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是頗有名氣的咖啡豆販紅澤,本名葉雲松,來自苗栗斗煥坪的客家人,曾經在電子業擔任採購,他也是從三合一咖啡開始,愛上咖啡,不過有人是將興趣轉為職業,紅澤卻是因為電子業蕭條被迫轉行開起咖啡店的,但因為店面不如人,知名度不如人,紅澤運用10多年的採購經驗,搜尋二手或是古董級的咖啡器具,透過粉絲專頁和同好分享相關構造和用法,以專業知識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做出市場區隔,開創自己的咖啡藍海。
金融海嘯之後電子業就很難待了,所以要有隨時棄船的準備。

從國中每天都要喝一杯三合一咖啡開始,漸漸培養出興趣的紅澤,從來就沒想過要開一間咖啡店。

[咖啡師
紅 澤]
像我以前的公司,曾經1200人,10個廠區,然後現在都沒了,一個人都沒了,對,那電子業其實不太好待啦,那另外一方面咖啡的部分在,在很多年前就計畫要從副業開始做,那當時並沒有想說一定要轉作正職。

開店是無奈的,因為資本小、店面簡單,也沒知名度,他決定以藍海策略開創市場。

[咖啡師
紅 澤]
就每個小型的店面應該要有它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獨特性在,那在這個個性跟獨特性的部分會吸引到一些族群的市場,那我的獨特性是因為我在過去10幾年,有採購的經驗,那在採購的能力這一塊去幫助我可以購買到一些特殊的、比較罕見的,然後別人比較買不到的咖啡的器材,或者是杯盤之類的東西,那透過這個部分去吸引到一些,對咖啡有興趣的人。

他利用10多年採購練就的搜尋專長,找到了各類的咖啡器具。

[咖啡師
紅 澤]
所以我剛開始的那兩年都在找日本、韓國,跟歐洲的東西,其實我本身是不會日文也不會韓文,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把東西找到,然後把它買回來。(怎麼辦到的),這是,這是採購的專業啊。

透過網路,紅澤將收集來的成果和咖啡同好分享,以專業取得消費者的信任。

[咖啡師
紅 澤]
收集很多稀奇古怪的一些咖啡器材,然後把每一個器材做一些介紹,然後透過這些介紹,大家可以認識到說我對咖啡的瞭解,有一些人就是他會,因為這樣子而去跟我購買咖啡豆。

在7坪大的咖啡館裡,處處都是寶,與其說這裡是咖啡館,不如說是咖啡研究院。這些是法式滴濾壺,傳到越南就成了越南咖啡壺,這是土耳其的手沖壺,紅澤對各式的咖啡壺的歷史和使用方法都如數家珍。

[咖啡師
紅 澤]
早期在像這種摩卡壺,摩卡壺出現之前,摩卡壺它是一個就是帶有一點帶有壓力的萃取方式,在摩卡壺出現以前,在義大利最流行的器材是,那不勒斯轉壺,又稱為顛倒壺。這些都是絕版品,那這個是更早期的,就是我們發現它算是,很稀有,然後也算是很古早手工做的,一支銅製的顛倒壺。

而這些是絕版的古董手沖壺,可都是還能使用的喔。把咖啡粉倒進像胡椒罐的容器裡,再將熱水注入咖啡壺,顛倒過來,其它就交給時間處理。

這其實在義大利來講算是小號的,它們有20人壺這麼大一支的,現在很難找到了,泡大概要等10分鐘,然後沖出來好喝。

在等待時刻,紅澤開始聊起手沖壺的過往,讓整個咖啡沖泡過程相當享受也很有樂趣。
這是各式各樣的棒子,是過去虹吸壺專門用來過濾咖啡的。

它現在要開始跳了,跳就開始數10秒。

不必使用濾布和濾紙,就能煮出一杯好喝的咖啡。

[咖啡師
紅 澤]
在虹吸這部分,其實有一點就是,因為我們當年接觸咖啡,之所以會覺得它那麼有趣,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虹吸式它的玩法很多,然後它是一個可以很複雜的東西,可是,覺得這最近這10幾年來,好像很多招式都失傳。

專業知識為紅澤創造了客源,但要留住顧客的不二法門,就是咖啡豆要好、來源要清楚。

[咖啡師
紅 澤]
你要知道說在一個很小的產地的區域,它表現出來的味道特性,那這個部分會有它的資料可以去追溯,而不是買一些來路不明的東西,就是我們會有比較完整的產地資訊,包括它的品種,包括它的處理法之類的。

雖然開的是咖啡店,但紅澤卻把自己定義為「豆販」。

[咖啡師
紅 澤]
我們當初命名的時候是把它叫做豆販,就是賣豆子的,講客家話就是賣豆子的,賣咖啡豆的,就是我們只是要呈現,就是我們的咖啡豆,然後讓人家來買,可是我們又不是只能賣咖啡豆,我們可以賣出杯的咖啡,然後可以讓大家喝到咖啡。

紅澤賣咖啡,也不吝教客人用最簡單的方式,複製咖啡館的味道,他說喝咖啡要貼近生活,咖啡市場才會更寬廣。

[咖啡師
紅 澤]
我們看到一些日本它們的文化,就是,它們其實鼓勵大家把咖啡豆拿回去煮,但是你要拿回去煮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能夠很容易複製咖啡店的味道。

開店一年多來,總算有穩定的客源,但貸款壓力還在,紅澤說,如果有人也想要開咖啡館,或想做自己愛做的事,他說,要先做好準備,畢竟咖啡這件事,他從1996年,就認真研究8年了,才有能力打鴨子上架開店做生意的。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