這種,很特殊的景觀。
十八羅漢山形成時間約七十萬年,保護區面積共193公頃。
[高師大地理系
副教授 何立德]
因為擠壓的過程當中,常常會有裂隙,就是岩石破裂掉的面,而且它通常那邊都滿垂直的,所以很容易就流水啊、地表這些侵蝕的力量,就沿著它這樣一個一個切下來,所以就看起來很像一顆一顆山頭。
當初為了保護這特殊的地質、地形,而設立保護區,也連帶的保護了其中的動、植物。
葉慶龍在十八羅漢山做植物調查已經四、五年,礫岩陡峭和透水性高的特性,也讓一些植物找到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
[照片提供:葉慶龍]
葉慶龍帶領的團隊,在十八羅漢山總共記錄了555種植物,包括38種珍稀植物,其中寬葉母草、台灣牆草、和田代氏鼠尾草,全台灣只有這裡才有。
民國八年日本人發現了田代氏鼠尾草,後來就再也沒有人看過它,直到民國九十九年,葉慶龍團隊才又發現它的蹤跡。
這個發現對團隊是頗大的激勵,也讓他們認為,這裡面應該藏有更多寶。
[照片提供 屏科大野保所]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也曾紀錄到山羌、獼猴等600多種動物,其中有27種是保育類動物,還在三號隧道口發現過瀕臨絕種的「游隼」。
[屏科大野保所
教授 孫元勳]
這個地方會是牠休息的一個地方,或是牠把食物從外面抓回來,包括鴿子、包括我們這邊有出現的樹鵲,我們在這個峭壁下面,都會看到,牠在拔毛的過程當中,這些羽毛飄下來的現象,跟在地上都會看到那些羽毛。
孫元勳說,游隼喜歡在這種相對安全的崩塌峭壁上築巢,而對於燕子來說,粗糙的礫石表面,也是適合築巢的環境。
[屏科大野保所
教授 孫元勳]
所以這是在十八羅漢山因為這個特殊的地形,創造出ㄧ些特殊的資源,讓一些野生動物去利用。
六座隧道中,五號隧道因為較長、較不通風,也還保有礫石表層,因此最多曾紀錄到,有近千隻的蝙蝠棲息在此。
[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助理 曾建偉]
摺翅蝠的特徵就是牠,翅膀比例上比較長,那其實飛起來的,牠的大小大概是這麼大,大概十幾、二十公分,然後剛剛我們在洞裡面看到牠們的狀態,都是呈一隻、或是幾隻小群,掛在隧道的頂端,那狀況上還滿安定的。
除了摺翅蝠,還觀察到其它蝙蝠。
[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助理 曾建偉]
像是鼠耳蝠類的,大概有三種鼠耳蝠,還有小蹄鼻蝠,而且在那個時候我們都有觀察到,蝙蝠牠有帶幼子,所以這裡對牠來說可以是一個,可能是很重要的繁殖的場域。
[屏科大野保所
教授 孫元勳]
有一些蝙蝠是在,比較屬於隧道以外的這種森林棲息的,比較不是隧道型的,也有至少有十種蝙蝠在這邊棲息,可能未來應該還會有一些新的蝙蝠被發現。
保護區設置了22年,不論地質、動植物等資源都豐富而特殊、甚至稀有,也是六龜人的驕傲。只不過,封閉了這麼久,近來地方上傳出希望爭取將隧道劃出保護區,以結合地方產業,發展觀光的聲音。
[六龜區長
宋貴龍]
八八風災以前,我們所有的六龜的產業部分,大部分就是靠溫泉和泛舟這兩項,因為這產業的部分,八八之後就比較沒有了,沒有的時候,我們就決定,我們的鄉親一直有一個期待,就是可以來爭取十八羅漢山部分來處理,開發一個新的景點。
[六龜區新興里
里長 邱瑞明]
林務局這方面,說實在,多年來,根本就丟在那裡,完全沒有去重視這個地方,荒廢在那裡,對地方造成損失,我們現在爭取開放,說老實話,就是對我們客家三庄,有非常大的幫助。
六座隧道當中,六號隧道原本就不在保護區的範圍內,因此區公所想爭取的是一到五號隧道的開放,將來規劃單車旅遊,帶遊客近距離親近十八羅漢山。但林務局站在保育的角度,持反對立場。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處長 黃妙修]
很多保育是不可回復的,我們希望在現有的森林法跟保護區的管制之下,能夠取得一個平衡,所以我們不贊成,在毫無配套措施之下全面的開放。
依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第七條,管理經營機關得視自然保護區內,環境特性及生態狀況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永續利用區,其中永續利用區,以維護保育對象的生存、繁衍,並促進鄰近社區之發展,區內資源容許有限度之利用。
區公所就是引此條文,希望爭取隧道做低限度開發利用,然而,民國81年十八羅漢山公告為保護區時,是整區劃入,沒有分區,因此,地方和林務局的認知也就有所落差。
[六龜區長
宋貴龍]
我們準備在永續利用區裡面,引用條文裡面有限度的開發,就低度的開發,比較可以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我們不是要十八羅漢山的主體裡面,是外面,外圍。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處長 黃妙修]
經營管理計畫裡面,現在比較敏感的地方,比如說省道27周邊的沿線,還有六個隧道,還有容易到達的溪谷,是比照「緩衝區」來管理,一般有租地的地方是用「永續利用區」,那其它都要比照「核心區」來管理。
地方認為隧道屬於永續利用區,林務局則是「比照」規範更嚴格的緩衝區處理,沒有明文分區的結果就是各自解讀。因此,近年林務局找學者專家進行調查研究,植物部分已經調查完畢,動物部分也預計在明年十月底完成,屆時,匯整出十八羅漢山的各種自然資源,再予以分區。只是,地方等得了那麼久嗎。
[六龜區文武里
里長 林江東]
因為是保護區,所以林務局一直保護住不讓人家進去,其實這個也可以帶動地方,讓大家去健行,增加一些知識。
[六龜區新興里
里長 邱瑞明]
可以說是一個封閉式的保護,根本這個林務局,就有一種心態,就是說,這樣他們就不用去做什麼事情,這樣放任它在那邊荒廢,這樣就浪費我們地方上,值得讓外地人來了解地方上珍貴動植物的目的。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處長 黃妙修]
要不要劃出(保護區),或者說甚至我們要更嚴格地去保護,這個都要建構在科學的研究之下,因為畢竟(保護區)那是二十年前劃設的,跟現在有很大的落差,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相關的研究。
[屏科大森林系 兼任教授
葉慶龍]
遊客進來以後,那個保育的觀念不夠,他隨地採摘,他也不一定是惡意的,回去也不一定種得活,但是對這個物種的種源,它就會越來越少,或者是因為汙染的關係,踐踏的關係,可能對這個環境比較敏感的植物,它可能就會滅絕。
尤其目前五號隧道有蝙蝠棲息,是爭議較大的地方。
[屏科大野保所
教授 孫元勳]
事實上在很多國家裡面,像這樣子的洞穴型的,不管是隧道還是礦坑,他們都會特別去,為了蝙蝠去做一些比較貼心的設計,用柵欄把那個洞口做封閉,讓蝙蝠可以進出,然後盡量減少人進入到洞穴裡面去。
[六龜區長
宋貴龍]
如果真的我們有主導權的時候,我一定會限制人數,希望就可以靠申請的方式來進入我們六座隧道裡面,當然這六座隧道我們初步會跟林務局協調,看看初步第一階段,遊客一天的數量可以帶進去多少,我們會尊重專家的意見。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處長 黃妙修]
不是所有地方都該歸人類所使用,所以我覺得193公頃裡面也就只有第五號隧道有蝙蝠,我們應該有那個胸懷,甚至更博愛地去保育牠,並不是只有保育類動物才要去保育牠。
不僅生態問題,學者也擔心,不斷掉落的礫石,會對進入的遊客造成危險。尤其在三號隧道口,還有大面積的崩塌,學者推估是地震造成。
[六龜區長
宋貴龍]
因為這個落石是一個比較,比較不會大面積的崩塌啦,落石的部分就是比較小一些的啦,所以我們會要求我們的遊客一定要戴安全帽。
[高師大地理系
副教授 何立德]
它可能一下來就是一整片,不管厚薄,從幾十公尺、或幾公尺的高度掉下來,其實你說要做什麼防護措施,或者是說,遊客有戴安全帽什麼的,我會比較保留啦。
依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進入保護區需要申請,擅自進入可處一千元以上、六萬元以下的罰鍰,但弔詭的是,除了在一號隧道口有個不甚明顯的告示牌,其它隧道口不僅沒有告示牌,也看不到任何阻絕設施,要進入,易如反掌,民眾甚至違法誤入也不自知。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處長 黃妙修]
(隧道口的車痕其實很明顯),對,(所以就可以看得出,其實平常就有車子在行走)沒錯,這個部分我們是應該加強沒錯,所以安全性、安全的維護,還有經營管理這些,我們都會立即來改善。
林務局表示,對於不是惡意進入的,會盡量以勸導取代開罰,民國99年以來,僅有四人未經申請進入,各被罰了一千元。林務局坦言,平常只有一位巡山員,要負責193公頃的巡山任務,平均一個月巡8次,人力實在不足。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處長 黃妙修]
不排除說我們就設定一個管制口,直接一個管制的地方,經常性地在那邊輪值,甚至於到裡面去巡護,那這一個部分是初步構想啦,很快會實施。
[六龜區新興里
里長 邱瑞明]
林務局從頭到尾幾十年來,完全就沒有去關心到這塊,現在說要開發了,你們才來提起說要關心動植物的保護,根本就是你們怠惰的心態。
林務局坦言過去太保守,但在合法的情況下,未來不排除重新評估後適度開放。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
處長 黃妙修]
有溪水暴漲或者落石比較嚴重的三、四號隧道,這個是要審慎評估,那五號隧道是因為有六種蝙蝠棲息,所以希望說能夠在相對安全性比較高一點的,一號跟二號隧道,來做一個探勘的選項這樣子。
十八羅漢山是台灣少數,位於低海拔地區的自然保護區,和人類活動範圍比鄰,受到的威脅也更大、更需受到保護,但難得的是,保護區內還保有豐富物種,除了提供學術研究,更是地方的重要資產。這次丟出的議題,讓林務局和地方都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兼顧生態保育和地方產業發展的目標下,過去的保護方式是否該重新調整,而保護區需要的,又該是怎樣的保護呢。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目前六龜區公所正在研擬計畫,希望繼續爭取將隧道劃出保護區,以取得主導權,和社區、觀光業者合作、共同發展,而林務局則是希望等到明年十月底,動物的部分,調查完成後,再統整出十八羅漢山各種資源,以科學研究為根據,重新分區,但何時能完成分區,沒時間表,然而就算完成分區,隧道依然會在保護區內,和地方期待不同。六龜觀光業悶太久了,但如今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意識越來越高漲,在地鄉親這樣的打算,會不會是著險棋呢?
- Apr 03 Thu 2014 16:24
378集-隧道通不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