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接梨」,也有人說是「寄接梨」,簡單來說,是把來自溫帶的梨穗嫁接在台灣本土的橫山梨上面,已故的東勢退休老師張榕生,卅多年前帶領一群農民成立高級研究班,開創出全世界獨有的寄接梨,從紙套袋,當地說「包袋」,到接梨刀等等相關工具,甚至人工授粉,還衍生出相關產業鏈,也讓東勢產業結構,從林牧業開始整個翻轉!有一群東勢文化工作者在做紀錄,完成口述歷史,希望見證這項農業如何改變一個地方,接下來的專題,一起來看看,當年是如何無心插柳,才會有寄接梨產業?有那些工具,是因為寄接梨的問世,變成現代農民的好幫手?雖然快八十歲了,阿伯還是親力親為,忙著幫生長中的果粒套袋,他種大梨種了卅幾年,從當年寄接梨研發出來,就種到現在!在卅年前,要吃到這種果肉細又多汁的水梨,通常要等到七、八月,現在端午節前後,東勢的果樹上,就會結實纍纍,整片山谷飄散著果香。

[東勢果農
張孟達]
當時在梨山才有這樣的東西,這個平地還沒有,這是張榕生先生,他實驗成功以後,這些一般的農民普遍是跟著他,開始嫁接這種新世紀,之後有成功,成功過後,賣的價錢也非常好。

[東勢區農會推廣股
股長 江國湖]
我們東勢最早來講,像林牧業這個產業,再來早期就是,民國六十幾年以前,我們東勢來講,最大、比較大宗的就是算,橫山梨、粗梨,還有柑橘類,再來就是香蕉,因為香蕉在民國五、六十年的時候,外銷日本的時候,我們在那時候,在東勢的產業算大宗的。

這裡是東勢的中嵙地區,也是台灣寄接梨的發源地,張榕生家族最早在這一帶試種寄接梨成功,而在種梨之前,東勢原本種最多的是柑橘和香蕉,張孟達原本也是種香蕉的,卅年前跟著張榕生一起改種大梨,現在是兒子跟著他一起種,這片將近一甲地的果園,還留著好幾棵當年的老梨樹。

[東勢果農
張孟達]
以前是沒有像現在這種的紙袋,全部都是自己用報紙訂,好比你要表皮白色的,裡面就套一種黑色的,它就是,到要採果的時候,它裡面會轉白色,不管你那種梨都一樣。

[紙袋公司董事長
盧壯興]
剛剛開始包括東勢地區的水梨,幾乎沒有人在套袋,那因為梨山有從日本進口套袋的習慣以後,東勢的農民,他就很勤奮,他會把舊新聞紙,用訂書機訂一訂以後,就把它套上去。

東勢最早先嫁接梨山、白皮的新世紀梨,到了民國七十年代,從日本引進黃皮的幸水梨,後來還有豐水、新興等等品種,嫁接技術的成功與成熟,與套袋的發明很有關連性!盧壯興的家族紙廠,原本是做麵包紙袋的,由於塑膠袋取代了紙袋,民國六十年間,紙廠生意一落千丈,當時盧壯興才廿歲出頭,總不能看著紙廠在他這一代結束,為了尋找紙袋的新出路,他在無意中騎車經過東勢果園,發現了生機。

[紙袋公司董事長
盧壯興]
我看到很多那個東勢寄接梨的樹,連那個樹枝都折斷掉了,因為一棵樹你嫁接個兩、三百個花苞很平常,可是一個花苞,如果光是水梨就要一斤了,三個都會超過一兩斤了,再加上那個新聞紙的潮濕,結果一棵樹要負擔三、百斤,這個重量絕對是不合理的。

當時在果園,盧壯興認識了正在做嫁接試驗的張榕生,讓張榕生了解原來是紙袋用錯了,導致結果率不佳,而遇到下雨,落果率奇高。

[紙袋公司董事長
盧壯興]
連續一兩年,好不容易開花,可是它沒有結果,結果了以後,一下雨又爛掉了,所以農民就用新聞紙在做套袋來包,結果沒有想到這樣更糟糕,因為新聞紙的吸水,它是百分之百,它一張四兩的舊新聞紙袋,它吸的水會超過八兩到一斤。

[紙袋公司董事長
盧壯興]
72年,103(年),喔,30年囉,30年囉!

他從父親手中接下的紙袋廠,不但靠著寄接梨重新站了起來,後來還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水果套袋和食用紙袋,成為台灣最大的商用紙袋廠。翻著老照片,他也回想起卅年多前寄接梨的開發過程,當時張榕生的高級研究班,是白天做田間試驗,晚上開班會討論。

[紙袋公司董事長
盧壯興]
他們沒有休息,晚上就一直開班會,然後我就廿幾歲的小毛毛頭,就坐在那邊聽這些農友,他們每個人的經驗就會教導我,啊,這個紙袋不行,這個太早了,這個太厚了,太薄了,甚至於要一顆一顆包,還是全部,五、六顆來包,結果都不一樣。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黃德雄]
因為才剛開始,這個寄接梨還沒有人做過,不知道要如何生產,有很多的材料,要如何開發這些材料來用,都沒有,所以說,他們有一群人,他們一起討論,時常在討論,討論以後,後來乾脆就成立一個班隊。

[東勢區農會推廣股
股長 江國湖]
因為我們早期農村時代,我們對這個高接梨,全世界來說只有我們台灣有這個產業,這個產業來說,以前的資材都是就地取材,就是就近拿農友,手邊有什麼材料,他們就拿來研究,像早期的報紙、稻草,簡單的塑膠袋這些,都是他們運用的資材。

水果套袋問世後,很快就被模仿,因為需求量非常大,甚至成為東勢地區的家庭副業,家庭即代工廠,利錦怡家裡也種梨,為了兼顧家庭,在家車了近六年的水梨套袋。

[東勢套袋家庭代工
利錦怡]
因為小孩還小,這樣我顧得到家裡,也照顧得到小孩,小孩不用放學還去安親班,可以回來陪我,我也可以陪他們這樣。所以,老板也很好啦,所以,做這個不錯啦。

[東勢水果套袋業者
林文楠]
因為我們東勢,很多人都車袋子,他們有的都沒有工作,靠這個在生活,所以勤勞一點的話,(一個月)有三四萬元啦。最多的話,差不多卅、四十個人,因為現在時機比較不好的話,所以愈做愈少。

[紙袋公司董事長
盧壯興]
像以前最好吃的幸水梨,現在大部分都不敢接了,因為它很容易落果,現在都變成新興啊、豐水啦,這些比較適合我們的本土氣候的。

現在當然不只東勢有寄接梨,北到宜蘭,南到台東,都有人種,而當年張榕生的研究班會研發寄接梨,其實是一個偶然的機緣。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黃德雄]
當初他們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因為說想要吃到這樣的梨,才去做寄接這樣的動作,當初沒有這樣的理念,無意中會去做這件事情,最大的原因是說,當初,他們有一群人在東勢種葡萄。

「物以稀為貴」,當年葡萄的價錢相當好,一般東勢葡萄是在七、八月成熟,於是他們想,如果有辦法在六月採收,肯定大賣,於是帶著東勢育好的苗,下屏東試種了三甲,第一年真的是豐收,賣得高價,第二年就再接再厲,擴大種了卅甲,結果無法開花,後來找原因,發現只能年年在東勢育苗,再拿去屏東種,本來都計劃好了,但是張榕生家裡不同意,於是全部都留了下來。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黃德雄]
張榕生先生,他家裡反對,所以沒下去(屏東)種,他沒下去做以後,這群人都沒下去做了,但是這群人,因為那次的經驗過後,他們開始思考說,有很多東西,在我們這邊沒辦法發芽分化,做得很好的,這種的水果,我是不是可以用一樣的方式到別處(種)。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曾光明]
葡萄,我們當初從這邊移下去,會比較早,之後種了繼續生長卻無法開花,現在倒想回來,我們東勢,好比說,梨從梨山拿出來,它的花苞成熟了,拿到東勢來接梨,也會比較早囉,我們是不是來試試看?

既然要留在東勢,他們從葡萄移植的經驗聯想到,原本溫帶的落葉果樹,只適合種在梨山,但是若把花苞成功移過來東勢嫁接,就可以比梨山更早有水梨了,於是這個不但是東勢,也是台灣農業史上,最特殊的農民研究班,端出了世界獨一無二的台灣寄接梨。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黃德雄]
當初參與寄接梨開發的這批人,大約,前前後後有廿個人,他們的班,最多的時候到廿人,廿人之後,他們就不想再增加了。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曾光明]
是一群人,大家公推一個人(張榕生)作為這群的領導人物,所有的事情,委託這個領導人物,對外也好,還是說裡頭想要做什麼事,由他來發號司令,說想要做什麼工作。

[東勢果農
詹阿坤]
結兩顆!真的,有成功喔,但我不知道可以發展,照那個來做,不知道,沒有想到那邊去就對了,後來,那個張(榕生)才,他才開發出來,大家,他有一個研究班,全部(一起),他做、他也做,大家做,就做起來了。

快八十歲的詹阿坤,早在近四十年前,也曾嘗試拿梨山的梨穗來嫁接,但當時只是覺得好玩,不像張榕生他們這麼認真,自從嫁接技術成功了,他也跟著種了卅幾年。

[東勢果農
詹阿坤]
這有高接梨之後,有啦,很多人賺到錢,也有很多,蓋了樓房的,很多都是種梨賺來的。有這個高接梨之後,比如說東勢,多了很多產業可以做,也可以說,我們東勢也可以說,多虧有這個高接梨,大家有工作可以做啊。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曾光明]
自從有梨這個產業起來以後,東勢很多的商業,做了很大的改變,本來運輸業沒這麼發達,因為要運送高接梨,所以運輸業變發達,再來為了要將這麼高級的東西,要包裝得更好,所以又開發很多的,好的包裝資材,所以又會變成,成立很多的資材店。

水梨是高級水果,為了要用好一點的肥料,甚至防治病蟲害,所以東勢街上,肥料店和各種農業資材行林立!民國七十年代,當時曾光明還不到卅歲,考取了省農林廳的一項赴日學習農業計劃,他知道日本水果品質一向穩定,很希望把這樣的技術帶回台灣。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曾光明]
我就利用晚上,帶著我的伴手禮,我們台灣的茶葉,帶著去,書包背著、錄音機帶著,照相機和字典也帶去,我就去請教他,討論這個農業的管理、技術方面,討論了以後,我就想到說,日本這邊普遍在做人工授粉,台灣還沒有呢。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黃德雄]
(梨)它一定要異花授粉,說這個比較不好聽的,就是說,別人的老婆都比較漂亮啦,異花授粉,它的結果率會增加很多,所以才會透過人工授粉來,這個動作來增加它的結果率。

梨有公花和母花,但是無法自體交配,要透過異花授粉增加結果率,隨著水梨產業的發展,曾光明是第一個把人工授粉技術,引進台灣的梨農,剛開始,他還不知道,人工授粉是一項賺錢的好生意。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曾光明]
因為我們免費,我會教別人嘛,有人把這個技術,拿去生產做花粉,開始來賣這樣,一公斤賣八百元喔,很缺貨的時候,賣到一千、一千兩百元,很貴,我有一位同學,他才打我的屁股,敲我的頭,說你頭腦壞掉了,你還努力去宣傳,在推廣人工授粉,人家早就把你這套技術,拿去賺錢了。

從水梨嫁接技術、使用什麼材料,到建立整個產業鏈,都是東勢農民自己開發出來的,在地的農業和文化工作者,希望能夠把這些開發過程完整紀錄下來,花了好幾個月時間,以田野調查方式,訪問當年開發的耆老。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曾光明]
(資料)有十幾廿萬字,可能有,可能也有廿多卷的錄音帶這麼多,相片也很多這樣,全部還放在庫存的抽屜裡放著,希望,好比說,對這種專業有興趣的,或是說,他有能力的人,可以來接下去,把這件事情完成。

[東勢農業文化工作者
黃德雄]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資料,都是,說比較難聽的就是說,農政單位,他們將這個資料,整理起來發表出去,但是,不知道的人,他們可能會覺得說,這是農政單位開發出來的技術。這個我們會認為說,對歷史來說,對農民很不公平。

一個空前絕後的水梨高級研究班,創造了台灣僅見的寄接梨,還衍生出水果產業的套袋和獨特工具,更是徹底翻轉了東勢產業結構發展,書寫紀錄、做口述歷史的目的,是要讓後代知道,曾經有一群先民是如何運用智慧與創意,開創出水梨產業曾經有過的黃金十年。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