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只剩下老人、老房子與農田,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已占全國總人口10%以上,愈往鄉村比例愈高,許多老伙房,因為產權複雜,難以處理 ,只能任其荒廢,今天我們要到雲林縣二崙鄉紹安社區看看,隨著人口流失,老伙房一座座傾圮,當地人用「廢墟」來形容,不過這三年來,紹安社區用非常少的經費,得到今年雲林縣社區PK大賽第二名,並不是說第二名有多了不起,而是過去眾人眼中的廢墟,居然也能得第二名,也找回了社區尊嚴,下一步,他們想要透過空間的釋放,讓年輕人回來,不要再作客他鄉了,一起看看紹安社區的故事。
平靜的紹安社區,連蟲鳴鳥叫都聽得清清楚楚,偶而路過的摩托車聲,倒顯得像是難得的喧嚷!社區裡,有很多像這種傾圮無人聞問的老房子,孤單地佇立在鄉間小徑==ns==

[二崙鄉紹安社區 理事長
廖明仁]
在民國九十年那時,是一個非常非常輝煌的一個,的一個地區非常(大)的家族就對了,那時候實際上,跟來惠這個部分,本庄(和它)不相上下,而且都是,庄長也在這邊,都在這個紹安社區這邊,庄長啦,那時都在這邊。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 系主任
鍾松晉]
來惠以前是比較有錢人住的,那紹安是,有錢人又移到另一個部落去,所以他看著來惠社區一直發展的時候,他找我說,他想要發展,可是告訴我說,資源在哪裡?所以一開始從農再開始,我們從農再開始告訴他,你開始從農再上課,那或者說,我們其他有很多的共識會議,他用一點小錢。

紹安社區與來惠社區就好像毗鄰的兄弟,只不過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這裡曾經是二崙政治、文化要地,廖明仁不想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鄉,一步步地走向衰敗,總是得想點辦法==ns==

社區志工們,大都有了年紀,卻很有目標的,想把老房子一間間修回來,這一戶人家老早就搬走了,最近簽了同意書,讓社區去整修,不過門前雜草叢生,還是得先除草才走得進去。

[二崙鄉紹安社區志工
廖李桃]
(太陽這麼大不會覺得累喔),不會哦,我們很高興哦,大家共同幫忙。其他地方的社區做得很進步,我們的理事長說,就這樣做看看,我們,這些,大家協力,共同幫忙。

[二崙鄉紹安社區 理事長
廖明仁]
阿婆說的說,隔壁的(來惠)社區都有在進步,所以,我們社區就要認真,所以我就自告奮勇就跟前任的這個幹部,跟他們說,要不然我來代理看看,我就,那剛開始那時候就用代理的。

阿婆已經八十三歲了,為了恢復家鄉的往日榮光,還參加社區志工隊,精神不輸年輕人。

[二崙鄉紹安社區志工隊 組長
江惠滿]
以前我們的社區,說實在,真的是,讓人不堪==ns==現在,現在經過他的,努力地,出錢出力在,一直在建設喔,然後我們大家都配合他這樣子,大家一起合作。

[二崙鄉紹安社區 理事長
廖明仁]
大家就非常認真,非常相挺,是他們來支持社區,所以才把我們社區就,整個都把它帶上來,這個也是,也是可以說是我們客家,詔安客家的精神裡面,在詔安裡面,才有辦法找到的一個社區,因為我,以我當理事長這個過程我覺得說,非常感動,也非常安慰,真正是一個,確確實實是一個,一個非常可愛的一個社區。

都是老人家,還說是可愛,其實要說的是一種不服輸、也不服老的精神,即便早就彎腰駝背了,還是想把社區做好,村子沒落了這麼久,這股想讓社區更好的力量反而驚人!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 系主任
鍾松晉]
他第一年做的時候其實都,因為他不曉得遊戲規則,所以一開始其實成績不是頂好,可是慢慢慢慢,逐漸地,他們就開始抓到那個要訣。
後來大家就想說,我們社區裡面缺乏的就是一些空間,閒置空間的改善,所以我們就把這個案子列為,把社區意見列為,我們自己想要做的一個東西,所以紹安社區就這樣進來了。

[二崙鄉 鄉長
鍾福助]
今年的那個全縣PK賽,能夠得到全縣第二名。所有的社區志工,他們共同努力,把政府,最小的那個資源,能夠創造最大的利益,所以今天你看,這個地方過去是一個廢墟,能夠經營,營造成這樣,這麼美麗,一個,我們古厝的這個景點,非常不簡單。

[照片提供 紹安社區理事長廖明仁]
第二名或許還不夠偉大,但真的很不簡單!二崙鄉有十八個村,三十個社區,在這個純樸的鄉鎮裡,紹安社區覺醒得最晚,鄉長用「廢墟」來形容,也許不堪,但卻是殘酷的事實,只是他們用三年的時間,證明了廢墟也能改頭換面,從第一年的綠美化,第二年做花牆,到第三年,把最髒亂,卻又最重要的門面整修起來了。

[二崙鄉紹安社區 理事長
廖明仁]
這一間,那時候才花,就是說,縣府才以,比賽經費只有五萬元,五萬元,我們那時候花,用六萬一千多(元)把它做起來,所以,也都是義工大家支持,這個環境本來也是非常髒亂,也是都,都幾十年沒人住,所以這兩個環境是,實際上也是我們社區,可以說是最骯髒,也是最(重要),可以說是一個門面。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 系主任
鍾松晉]
用把這個資源二十五萬元做最大利用,所以他們找了一些廢棄的、人家不要的材料,然後做了一些資源再利用,再利用的一個動作,然後,因為勤又儉,所以他們用的材料,都是最簡省的,最簡單的,最省的,然後效果最好的==ns==

廖萬財是水泥工,也是社區志工,從工程到結構補強,居民都自己來,這座將近九十歲的老屋,有十三間房,本來都快垮掉了,如果按照古蹟修復標準,沒有上千萬元,也要幾百萬元來整理,但是最後社區只花了二十五萬元。

[二崙鄉紹安社區志工
廖萬財]
水泥工,大都是我做的,理事長要我做,怎麼做,我就盡量自己做,我就幫他處理好,像這個,竹管厝,都壞光了,我再放竹板,把它併起來,再用水泥塗上去,因為破損很嚴重,都,哇 有很多破洞,屋頂也都壞掉了。

[二崙鄉紹安社區 理事長
廖明仁]
我們社區發現有兩、三種,兩、三種的特性,第一種就是說,它這個房子裡面,前面,我們前面那個竹管厝,再來這個就是,很少看到的這個磚牆裡面還包著土,這個就是我們這次裡面,這個房屋古厝整理這個部分。

雲科大這幾年協助紹安社區做空間規畫時,發現社區有太多傾倒的老房子和閒置空間,導致愈來愈蕭條。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 系主任
鍾松晉]
最大的重點是年輕人不見了,那我們要叫年輕人回來,其實是有方法的,像我帶著我的助理去紹安,我就問我的助理說,欸,如果說這一間整修起來,然後有個地方可以住,那你願不願意住在這個地方,然後呢,在這個地方做出設計,然後把案子往全國,甚至全世界這樣推?他說,只要可以給我,我很樂意回來!

鍾松晉教授也是詔安客,他觀察雲林縣社區發展,發現客家社區在競賽裡表現得特別強,但其實公部門經費的投入是不足的==ns==

它基本上,它是剛開始,但是你可以注意到,很強的就是這些客家社區!這社區其實都非常非常強,金獎、銀獎、銅獎都有!那為什麼它們會得獎?其實某種程度跟客家的基本文化有關係!

台灣有許多社區老屋改造,都面臨經費不足,又或者根本無法申請補助,關鍵在於房子年代久遠、產權不清,過去只能坐視,一座又一座的老伙房變成廢墟。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 系主任
鍾松晉]
現在很多公務人員因為,它要求要(產權)沒有問題,所以都不敢,就沒有土地使用同意書,它就不敢給補助,可是沒有土地使用同意書是很正常的,因為,一塊土地,十幾二十個人,大家都不理這個事情,是公家的,也就沒人的,那沒人的,政府不出面,那就沒有辦法去把它,那個土地跟資源釋放出來。

[二崙鄉紹安社區 理事長
廖明仁]
社區返鄉,像過年返鄉的鄉親,以前回來有時候不會認同,現在回來的話,今年喔,今年就有兩、三戶人家,有提供這個(房屋)的意願,非常、非常,非常希(望),就是說,想要我們社區來幫他,協助他的古厝,甚至於他的髒亂點,而且都主動地提供那個同意書。

自從紹安社區的門面改善後,今年開始有住戶主動提供老房子出來,希望社區幫忙整修,不過社區的空間改善,只是規畫的第一步,未來還想要勸說上一代,把空間權力也釋放出來。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 系主任
鍾松晉]
整個紹安,其實他們大部分的一個問題就是,其實也是整個農村的問題,大家對於整個財產的這種分配,或是對於整個權力的釋放裡面,並沒有給予很大的一個,一個就是大家比較,不會想說,我為了年輕人去做,也就是說老人家一直沒有放手,老人家沒有放手,年輕人沒有機會!

[二崙鄉紹安社區志工隊 組長
江惠滿]
說實在,年輕人都已經往都市裡面發展,在鄉下的都是老人家,而且比較老幼婦孺這樣子比較多,而且我們這邊是務農嘛,都是,大部分都務農嘛,也是年紀比較大,都老化了啦。

[二崙鄉紹安社區 理事長
廖明仁]
用這個特色,然後把這一條文化走廊,紹安客家文化走廊,這一條,把它做起來,然後再搭配以後古厝的修復,我想這個部分,就能夠,年輕人一定會有這個機會進來。

紹安文化走廊,是廖明仁正向文化部申請的空間規畫案,他聽懂了鍾松晉教授的建議,如果要農村永續,就得改變觀念,讓農村不只是生產的地方,更是生活的空間,不見得要務農,才住農村,例如網路工作室,就不能在鄉下地方嗎?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 系主任
鍾松晉]
在台灣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相同價值,那農村就有機會,那我們要強調的是,另外一個基本的看法是,農村其實在國外,其實它並不等於鄉村。鄉村是一個生活的地方,農村是一個生產的地方,我們政府一直看著農村是要求它增加生產,要用農作物來生產,它不是一個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說,如果說,我們是,我們的鄉村有未來,這個鄉村是一個生活的地方。

[二崙鄉紹安社區 理事長
廖明仁]
紹安社區以前沒人愛,但是最近就是,我們提高了這個社區的尊嚴,這個尊嚴就是說,紹安本來出去,就是很不好,但是你現在走出去,紹安,哦,你們紹安做得很好,這個就是社區尊嚴!

不但社區尊嚴提高了,二崙距離新的高鐵站也很近,有發展機會,更能夠吸引年輕人回鄉。

[二崙鄉 鄉長
鍾福助]
就是說,離二崙最近,過一個新的虎尾溪,它就能夠通到高鐵站,就是說,不用三分鐘,我們二崙就可以到那個高鐵站了,所以說,將來交通很方便,所以歡迎,我們二崙鄉的子弟們都回來這邊,這邊,來把二崙鄉經營起來,第二點,能夠跟這些老人住在一起,三代同堂,那也是很和樂的一個事情。

[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 系主任
鍾松晉]
客家的文化,其實是一個很強的一個演變文化,它其實到任何環境其實都可以活得下來,只不過,它在哪個地方活而已,它其實不在詔安這個地方活,它也會在台北的某個地方,只是說,到時候這個詔安地方客家就不見了!如果要詔安的地方再有人,一定要有些年輕人回來,那先改變這邊基本的觀念,那這一點我們也先跟社區溝通,你一定要,只要他願意回來,無論他做什麼,我們都給他鼓勵。

老房子在等新主人!如果我們不希望子弟作客他鄉,而是回來當主人,透過土地跟資源的釋放,年輕人在鄉下有足夠的自主空間,那麼農村復興,是不是就會有更多機會?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