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藍衫與花布,在服裝設計師劉秋琴的眼裡,能成為時尚的代表,她的創作除了運用在日常用品外,更設計結合客家元素的新娘禮服與流行衣物,多次參加客委會與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舉辦的客家創意服飾秀,打破了許多傳統的侷限。<差不多,我拿這個剪刀,差不多有十年了喔>

屏東竹田的巷弄裡,有這麼一間小小的裁縫店,主人劉秋琴,是從北部嫁到屏東的客家媳婦,三十多年前剛來到這,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格格不入的情景她至今還記憶猶新。

[服飾設計師
劉秋琴]
因為我剛嫁過來的時候,我婆婆是開雜貨店的,我完全不會說客家話,她有叫我幫忙她看店的時候,因為全竹南村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來買東西的時候說的客家話我都聽不懂,就呆呆看著他們,人家看了就問我婆婆說,你們娶來的媳婦是不是啞巴,我才發現到事態嚴重了。

當初鄰居無心的玩笑,成為她學習的動力,劉秋琴現在已說得一口道地的客語。

[服飾設計師
劉秋琴]
我就去認真讀書,之後就跟我先生說,把客家話的,用注音 拼音給我,去慢慢地學習,有一個機會之下,我去到,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局上班,才真正想要去了解客家文化的美以及傳承。

劉秋琴曾在成衣廠工作,平時也喜歡為先生與孩子簡單縫製衣衫,不過沒想到,一次偶然機會下開啟了她的設計人生。

[服飾設計師
劉秋琴]
就是93年年初就開始,所有的客家庄的田野調查,認識很多的朋友,一個機會,剛好在高樹有一個客家的文化團體,要我幫他們設計制服,就是這樣踏進去。

劉秋琴運用花布與桐花等客家意象,融入在日常用品中,像是包包、手機袋、單車頭巾、鴨舌帽等,讓小小的飾品多了時尚感。

[服飾設計師
劉秋琴]
其實客家花布,我可以說,客家花布很好用,因為它各個的裁剪角度,做出來的東西是單一的,沒有人跟你一樣,但是就是說,我們要運用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的設計,把客家的文創物設計到,慢慢地設計讓人家覺得說,對喔,客家的東西,已經不是說俗又有力。

[照片提供 劉秋琴]
模特兒在伸展台上走秀,身上穿著的,是利用客家元素所設計的禮服,風格鮮明又大膽,這些是劉秋琴受到名設計師林國基的啟蒙所設計的,為客家服飾加入新的概念。為了要在傳統中尋找現代與時尚感,劉秋琴不斷創新嘗試,加入蕾絲、水鑽等元素。而這件名為「客嫁」的大紅禮服,更加上了對女兒的愛。

[服飾設計師
劉秋琴]
當時我會用到這塊油桐花,就是因為很開心做到這件新娘禮服,我自己的女兒也差不多要嫁了,做給她穿,就表示說,媽媽對子女的無私地付出,這就是用客家的傳統花布,做點綴。

為了要突破許多人對客家服飾的刻板印象,劉秋琴不僅設計禮服,還設計客層更廣的POLO衫。這時如何兼顧不同年齡層,就成為另一項考驗。

[服飾設計師
劉秋琴]
心裡一直掙扎,我要怎麼去突破這種困境,設計得太年輕,老人家無法接受,設計太過傳統,年輕人又無法接受,我唯一最害怕的,就是客家的文創品這些東西,會一直沒落,沒落到最後就是,客家文創品到最後就是說,抬不起頭。

為了要讓自己的創作也能走在時代尖端,求新求變,劉秋琴每年寒暑假都會固定進修學習,近年來更開始推廣植物敲印染,利用身邊容易取得的天然植物為素材,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客家染布,吸引許多人前來學習。

<朝向布料,因為它後面有毛細孔,可以才會敲出它的支脈,葉脈>

[學員
邱盛元]
因為這樣做的形,這樣主要就是說,要有一個花,葉子,還有枝,這樣印出來,就會覺得說很好看,有的人的想法不一樣,像是畫圖一樣,畫得很抽象一樣,敲一敲它的這個,大概的型會出來,不會有什麼約束。

深怕客家文化、客家的美,會逐漸消失,因此劉秋琴不定時會開班授課,希望吸引更多年輕新銳,一同加入設計客家文創品的行列。

[服飾設計師
劉秋琴]
很怕,所以我一直跟客委會建議說,是不是說可以建教合作,把我們這些文創的老師,可以走進校園裡去,對,走進校園裡去,跟年輕人接觸,來傳承。

在這五坪不到的工作室裡,陪伴劉秋琴的,是這台用了十多年的老裁縫車,雖裁縫車偶爾會鬧脾氣,劉秋琴仍捨不得換新的,用老工具,織著她對客家服飾的新想像。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