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堆地區屬於「後堆」的屏東內埔鄉,聚集不少傳統老店,手工棉被、手工製香,都是碩果僅存不多的店家,甚至還有業者提供獨特的手寫燈籠服務,面對生活型態的改變,這些傳統技藝傳承者依然堅守崗位,默默守護傳統文化。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的內埔天后宮,是屏東內埔鄉親重要的信仰中心,進廟手持一炷香,可說是必備的儀式。香,代表了人與神明間的溝通橋樑,一縷一縷清煙,更是承載了無數寄託與祈願。
距離天后宮不遠,有間碩果僅存的手工製香店,
浸水。
竹製香腳浸水,放進香粉中,讓香粉均勻附著,再把香束展開成美麗的扇形,稱為「展香花」,這是製香過程中最為費力的工序,而且還得重複至少4次。
[手工製香業者 王振發]
要浸水,浸4次水,這一次一次漸漸變大,不是一次就很大支,一次浸水就沾粉,弄粉這樣。
製香業傳到王振發手中已經是第5代了,原本家族在臺中清水製香,王振發的父親看中屏東日照時間長,才舉家南下,在內埔落腳,開拓在南臺灣的製香產業。
[手工製香業者 王振發]
我爸就來屏東玩,看到這邊天氣很好,就想說在這邊晒香很快乾,加上我們這個客家庄,以前客家庄都點比較大支的香,銷路比較大,伯公廟又相當多,很注重拜神。
比較小的是哪個,小一點的就像這樣,這個是嗎,這個尺六,這個尺七,比較大支,這個比較剛好啦,這個啦,這個比較剛好,這個多少錢,這個一百二。
已經在內埔開業近一甲子的香鋪,靠著手工製香的好品質,建立好口碑,早已培養出一票死忠老主顧。
[手工製香業者 王美汝]
拜祖先他要用尺三,就是短的,有的人是說有差嗎,我說看你需求啊,如果他們說拜神,會用尺六的,如果是我,我就喜歡點大支的,我讓祂在家裡每天都有得聞。
[顧客 鍾女士]
我長期都在這裡買,他們的香很讚,那些掃墓的東西或者拜拜的都很齊全,(買)四十年以上了,從我媽媽那代就買到現在,現在我女兒嫁到內埔,我也是叫他來這裡買,三代人了。
這一尺,手工,這手工做的,這比較短的很難做耶。
這天正巧有外地顧客來取貨,大量訂製了540斤的香,準備要帶往國外,而且還是特別客製化的香。
它薰的比較短,就時間不要太長。
[顧客 楊先生]
這個老闆他已經做很久了,而且從他的父親那一代就開始做,也是滿講信用的,所以我們國外的話,很遠的地方都是從這邊訂,有時候以前有訂去南美洲。
不過,製香產業面臨內外夾擊,中國香進口、原物料上漲,加上政府鼓勵少燒香,景況大不如前,幾乎已經快找不到手工製香師傅。
[手工製香業者,王振發]
(手工製香師傅)幾乎沒了,這個也不知道會再做多久,越來越難找,我就老了,我也不想做了,很辛苦,有的不習慣的,會癢耶,夏天一直流汗,香粉會黏在身上啊,光是洗個澡,洗一次澡,差不多就要一整個鐘頭
和香一樣會出現在廟宇、祠堂的,還有這個。
[內埔鄉親 曾文盛]
假如說男孩子要娶老婆的時候,也要到祖堂來用那個,就是要寫(姓氏),對,因為我們這邊都是姓曾的,這次(管理員)他比較有講究,(過年)就換新的(燈籠)。
車水馬龍的內埔廣濟路上,有一家傳承三代,已有90年歷史的玻璃佛具行,裡裡外外掛滿各種燈籠,從花燈、男燈、女燈、廟宇燈籠都有,不論過年、結婚、廟會慶典,在地人總會到這家老店報到。
[顧客]
因為要等油漆乾,所以要等2天,我2天前就來訂了,土地公廟,那個舊了,去年被颱風颳壞,我在這邊買了差不多30年有了。
[佛具行業者第二代 徐玉騰]
他就說寫兩盞燈籠,拿去廟裡,寫天官賜福,他對神明很有心的人,(他從麟洛專門來這買呢),麟洛(還好),高樹哪裡都有,美濃,我們有一次還送到嘉義的太保。
從容不迫提起筆,在燈籠上畫出生動靈活的花草,第二代媳婦徐玉騰說,這花草樣式從上一代流傳至今,儼然成了自家手寫燈籠的最大特色。
[佛具行業者第二代 徐玉騰]
去別人家看這燈籠是不是我們寫的,是不是從我們家買的,我們一眼就看得出來,因為我們畫的花草,好像沒有人仿效得出來,沒有人仿效得出來,這從我公公時期他就這樣畫,再來是我先生,他就這樣畫,之後我就這樣跟著畫。
要在圓弧型的燈籠上題字,那可得靠真功夫,只見徐玉騰一筆一畫慢慢來,把字寫得鮮明又飽滿。
[佛具行業者第二代 徐玉騰]
要經驗,怎麼說,我該在哪個位置開始落筆,你如果沒有經驗會寫成左右不對稱,會歪掉,不然就是字不勻稱,這個都是你要經過一段時間,你自己慢慢用心體會,我這個寫的不是很好,那我下一次寫的時候,我該怎麼調整位置。
傳承三代的專業手寫燈籠服務,遠近馳名,也因此讓徐玉騰對六堆地區的用燈習俗與文化,十分了解,就像是民俗活字典一樣。
[佛具行業者第二代 徐玉騰]
佳冬方面、新埤他們用的燈籠要比較大,後代有孫子這些,他們老人家很高興,他們會寫新丁燈籠,掛在廟裡,我們這邊,內埔這邊已經漸漸沒有這樣的風俗了,寫姓氏的(燈籠),是因為我們娶媳婦,我們娶媳婦必須要讓人家知道,哪家姓氏來我們這裡敬祖,拿著這個男燈,姓氏燈,去到女方家娶他的女燈回來,看一個時辰來進燈,叫舅舅、叫叔叔,一人一邊進燈,男燈先進,然後再進女燈。
這個是二十四的。
10年前,原本從事服務業的第三代曾達志也回家幫忙,耳濡目染之下,對客家禮俗也都能細數一二,雖然傳統產業逐漸沒落,但他仍堅守家業。
[佛具行業者第三代 曾達志]
只要這間店還在經營,我就會繼續做,我是第三代要傳承,就是想辦法繼續做下去,因為這個行業不是說都沒人,但是真的買東西的人越來越少,比較少,現在很多宮廟,也沒有拿香拜拜啦,
講到內埔的傳統手工業,那不能忘了它,手工棉被。噹噹噹的聲響繚繞不斷,手工棉被業者張俊忠背上扛著背弓,一手抓弓、一手拿著木槌敲捶,利用彈力把棉花打鬆。
看起來像在雲霧裡工作,浪漫不已,實際上才不是這樣呢,不只費力又熱,加上棉絮飛散,其實挺累人的。
[手工棉被業者 張俊忠]
當然打棉被一定有棉絮那些,我們有時候也會戴口罩,我們在打棉被的時候,不可以吹電風扇,你也不可以開冷氣,以前沒有冷氣,但是做的時候很熱,像剛才打棉被,整個汗流浹背。
照片提供 張俊忠
TC1108~1120
現在已經不用這麼辛苦打棉花了,張俊忠開放工作室,讓有興趣的民眾來體驗,了解手工棉被的可貴之處。
[手工棉被業者 張俊忠]
其實是給小孩或是來體驗的人,讓他知道什麼叫做打棉被,一些打棉被當中的流程,甘苦談也很多
不過,從父親手上接下家業的張俊忠仍堅持用傳統工法做棉被,只見他先是秤足棉花重量,接著用十字鋪法,把棉花一層一層交叉鋪平,調整棉量,這是手工棉被不會變型的關鍵手法。
這就人家說的最後的收尾,把它弄平整。
接著翻被,再定線,才能做出一件手工棉被,最基本的款式,就得耗費2小時才能完成。
[手工棉被業者 張俊忠]
訂製的人就越來越少了,但是不變的就是因為在越來越少當中,有些人有發現它的價值,他還是喜歡手工棉被的軟,還有手工棉被的耐用,還有它蓋起來的那種安全感,安心感,還是有人要買我們做的棉被。
六堆地區屬於後堆的內埔鄉,匯聚不少傳統老店,但不可諱言,傳統技能的傳承面臨時代變遷的挑戰,如何協助保存,過去產官學界也曾推動「六堆設計營」,希望扶助傳統產業創新,為傳統文化與技藝注入新生命。
照片提供 林高本
TC1325~1337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林高本]
是不是因為它們的包裝比較沒有那麼漂亮,或是使用上沒有那麼方便,才會讓人漸漸不再使用,所以我們以前在地方上調查以外,我們還有辦了很多活動,包括我們六堆設計營這部分,引入我們設計的一些年輕學子,讓他們去了解這個產業的困境,幫忙做硬體的包裝,甚至於LOGO等等。
不過,文史工作者認為,缺乏使用需求與環境,才是傳承路上真正艱鉅的難題。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 林高本] 大家是有興趣,但是僅止於「看」,不是「用」,想要去了解,但是沒有實際上可以使用的環境給他們。
傳承至少二代、走過半世紀以上的傳統手工產業職人,面對時代變遷浪潮的侵襲,依然默默守著家業,捍衛文化延續至今。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