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公路台11線通車之前,位於海岸山脈東側的濱海部落「水璉」,一百年前唯一的聯外山路,是米棧古道,村民當時透過古道以人力運輸樟腦油、香茅、稻米等農作,翻越稜線後,暫時會堆棧在海岸山脈西側的米棧村,再搭渡船轉運到鳳林、壽豐等地交易,這樣的形式還帶動米棧挑夫行業的盛行。一直到濱海公路及193縣道陸續開通,古道才功成身退,也逐漸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米棧居民現在自動組成工作隊,打造出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活古道。(記者謝佳凌、黃訓湧)走在美美的小山路,任誰都想多看一眼,但是如果知道這條小徑故事,那可就讓人又多了一分感動。翻開後山花蓮縣歷史,橫跨在海岸山脈的這條山路,名稱叫做米棧古道,從1888年開拓到現在,全長還剩有1700公尺,最高海拔大約有到450米。花蓮海岸山脈東側水璉村耕種的稻米,從日治時代到民國50幾年,大多運往花東縱谷地區,當時主要是利用挑夫,翻越海岸山脈這條山路抵達西側,再把稻米雜糧集中到米棧,渡過花蓮溪送到壽豐鳳林販售,所以「米棧古道」就因此出現。
[米棧村
村民 黃金童]
因為怎麼繞都很遠,所以就從這個米棧這邊然後到水璉,就好像是等於是直線就最捷徑的路,所以那時候的人也很聰明,用最直徑 最捷徑的路來運這些,生產的東西還是要補充的一些糧食什麼的,所以才有這個米棧古道。
<記者stand>
在1968年時代,地方還沒有大馬路縣道的時候,不論你要送什麼東西,都要經過像這小小的山路,翻山越嶺送到另一頭去,才能夠完成生活所需的用品或是做生意挑米這些東西。
連接壽豐海岸山脈的米棧古道,一直到民國57年,台11線濱海公路和193縣道陸續通車後,因為運輸效益沒落才功成身退,但兩年前,因為米棧社區居民捨不得它逐漸荒廢,為了保存特殊人文歷史,開始積極爭取經費,全村動起來希望復活古道。
[壽豐鄉米棧村
村長 吳靜枝]
因為荒廢了三 四十年,所以可想而知一定是非常非常的雜草叢生,但是因為當時沒有經費,可是我們可以用,因為我們在上課,我們有三 四十位的學員,那麼我們就組成一個工班,我們先做一個探勘的工作,探勘呢,我們三 四十位來探勘覺得真的很有開發的性質,而且可以找回過去挑夫的一個回憶,所以我們的學員裡面組成工班,大概二十幾個人,我們就自己義務的來砍草。
[米棧發展協會
總幹事 李秋林]
因為先人他有過去這種,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這種心路歷程,所以我們看到荒煙蔓草呢,要給它過去的風華再現,給我們後代的還有來這邊休閒的旅客,知道我們米棧古道過去的歷史,能夠享受一些回憶。所以我們就召集村裡面的義工,大家來開這條步道米棧古道使它復活
有了全村居民共同努力,一年多來,除了古道門面已經重新整修變得美侖美奐,象徵原住民 客家 福佬 外省四大族群的生活經驗,也用大型甕燈藝術裝置標示。因為一百多年前的米棧古道,最主要運送的貨物是,稻米 樟腦油 香茅油和生活日用品等,在老路翻山越嶺行走艱難情況下,因此也產生了挑夫這項特殊行業。
[前米棧古道
挑夫 彭裕翔]
從我們這邊起點挑到水璉要兩個多小時,兩個多小時來走,挑一斤才三角而已,一斤才三角幫人家挑,一次挑八十幾斤這樣,八十幾斤去,那回程空手也是要回來,還不如說空瓶子帶出來,(挑)一斤才一角而已。
吃苦耐勞的挑夫,成為米棧古道精神象徵,為了讓記憶深植人心,現在在古道兩邊,像這樣用天然木材,運用村民藝術巧手打造的挑夫木偶,無論是斗笠 五官 扁擔毛巾 油桶等等造型,不但隨處可見而且栩栩如生。
<這個東西跟以前完全一模一樣,這就以前人出門在山上 戴斗笠,這一條毛巾這樣掛著擦汗熱了擦汗,那這就是扁擔,就以前是個樣子,以前是鋁製的,桶子做的,挑香茅油啦 樟腦油啦,以前日治時代種樟腦就專門用這樣挑,完全形狀就是這樣挑往下。>
講起古道就像昨天發生的事情,住在米棧村今年六十多歲的彭阿伯,十五歲就開始當起古道挑夫,挑貨爬山很辛苦,但一天兩趟來回,在當時可以賺很多錢。
[前米棧古道
挑夫 彭裕翔]
以前人生活很苦就是說 有這條錢賺就很好了,一天挑兩趟賺到大概四 五十塊四十幾塊,那民國五十幾年時代,一天有五十幾塊可以賺,就非常好了 很高收入。
<記者stand>
雖然這米棧古道來回還不到兩公里,不過光是空手走,就會像我現在一樣這麼喘,以前的人隨便就八十斤這樣挑過來挑過去,可見以前只有靠這人力的時候有多累.
來回將近五小時,完全爬山路的挑夫工作,雖然在那時候算是高收入,但除了要有好體力,錢也不是那麼好賺。
[米棧部落頭目
張武男]
很難走喔 不像這個,以前就一條路而已就是這樣,有時候那個山豬就碰到山豬,再加上蛇,有那麼長的蛇 南蛇,看到南蛇就喊,小心 後面的人小心喔前面有蛇啦,只要一講後面的人就要很注意,很好笑 以前。
[前米棧古道
挑夫 彭裕翔]
下雨天很滑,老實說,沒有人能說百分之百我不會跌倒,確實有可能跌倒,不過都是要很小心,那萬一挑酒一跌下去,東西爛光光那要賠人的,賺不到這樣的錢還要賠人。
比手畫腳形容當年如何小心挑擔抬轎子,言談間好像又重現了四十年前的生活景象。不過跟所有故事一樣,有滿足的,當然也就會有比較鼻酸的回憶,因為米棧古道在當年,是水璉村唯一對外捷徑,翻山越嶺一般人已經覺得非常不便,老挑夫彭阿伯看到路邊這一對,母子下山模樣的木偶,不禁想起感傷的往事。
[前米棧古道
挑夫 彭裕翔]
挑擔出來會遇到,她的名字叫阿琴,大家我們都講瞎子琴,眼睛看不到,人家說瞎子琴眼睛看不到失明,她的女兒啊,從國小喔,在我印象中她讀國小的時候,每次出門她,女兒就牽著她 這樣牽著她走這條路出來,她還在讀國小的時候就牽著她媽媽這樣牽著出來,走這條路出來,我們走兩個多小時,她最起碼可能要多我們一倍的時間,看不到小孩子慢慢牽 慢慢走,所以以前想到 看到這個,我就想到她很可憐。
艱苦的歷史終究是過去了,但是帶有人文意涵的米棧古道,如果只是擺在那邊可能也就失去復活意義,因此米棧社區村民,面對這條百年古道,除了攜手協力,加強生態保育也是重點。
從單純的交通古道轉成生態步道以後,來回大約兩小時就能走完,而旁邊的小溪,在村民建構人工魚梯維護魚類下,看起來比以前更增添生氣。
現在的米棧步道,為塵封已久的歲月和未來架起一條文化傳承的新古道,走在米棧步道上,就像走在時光隧道一樣,遊客除了實地體驗當年挑夫辛苦,也能透過天然環境探索米棧文化特色,但是米棧居民打造出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活古道之後,接下來還能做些什麼呢。
[壽豐鄉米棧村
村長 吳靜枝]
有很多的遊客尤其是過年的時候,來了好幾千人,那現在好幾千人來這裡,因為我們沒有產業,所以我們沒辦法留住他們口袋的錢,往往就是說人來了以後,可能留下來的雖然沒有垃圾,但是我們留不住他們的錢,所以我們希望朝這個方向來,這樣子的話,我們這裡的人也不會外流,也能夠在自己的社區裡面住。
因為米棧位處縱谷邊陲,長久的交通不便,讓它發展相對辛苦, 現在有了新古道,當然也希望藉此吸引人潮 增加收入,尤其古道前風景秀麗的193縣道,因應隨時都會經過的單車族,還特地建造給他們或是爬完古道的遊客,免費洗澡公共設施,貼心服務搶攻觀光意味不言可喻。
雖然發展觀光起步比較晚,但是因為縱谷地形,又距離北回歸線不遠,米棧村的農產品受到氣候影響,一直有良好的品質保證,例如這座位在古道附近的文旦隧道,每年柚子花開時期,經常吸引遊客駐足。
<記者stand>
因為米棧古道,距離北回歸線已經非常近了,在這地理環境很好的條件下,像是枇杷 芭樂 柚子這些水果品質都非常好,所以也讓來這米棧古道玩的人,不但只去古道,來這柚子園感受開花時節的美,也是許多人都很喜愛的。
[壽豐鄉米棧村
果農 溫玄勳]
他們來到這裡聞到,就會說哇 滿園的清香這樣,心情很愉快很歡喜很爽快,之後呢到農曆的八月 七月,七月底到八月中間,這柚子剛剛快要成熟,那時候全部(柚子)垂下來,很好看 很漂亮,那時候來古道的人,也都跑過來看,喔 真好看這樣。
除了漂亮果園,米棧這兩年,也以天然環境優渥,增加了許多來自都市的移民,甚至還有人建造了一棟入圍綠建築大獎的環保屋。
[米棧村環保屋主人
張素足]
我們這個輕質混凝土,是一般混凝土的四分之一的量的重量而已,可是呢 它的阻熱效果也就是隔熱效果,是一般混凝土的七倍,那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就可以說,這牆體它不會吸熱而且有防颱 隔音 防潮,很多一般混凝土所沒有的功能,它不吸熱不吸熱結果呢,我們就可以達到節能省電的目的,因為它室內沒有那麼熱,沒有那麼熱的話,我們空調時間就可以減少可以省電。
雖然蓋這房子要比一般貴四倍成本,但配合米棧的自然風情,環保屋的主人很高興能住在這,幫助健康之外也能讓遊客停留。
為了找回米棧特有的文化和歷史,村民發起復活古道運動,雖然還只是初步階段,但沉寂數十年的米棧古道,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全新面貌,很多人都非常期待。
採訪/撰述 謝佳凌
攝影/剪輯 黃訓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