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人口老化情形越來越嚴重,在花蓮瑞穗的舞鶴台地上,年僅25歲的年輕茶農彭瑋翔就相當引人注意。彭瑋翔的父親彭成國是瑞穗的茶王,曾拿過無數獎牌,雖然彭瑋翔生長在製茶家族,從小耳濡目染,但從沒想過要接手,一年多前快退伍時,和父親深談後,卻決定留在家鄉種茶。彭瑋翔一有空還會帶著相機到處跑,紀錄茶產業的點滴,也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從未發現的家鄉。<像這個品種是大葉烏龍,大葉烏龍品種,然後我們一般採集紅茶的話,我們就是採一心一葉,就是採嫩芽部分跟帶一片葉子這樣子,就不可以採說太老的葉片,不然做出來的茶品質會比較,會降低,然後再來就是滋味會比較淡薄。>

青綠的山坡上滿是茶樹,彭瑋翔正詳細的為我們解說茶葉分類。

[瑞穗茶農
彭瑋翔]
在我左手邊的這個,就是我們當地最適合種植的茶,也是我們的特色茶種,大葉烏龍茶種,那右手邊這就是,我們各地都比較適合栽種的,四季春,那之所以叫四季春就是代表說,它四季都可以生產,四季如春,然後我們大葉烏龍就是比較偏細條狀,比較針狀的茶葉,那厚度的話也比四季春還來得厚,那四季春的話它葉面比較寬,比較寬廣的樣子,那顏色也比較偏翠綠色。

花蓮瑞穗舞鶴台地,海拔約250公尺,地處北緯23.5度北迴歸線,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紅黏土的土質及地形,讓這裡,成為東台灣重要茶產區之一。

[瑞穗茶農
彭瑋翔]
我們地形的關係,有紅葉溪跟秀姑巒溪沖刷的原因,變成比較特殊的河階地形,然後再加上我們這邊的天氣比較晚冬早春,然後這種氣候條件來種植農作物,尤其是茶葉,就非常適合。

<它的採收期就比較短,大概是三十幾天而已,烏龍茶大概要四十五天以上,它只要嫩芽冒上去,就是說等第一葉成熟,也不用到成熟,就可以採收了。可以採了。>

年僅25歲的彭瑋翔,是瑞穗茶王彭成國的長子,在這個茶農人口老化的茶區裡,顯得格外特別。彭瑋翔的家族茶業,傳到他已經第四代,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每次被叫來幫忙,也總和一般小孩一樣,不是那麼甘願,從沒想過長大後,要接家業的他,退伍前兩個月,與父親深談後,改變了想法。

[瑞穗茶農
彭成國]
如果今天賣得不好,他看到我們這,我想他們也不會希望回來。(其實)要接班的話,越年輕接越好啦,如果以在外面(上班)來講,他如果是在外面上班來講,上個兩、三年,我認為說,是浪費時間。

彭成國會這麼說,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從小也沒想過要接家業,年輕時曾到台北打拚了十幾年,後來還是回到故鄉。雖然兒子彭瑋翔,一退伍就回家幫忙,但剛開始,也曾失落、猶豫。

[瑞穗茶農
彭瑋翔]
起初在,大約在回來半年那段時間,其實還滿掙扎的,因為平時很多,很多算是觀念上的問題吧,然後還有一些,還有一些想法,會覺得說,當下沒有辦法做,覺得還滿無力的,漸漸有出去外面跑展場的時候,才發現說,其實很多東西,先學會,之後再來表達自己意見,還有一些做法,算是比較完整性的去說出自己想做的東西,那會比較好。

舞鶴茶品質也不錯,不過名聲,一直不如高山茶響亮,因此彭瑋翔回來後,就想辦法做市場區隔、拓展通路、提高舞鶴茶的知名度。

[瑞穗茶農
彭瑋翔]
我們可能就是要跟其他茶區,像類似高山茶區,做個,有所區別,然後讓人家,讓消費者可以直接,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我們花蓮的茶,(我們的)特色茶葉,就好比來說,我們的蜜香紅茶,我們的柚花茶,就是很有,滿具我們地方性的代表,推出去看的能見度夠高,然後變成是一個獨有(的市場)占有性。

舞鶴茶以往都以批發為主,茶農種得辛苦,卻很難得到相對報酬,因此彭瑋翔也建立自有品牌,提高自產自銷比例。

[瑞穗茶農
彭瑋翔]
如果我們要自己多半都拿來零售的話,就是該有的一些品牌形象,象徵性的一些logo,可能這些都要出來,相對就是對我們的東西比較有保障,然後消費者也會記住這東西是我們家生產的。

不再侷限於花蓮,彭瑋翔近年來將觸角向外延伸,跑世貿、參加國際茶展,甚至想找和他一樣的年輕人,一起投入茶產業。

[瑞穗茶農
彭瑋翔]
這個想法在我回來做的時候就,就開始了,所以我會選擇說,我們年紀相近的朋友回來,一起來支持這份產業,再來就是說,自己家鄉的東西,到後來還是得回歸家鄉,不如現在就,先好好的現在做好準備,就大家一起努力。現在目前也還在找尋當中。(你去詢問過了嗎),有有詢問過,但現鄉就是,目前大部分還是只能以兼職的部分來做。因為畢竟做主業的話,還要一段時間,短時間沒有辦法上手。

<也拍不太清楚,牠太小了,這邊有一隻。因為這不算是微距的,拍起來有點吃力。>

除了照顧家裡的茶,彭瑋翔一有空,就帶著相機到處拍,不論是老茶廠還是茶園,每一個小角落,都是他取材的目標。

<(所以這邊也很多野生雉雞?),這邊,這邊很多,會跑來跑去。>

彭瑋翔用相機,紀錄下舞鶴茶的點滴,透過鏡頭,也讓他發現了,家鄉的另一面。

[瑞穗茶農
彭瑋翔]
之前都是說,跟著大家下去做,然後變成自己就是說,好像自己就覺得,為了工作而工作,然後當自己開始在紀錄一些東西的時候,不只是紀錄茶葉,也是在紀錄生活,然後剩下去找我要的東西。當自己深入去找尋f一些東西的時候,才發現說,其實很多東西,不是說平常來來往往就可以察覺到的。

越是平常,越容易被忽略,一旦注意到這些小地方,往往讓人驚奇。彭瑋翔用鏡頭,說舞鶴茶的故事,也邁開步伐、向外拓展,年輕人的新想法,在這個小鄉鎮,或許會受到一些質疑,但他仍一本初衷,試圖找出舞鶴茶業,更多的可能性。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黃訓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