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然災害頻繁,常常造成農作物龐大的損失,農民除了做好預防措施,似乎也只能看老天爺臉色,據農試所,民國70年到99年的資料顯示,每年由颱風造成的災損金額,平均就高達50億元,雨害9.3億元,目前只能依賴「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來申請救助、補助,或低利貸款,但相較於農民的損失都只是杯水車薪,也常因鑑定方式而產生爭議,於是農委會今年準備試辦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分散農民的風險,提高保障,一開始先帶您了解 ,現行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有哪些不足之處。
凡那比颱風17級強陣風,造成花蓮縣吉安鄉香蕉樹,不敵風勢,都朝同個方向倒伏,即將收成的芭樂也落滿地,蔬菜損失面積更是高達600公頃。
來到台灣的大米倉花蓮玉里、富里地區,放眼望去稻田裡稻米倒伏情況相當嚴重,因為連續兩個禮拜帶來的雨量驚人,讓正值二期採收的稻米損失慘重。
被焚風肆虐的高樹鄉,只見香蕉園裡倒伏一片,蕉葉與蕉串都像是被烤焦一樣,還有已經準備採收的茄子。表面出現一塊塊的焦黃,完全失去經濟價值,農民看了都十分的心痛。
近年氣候異常,冷熱溫度變化劇烈,再加上霧霾和間歇性酸雨的影響,屏東枋山的芒果園傳出災情,第一期開花的芒果,不是受粉不全,就是染上果斑病。
颱風、焚風、豪雨、寒流、旱災,台灣天然災害多,常造成農業相當大的損失。
[三星高接梨產銷第二班 班長
黃順徠]
假如寒害,還是說花苞、梨穗不好,初期一沒有起來,就整年都是完蛋。
[三星高接梨產銷第三班 班長
劉賽馨]
嫁接的時候,不開花不結果,這個是我們最怕的,再來就是怕颱風的損失、風害損失。
[新竹新埔果樹產銷班 班長
葉文瑞]
最怕就是,夏天會沒有雨水,很冷的時候,(如果突然)一陣雨來,它就會裂果。
為了對抗越來越嚴峻的氣候挑戰,農民各出奇招,像是宜蘭多雨,梨農就下重本幫梨花撐傘,預估能提高50%結果率。
[三星高接梨產銷第三班 班長
劉賽馨]
盛花期的時候,如果像這樣陰天、雨天,我們還有辦法就是人工授粉,確保它的著果率,像我這樣差不多一甲半的地,就是差不多,在上面的雨傘差不多要準備,差不多6萬支、7萬支,差不多要100多萬。
據農試所統計,造成災害種類的前三名,分別為颱風、大雨、和低溫。
以民國70到99年平均災損資料顯示,颱風造成的農損占63.6%,平均一年損失金額50億,雨害占11.68%,金額9.3億,低溫害8%,金額6.4億,其它還包含冰雹、旱害等。
農委會從民國80年起辦理「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至103年救助金額已經超過379億元。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農委會大概每年編了大概11億左右,可是實際上,以台灣發生天然災害的頻率,我們這些經費都不夠,所以每年都必須要追加相關的預算,那有時候某些年份假如碰到那一年的天然災害比較多,頻率比較高的話,它的救助金額甚至是高達4、50億。
現行天災救助辦法,是先估算損失,由地方政府查報災情面積,經災損鑑定,符合救助規定才得以啟動現金救助、或低利貸款等,而且同產季、同項農產品以救助一次為限。
[逢甲大學國貿系 教授
楊明憲]
那只要你超越這個救助啟動的門檻,這個農民他就有資格來申請這個救助,但是除了這個,當地的這個縣市的整個一個損失金額,超過一個,超過一個門檻以外,另外就是農民,他個別這個農地上面的損失,也要超過兩成以上,才能夠同時符合,它的一個救助的一個申請。
但因為鑑定時,多以目測而定,或依樣區選擇的不同,常引起不夠客觀的爭議。
[台東鹿野稻農
梁金全]
所以你拍照的時候有些,沒有,(鑑定人員認為)有些稻子沒有很倒伏,沒有這樣的,有的會,多少,他也會跟你減掉,比如說我報五甲地來講,那個檢查人會講說,唉,你也多少讓我減一點,減個兩成或三成這樣,我五甲地剩下三甲地,或剩下二甲地也不一定這樣子啊,(為什麼會減呢),他就說,你有的沒有很嚴重。
[花蓮稻農
黃振維]
要到割稻那時,就有辦法了解說,我的稻作損失多少,收割起來,用目測的有沒有,比較沒有那麼標準,他說三成、兩成,我們認為就有五、六成,損失五、六成。
[農試所作物組稻作研究室 博士
賴明信]
假設是23%,或者是18%那到底有沒有超過,這個有時候,會因人來看,當天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它的面積是很廣泛的,那你不可能每一塊每一塊去普查,不可能的事情。
以三星鄉的黃金梨為例,年初因為寒害受損約五成以上,鄉公所請農糧署、農改場、縣府等單位來鑑定,第一次勘查受害面積17%,未達天然災害救助標準的20%,再申請第二次鑑定,同樣沒過。
[宜蘭縣三星鄉 鄉長
黃錫墉]
品種很多種,你應該把它的品種就把它區分開來,他們的鑑定報告是把,其它比較沒有受損的(品種)一起把它核算進去,核算進去之後,等於就沒有辦法達到兩成(災損標準)。
於是公所改以申請專案補助的方式來彌補。
[宜蘭縣三星鄉 鄉長
黃錫墉]
用專案補助來補助我們的一個資材,但是用專案補助這個資材的補助,它的金額很小,你一公頃,像說補助肥料才6千元而已。
農民說,即使達到天災救助標準,所領到的救助金,也只是杯水車薪。
[高接梨產銷第二班 班長
黃順徠] 一公頃差不多花150萬的成本下去,你)補助6萬元,你看一公頃6萬塊錢,你能補什麼。
[花蓮稻農
黃振維]
颱風侵襲只剩下四、五成可收成,更嚴重的有人甚至全沒得收成,就補助1、2萬而已,別說我們秧苗的錢,耕作的錢都不夠了,更不用說肥料這些,對嗎,所以說不是很夠就對了,只有加減啦,這說真的,這也不是政府害的啊,天災的問題啊。
[農委會輔導處 處長
張致盛]
現金救助的,主要是根據我們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來訂它,比如說果樹我們目前救助的金額,一公頃是9萬元,那這樣的金額事實上跟我們整個農作物的產值,是有相當的差異,要一次大幅度地提高整個救助金額是有困難的,那尤其這幾年來,有時候相關的那個颱風、豪雨,那個發生的頻率,或者是發生的那個激烈程度,更甚於以往。
[逢甲大學國貿系 教授
楊明憲]
農民經常反映就是救助的金額太少,但是呢,根據政府它對這個天災救助辦法的一個定位,它其實是提供讓農民可以在短期內有一個復耕的一個能力所需要的資金,所以,它沒辦法達到完全彌補,農民因為天災所帶來的損失。
楊明憲教授說,農業是高風險的產業,一般來說,高風險也應該要等於高報酬,但在農業,這個原則卻不成立,於是一直以來得依賴政府的補助,卻也因此容易流於政治的籌碼。
[宜蘭縣三星鄉 鄉長
黃錫墉]
三年前馬英九總統,那個時候有一個颱風,颱風,馬英九總統來到三星勘查之後,所有三星鄉全部的農作物,全部補助,所以那一年是我們歷年來,三星鄉接受補助額度最高的,所有的農作物總共補助3320萬左右。
[逢甲大學國貿系 教授
楊明憲]
政府的補助呢,它經常,會受到一些政治上的一些壓力,而不斷地被成為一種喊價的籌碼,而且農民也一直認為政府的照顧不夠,所以我們覺得應該有必要把過去這一套補助的一個做法,轉換為一種機制。
過去農民依循農民曆上的四時節氣來耕種,現在雖然多了現代科技輔助,有多元的氣象資訊可供參考,但隨著氣候變遷愈發劇烈,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祈望,似乎也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依賴政府的救助難以補全損失,那麼農民又該怎麼辦呢。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May 01 Fri 2015 17:22
434集-買張農業保單(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