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影響,加上物價上漲,各行各業成本提高,更不用說許多社福機構也在營運上面臨相當大挑戰。位在新竹湖口的一間教養院,為了能提供更完善的照顧服務以及鼓勵有能力的院生,透過院內經營的烘焙坊、農場以及種植香草植物等,培訓院生一技之長,不僅有收入也能為教養院營運缺口帶來幫助,同時教養院也為院生們,安排各式多元有趣的課程內容,打造一座充滿愛的園地,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黃映婕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我們今天要做,做兩種吐司,一種是白吐司,一種叫紅豆吐司,那你們現在先擀這個白吐司。

烘焙坊的師傅帶著成員們,一同製作今日的訂單,兩種吐司。

來,看著,對,不要噴太多,不要太多,來美女,來拿一顆拿一顆捲,往後,對,然後,翻過來翻過來。

從麵團製作、塗上紅豆餡包起來再放入烘烤盒中,每一位院生成員都認真照著指令完成。

這個稍微壓一下,然後翻過來,看到沒有割三條,兩刀。

這裡是位於新竹湖口的一間教養院,為院生們開設的一間烘焙坊,在這製作各式吐司、麵包、蛋糕等,主要為了培訓這群身心障礙者有一技之長。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職業訓練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因為我們創辦人說,經過一些技能的一個訓練,培養他一些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有一天,他可以回歸社會跟一般人生活。


但要培訓這群院生並不簡單,師傅要隨時注意他們的情緒起伏,還得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仔細教導,可以看到烘焙教室裡,貼了不少圖文並茂的製作流程。

[烘焙師傅 游安正]
並不是每個小孩子,這個動作都會做,像剛才那個動作就是,基本上比較容易學,所以他們基本上都會,如果再複雜一點的話,他們可能就要時間比較長來教導。

相片提供 香園教養院0157-0206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所以烘焙坊,我們是在民國82年,其實我們就成立了,從一個小小的教室,然後我們其實重點的部分,是因為食物的製作,第一個他的技能,稍微不用到這麼的精細,第二個他的回饋很強,他會從嗅覺裡面,你會聞到香噴噴的,你可能還會品嘗到你的成果,其實它是一個很好,讓他們導入一個技能的一個訓練,讓他們很有動機,願意從事這樣子,願意參與這樣的一個活動。

除了製作、烘烤技巧,溫度的掌控拿捏等,都是教學重點。

[烘焙師傅 游安正]
像剛才那個麵包,需要長時間的發酵,所以前面前面在製作的時候,時間要拿捏得很好,你如果前面沒有做好,就會影響到後面的發酵時間。

烘焙坊開發的商品種類相當多,在這裡他們不僅學到技能學得專長,也在過程中找到自信與快樂。

[烘焙坊成員 小芬]
那個麵包,就是麵包,(要先揉一揉),然後不要不要太久,等一下會烤焦,(那有沒有覺得這樣好有自信心,很有成就感,有吧,(為什麼你會想要來工作,可以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想要來烘焙坊工作,工作是賺錢,(賺錢要做什麼),可以給我媽媽。

[烘焙坊成員 美女]
有做吐司,麵包,蛋糕,義賣的東西,師傅也很辛苦,還要照顧我們同學,(所以你學會了這些東西,你有沒有覺得很有自信,還是很有成就感,會。

來到烘焙坊九年的游師傅,對於每一位學員的成長進步,都相當感動,也無私的將畢生所學教給他們,甚至曾培訓成員,成功到一般的麵包店工作。

[烘焙師傅 游安正]
其實最重要,其實每天心裡都在想的,就是希望他們每天進步,對呀,能教他們的話,能認真學,對呀,我是我是會把我所有的技能教給他們。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所以那個烘焙我們一開始會去成立,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讓他們喜歡這份工作,其實你看我們已經有滿多的服務使用者,在這邊訓練,因為我們之前有開職訓班,也有成功的獨立出去,然後在(賣場)的那個做二手師傅。

相片提供 香園教養院0444-0455    

而烘焙坊也會提供場地給其他職能班或特教班的學校,或是對烘焙有興趣的社區,可以來這裡學習,互相做交流。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那我們就會從這裡,就會變成一個庇護性的一個就業職場,更友善的職場,讓更多有意願的服務使用者,有機會可以進到我們烘焙坊裡面,然後我們另外也有跟學校,像現在高中有一些綜合職能班或特教班,那他們也會在高中二年級三年級的時候,會要希望他們有機會,我們也會開放他們過來這邊,做一個實習的場域,有時候我們讓烘焙坊可以有更多的更多元的一個發展。

教養院除了成立烘焙坊,還在院區開闢了香草花園教院生種植香草植物,提供相關業者原物料等,另外還有一座庇護農場,過去曾養蛋雞生產雞蛋,目前則是轉型種植蔬菜與園藝經營,讓院生可以在香草園與農場工作學習種植與園藝專長。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我們有養雞,我們有種植蔬菜,那現在是種植園藝花卉,這個部分,主要是,我們也是從,應該是說,心智障礙的一個能力跟需求裡面,我們去看見,其實植物跟土地的接觸,對他們來講,在情緒的一個穩定性是夠的。

教養院已經成立30多年,主要服務心智障礙的個案,也希望從照顧慢慢轉為支持與陪伴並發掘他們的潛能發展。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如果我們還是停留在照顧的模式,沒有忽略他的一個需求的時候,對那個心智障礙朋友,其實是有很多的不公平,所以我們也在省思,我們如何,在我們的服務裡面,我們可以讓他們生活得更好,讓他們找到成就,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在機構的一個整個團隊,在服務跟營運,我們很重要的 一個價值跟理念。

為了讓院生生活更美好,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跟存在的意義,他們也設計許多有趣又生活化的學習課程。

好,老師這邊有準備了,香草、植物,等一下,我們會用到精油,剛剛有人答對,這個叫茶花,茶花,客家話叫茶花茶花,這個叫做芳香萬壽菊來聞一下,香香的香香的。

這天院生們要來體驗與學習,透過精油芳療的方式照護皮膚的課程。

等一下,我們是要來做足部保養,這個是檸檬的,檸檬的,還是甜橙,這個好,來,那你口罩要不要弄掉,來,幫你清潔一下,潤一下唇。

[香園教養院教保組 徐組長]
老師在照顧上常常看到,他們皮膚乾,就會有白白的白白的,看到就想說 有什麼防範的,可以改善他們皮膚,所以很感謝機構,我們的院長去找老師跟我們上課,請一位護理師跟我們上課,從去年到現在,所以學生的皮膚,你可以看到就,像嘴巴會裂的,現在就不會了,腳底太乾燥的,也不會說他腳會痛。

由於每位院生的皮膚狀況都不同,因此保養的部位從臉部到手腳都有,院生們都相當享受。

[香園教養院教保組 徐組長]
就是同學們,他們可以自己選擇,有的他知道自己,嘴巴很乾,就會來找你,像是有的腳底會裂的 他自己也會跟你說 他要做腳的 有女生比較喜歡美的 他就跟你說我要做臉。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個案的年齡老化的時候,我們在服務裡面,我們會看到一些問題 比如他們皮膚乾燥 皮膚癢,還有一些灰指甲的狀況,我們都用很傳統的,比如是用那個,凡士林 沐浴後給他擦乳液壓,好像一直都沒有辦法改善 偶爾常又要帶去皮膚科,我們因緣際會就認識到了一樣的 不同用橄欖油的一個照護課程,我們是看到需求,然後我們會把這樣子的一個概念引進。

不只有較靜態的活動,還有動態的復健腳踏車課程也受到院生們的歡迎,更讓許多原本不喜歡運動的個案願意動起來。

[香園教養院教保組 徐組長]
有的服務對象到一定年齡 其實他腳沒有力不大會走 如果 你沒有給他一個動機 他們不會想要出來走路 就會想要坐著 是一個動機可以維持他們一個下肢的那個肌力 維持他們的走動能力 不會就是太快老化。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我們會鼓勵他們盡量走動 運動,來減緩他下肢肌耐力的退化,發現增加了這個的時候,運動不再是我們兩個人的拉扯戰 他不想走,就賴在地上,因為坐在那裡,他的 他透過踩踏的時候,他很高興他會操控 我們就覺得看到了他們喜歡這個活動,我們就把它納入。

不同年齡層以及不同障別的院生們適合的動態活動也不相同,像是布袋球,透過互相合作以及比賽的形式,增加趣味性,更吸引院生們的注意。

我們的手腕也要稍微動一動,因為等一下,我們的布袋球,它是有600克的,所以我們還是有一點點重量,所以我們的手腕要動一動喔。

[香園教養院教保導師 彭浩倫]
布袋球的話 它主要就是跟我們以前丟沙包的方式類似,但是 它是採計分的,你把它想像成就是說在一個地板上的一個,有一個籃框之類的東西,然後丟進那個框裡面的話就可以得分。

暖身後,正式進入比賽,院生們完全不輸給一般正常人,投擲相當精準,也透過遊戲形式穩定他們的情緒,並幫助身體機能不會退化太快。

喔 一分喔一分喔 三分。

[香園教養院教保導師 彭浩倫]
第一個 可以激起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再來就是訓練他們手眼協調,還有身體部分的能力,讓他們不要退化,再來就是運動的時候,也可以幫助他們維持情緒的穩定,因為我們發現就是說,他常常在運動的時候,他們可以保持心情的愉悅,然後就是說,而且在運動完之後的話,他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也可以就是保持穩定的情緒,然後就是,而且他們對這個也是滿有興趣的。

在這裡院生們獲得的照顧,連家屬都感受得到教養院的用心。

相片提供 瑞珠
1216-1233

[教養院院生家屬 瑞珠]
妹妹來到這,我們第一個是說,也會掛心他會習慣嗎,不知道,他這樣,大概一兩三個月,他不只是習慣了,而且他很喜歡這個地方,第二個原因是說,之前離開工作的RCA,在家裡治療這幾年,他也很無聊,他就跟醫院跟家人就沒有什麼其他接觸,來到這邊,教養院它有課程,它的課程有比較靜態的,也有比較活動的,所以他覺得這樣生活 很有趣,還有這邊有老師,也有生活的輔導人,也有這些朋友,他覺得很好這樣,我看到他這樣,一家人心都安定下來了,我們就安心了。 

然而用心的投入與照顧下,教養院目前仍面臨人力不足且難招募的瓶頸,成為未來急需解決的重點。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我們的瓶頸,其實很很大的部分是人力很難招募,其實找到願意投入這樣的,一個照顧的人員困難,我們希望更好,然後我們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朝向我們期待的部分,都是需要很多的專業人員,或年輕的一代願意投入,所以這個是我們滿多的滿大的困境。

教養院也期許,機構可以與社區鄰里間有更多互動,讓一般人能更接納身心障礙者,也讓身障者生活能更自主與開心,一起共榮共好打造友善有愛的園地。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  黃映婕
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