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都會中的學校、社區,近來在推廣一種「魚菜共生系統」,運用小小的空間便能養魚兼種菜,自給自足。最簡易的做法,在陽台、屋頂甚至客廳,用兩個箱子、兩條水管、一個小型抽水馬達就行,底下養魚、上頭種菜,將魚排放的廢水分解再利用,就能夠提供蔬菜必要的養分,不用施肥也不用澆水,更能吃得健康又安心,現在更有家庭、農場、企業都紛紛投入這項新的農耕方法,還有魚、菜加上藻類的共生系統,一起去了解。<我愛你,謝謝你,來。>

一邊餵飼料,一邊對著魚缸裡的魚兒說出心中的感謝,這是位於新店的一間實驗農場主人李佳璇,每天必要的工作,因為魚缸裡的魚兒是農場裡的重要角色。

<這個架子,有一個架子是有挖洞的,這個是有挖洞的,有沒有。>

四年前李佳璇原本在香港的銀行工作,有一天突然身體不適,經醫院檢查後發現罹患癌症,因而辭去工作接受治療,也決定要重新過自己的人生。在朋友介紹下,她前往夏威夷學習魚菜共生系統,人生因此有了轉折。

[魚菜共生實驗農場
主人 李佳璇]
我就一直在想說,欸,也許,我可以來學個魚菜共生,來做自給自足,所以我剛開始學魚菜共生,我的想法,只是為了要自給自足,就是我種菜,養活我自己,養活我的小孩。

李佳璇起初只是想為自己找尋新的人生道路,在逐漸研究中產生興趣,因而決定投入推廣教學,讓更多的人認識,什麼是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實驗農場
主人 李佳璇]
魚菜共生,它的英文叫做,Aquaponics,Aqua就是Aquaculture,就是漁業養殖,那ponics是Hydroponic,是水耕栽培,那我們就是把漁業養殖跟水耕栽培兩個結合在一起,那在漁業養殖的部分,因為魚在水裡面呼吸 大便,尿尿,它會產生阿摩尼亞,那這個阿摩尼亞對魚是很毒的東西,所以漁業養殖,他們每天都要透過大量換水,然後讓魚可以生存得下去,那牠們一天大概換掉20%到30%的水,那這些水,通常都不會經過處理,就排放到我們的下水道,汙染我們的河川跟大海。

這種耕種方式,不需澆水和施肥,因此在都市裡或是在家中陽台、屋頂,就可以自己成立小小農場,更可以藉此縮短食物里程和減少碳足跡,並減少對河川的汙染。

[魚菜共生實驗農場
主人 李佳璇]
流出去的水,通通收回來再利用,我們把魚產生的阿摩尼亞,透過大自然當中的有益菌,它去吃了阿摩尼亞,然後把它轉換成,菜所需要的養分,那菜的根呢,扮演過濾跟吸收的角色,它一方面吸收了它的養分,一方面又幫魚過濾掉有毒的成分,再讓乾淨的水,流回來魚塘,所以它會形成一個,魚幫菜,菜幫魚的一個共生關係。

魚菜共生在美國和澳洲已經推廣十多年,但由於國內的氣候條件不同、蔬菜種類眾多,李佳璇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測試,什麼蔬菜最適合應用在魚菜共生系統上,更透過實驗發現其優點。

[魚菜共生實驗農場
主人 李佳璇]
把所有的菜都拿來種,那後來發現,其實如果說你的系統,達到成熟的程度,幾乎,90%以上的菜都可以種。魚菜共生它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它種菜的速度,菜成長的速度很快,我們把萵苣的苗,在系統裡面,我們收成只要35天,可是在土裡面卻需要55天。

<那底下待會你們每個人看一下,虹吸現象產生的樣子,它水量會非常地大,在非常大的那個樣子,才叫作虹吸現象產生。>

為了推廣魚菜共生,李佳璇的農場每週都會開設DIY課程,教大家從簡易的家庭系統著手,只要有整理箱、水管、小型的馬達,就可以在家中開始學習種菜養魚,因此吸引不少民眾報名參與。

<那個流程是等一下空空的,就先把石頭放進去再放水,對,像這裡面底下全部都是放發泡煉石,之後才可以放水,水再讓他進來。>

[學員
謝鳳芹]
這對我們職業婦女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因為像我們職業婦女,大部分,如果說去外面買菜,就會擔心說,這個菜到底是,有毒還是沒有毒,但是如果是自己動手做的話,就會比較放心。

[學員
吳孟凌]
主要是要讓我們的生活更天然,更自然一點,然後學習一點新知識,一個讓自己吃到,自己種的菜,有成就感,第二個是,外面的東西,現在越來越讓人家覺得害怕,所以我們就會想要自己,試著自己學看看。

然而看來裝置簡單的家庭DIY系統,經過實際操作到有收成卻不容易,至少得花三個月時間,才能讓魚菜共生系統達到平衡。

[魚菜共生實驗農場
主人 李佳璇]
像DIY的系統,至少要三個月,就是你氮循環過了以後,你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你開始種菜,那種菜不是說,馬上種了,就很漂亮很綠,因為大家知道,魚裡面有很多的養分是缺乏的,那這個養分是要靠微生物,去幫它作轉換,那你這個微生物,在繁殖的過程當中,它是要有時間的。

<這一顆又生病了,(看得出來)最討厭了,這個是,這就是被剛剛的,粉蝨所咬到感染的,(有點枯枯黃黃的),對黃黃的。>

同樣是使用魚菜共生系統來生產蔬菜水果的蕭志欣,農場位於南投市八卦山上,他每天和妻子固定巡視果園,而果園裡的蟲害是他們的頭號天敵。

[魚菜共生有機農場
農民 蕭志欣]
我們最討厭遇到的狀況就是這個蟲,不管大蟲還是小蟲都很討厭,畢竟有機的話,不能使用任何的,化學的藥劑,或是農藥什麼都不行,我們只能用最天然的方法,用抓的,不然就是用肥皂水,植物性的肥皂水去噴,讓牠窒息這樣子而已。

蕭志欣讀研究所時就專門研究魚菜共生系統,多年前參與農委會漂鳥計畫之後,決定要回到家鄉南投,建立魚菜共生有機農場,一般來說,目前國內在水耕栽培上無法通過有機認證,但蕭志欣研究出使用有機介質泥碳耕法來耕種,並以黃豆製造有機益菌肥,因而獲得有機認證。

[魚菜共生有機農場
農民 蕭志欣]
病害來了怎麼辦,所謂病就包含細菌,黴菌,對不對,而且什麼真菌啊相關的,或甚至還有病毒,用什麼方法去克制,去克服它,其實我們是用以菌制菌的方法,就是說我好菌多了,你壞菌自然就不容易侵入到我的身體裡面。

<這個水是,哪邊在用的,下雨的水啊我知道,所以你整個循環水,循環水,就除了下雨的水,因為這裡的植物量不夠,所以它水會比較深,水色比較深。>

[相片提供 遠東科大精緻農業研究中心]

這天來自遠東科技大學,精緻農業培育中心的研究團隊,正與蕭志欣交流,未來希望能輔導農場開拓更多行銷通路,而去年研究團隊也在和蕭志欣多次接觸後,研發了一套魚菜共生裝置並結合LED,讓設備可以置於室內,還因此獲得美國匹茲堡發明金牌獎。

[遠東科大精緻農業培育暨營運研究中心
主任 張彥輝]
因為我們透過循環的系統,收集了,全部魚的排泄的有機體,我們有一個抽水的系統,然後再做透過那個混合的裝置,我們進行所謂的霧化的,比這個自然耕作更進一步,也超越了,現在水耕的植物工廠的方式,因為透過這樣,更能夠有機會達到有機體,也要降低都市農耕成本的壓力。

工作人員將一尾一尾碩大的龍膽石斑魚撈起做取樣調查,測量體長與體重,並觀察生長狀況。這間位於屏東的生態漁場結合蔬食農場,是國內一家生技公司所打造的,更是全台第一座魚菜藻共生的陸地溫室。

[生態園區技術總監
賴珏光]
氣候的極端變異,然後再加上這個海洋的汙染,還有,捕撈漁業的過度捕撈,所以造成整個海水資源的枯竭,那這是我們看到的,根據這個FAO就是世界糧農組織,他們做的這些研究報告,大概在這個25年後,我們對於水產養殖的依存,就是要靠水產養殖來提供,水產蛋白質,大概會從30%拉高到75%。

因為看見了全球氣候環境變遷的未來趨勢,加上國內食安問題頻傳,業者決定用對環境友善的模式,打造這座生態漁場,養殖高經濟價值的龍膽石斑和鰻魚,透過全程潔淨溫室環控、保持水質純淨,更自行培育魚苗隔絕外界病毒。

[生態園區養殖區
廠長 鄭羽利]
我們跟室外不一樣,是因為室外有太多無法確定的因子,比如天氣,可是在我們溫室,天氣都是可以掌控的,我們的溫度都可以保持在一定的狀況下,所以我們成長方面,還有得病的機會方面,都比外界穩定得多。

[生態園區技術總監
賴珏光]
那在我們的養殖這邊,我們為了降低成本,所以我們自然而言,希望說,我們可以把這個,疾病都屏除在外,然後可以,幾乎可以不要用到所謂的藥物來控制,這樣子養,反而比外界,他們會認為說成本會拉高反而沒有,反而這樣因為它的活存率拉高之後,它的生長成本,反而是降低的。

工作人員剪下新鮮翠綠的蔬菜,這些菜都是養殖區所產生的廢水再利用所生產的,同時培育被日本譽為長壽菜的海木耳,打造了魚、菜、藻串連起的生態循環系統,並且不受季節、氣候影響。

[生態園區蔬藻區
廠長 沈奕岐]
我們公司有設置地風冷卻系統,就是我們抽外面的空氣,然後經過地底下去冷卻,然後再灌到我們整個廠區裡面,然後降溫,把整個廠區的溫度往下降,這樣子的話,我們在夏天的話也可以生產冬天的蔬菜。

業者表示未來將加入餐廳經營,透過自行料理來表現食材原味,並打造一條龍的整合技術,試圖改變台灣農業與小農經營的困境。

[生態園區技術總監
賴珏光]
我們不是批次化的生產是說,像我們的這個養殖場,它是分這個,次,就是連續式的養殖,像我們養殖槽有16槽,每個系統裡面,它就是,一槽魚賣掉之後,我們就進一槽的苗,它就是階段性階段性在做,幾乎每天可以生產來供應這個消費市場,而不是像傳統的農業或是養殖業,他們是用所謂的批次化生產。

隨著氣候變遷、安全土地的難以取得,植物生長環境越來越艱困。農業加入科技,漸漸打破傳統受季節與天候限制的耕種模式。從家庭陽台、到小型農場經營,甚至是企業化生產模式的魚菜共生系統,逐漸在台灣萌芽。與運用LED燈取代陽光的植物工廠不同,這樣的共生系統仍希望以最自然的方式,循環再利用的有機養分,形成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圈,或許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也能有自給自足的可能。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