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公職從農,百大青農徐韋婷一開始是為了生病的父親幫忙種木耳,最後全心投入,努力轉型做有機,吃了不少苦,如今多角化經營,結合觀光農場概念,希望傳遞有機農業的美好。


 

 

其實我們今天做的這一個菇種,珊瑚菇,它最喜歡,就是這個溫度,我們透過,手心的溫度,將老菌新菌,還有裡面的木屑跟營養成分重新,把它揉在一起。

教遊客如何做菇菇盆栽,每人都認真地跟著菇農徐韋婷,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做。

要怎麼做呢,我們有一個口訣叫做一把木屑,抓一把木屑起來,配一個拳頭,放進去之後,配一個拳頭,把它壓緊。 

農場教導民眾認識各種菇類、菇類的養成,甚至讓他們實際體驗採菇的趣味。

[民 眾]
第一次來採這個香菇,摸起來,好棒喔,那個,質感,還有這個,鮑魚菇,很漂亮一定很好吃。

[民 眾]
因為以前就只是在,媽媽的料理上面,或者是在外面看到那個東西,已經被處理好的成品,那這次來就知道,原來,它長在,大概長的樣子,之前沒有看過,對,然後發現原來可以在家裡自己種,覺得還滿,有種神奇的感覺這樣。

[民 眾]
就是親自來感受一下,怎麼去種菇,這個過程我覺得還滿有趣的。

菇寮裡,架上一朵朵像是花朵般的黑木耳,還有特殊品種的猴頭菇、鮑魚菇等,都是徐韋婷每天細心栽種的成果,但其實,她過去不曾想過要從農。

[有機菇農
徐韋婷(客籍)]
在八年前我爸爸,身體不太好,所以我就是希望多一點時間可以陪他,那,其實那時候我在接觸農業的同時,我也是在工作,就是一種兼著做的概念啦,然後一直到,確認了三年,這一條路是可以走下去的,那時候才跟我爸爸說,我想要,當農夫這樣子。

[相片提供 徐韋婷]
當年為了父親返鄉從農,希望能就近照顧生病的父親,後來乾脆放棄台北的公職,全心投入農業,然而父親一開始並不諒解。

[相片提供 徐韋婷]
[有機菇農
徐韋婷(客籍)]
過程當中就是,他覺得,為什麼我要去把一個那麼好的工作辭掉,然後他就那時候跟我,大概有半年的時間,有震盪期,就是都沒有講話啦,對啊,對啊,所以其實我覺得,堅持到後來他有對我講說,他非常的感謝我當時候做了這個決定,因為,不只是幫助他,還有就是在我們家庭的和諧的一個關係裡面,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改變這樣子。

從父親手中接下事業,從原本友善耕種方式,想轉型種有機,起初家人也相當反對。

[有機菇農
徐韋婷(客籍)]
因為我就堅持,我要做有機的,原因是因為剛好我接棒的那一年是,發生了塑化劑事件,這也是我,立定自己說一定要去做一個,市場區隔的原因,所以我就堅持了走了有機的這條路,也在前期的時候賠了滿多資金進去的,所以那時候,跟爸爸有很多意見相左。

走有機這條路並不容易,除了要獲得家人認同外,菇類的種植方式更是嚴格,像是菇類的剋星,除了有黴菌以外,更怕紅蜘蛛來擾亂。

[有機菇農
徐韋婷(客籍)]
紅蜘蛛的部分,一顆蛋裡面就有24到28隻,所以基本上,牠是會隨著我們的循環風扇,開始一直不斷的去繁衍,那,我記得我那個時候菇包間壞掉,只短短的3到5天的時間,全場都壞了,那一場就是,損失了30萬。

她嘗試多種方法,也向農試所請教,最終找到有效的有機防治。

有機菇農
徐韋婷(客籍)]
我們會用一個就是,無皂精的一些肥皂水,先來洗我們的菇寮,那菇寮洗完之後呢,我們會噴柚子精油,那消毒完之後,我們菇包,放上去之後,我們可能就會再做一個就是所謂的辣椒水加蒜頭,然後做一個結界,那這個結界最主要是要防小螞蟻。

為了讓農場朝多元性發展,她嘗試種植多種菇類,增加農產多樣性,但她更堅持一個菇包只能長一朵,因為質比量更重要。

[有機菇農
徐韋婷(客籍)]
我不是在求質,是求量,它其實大小朵都會有,但品質,不一定都很好,所以,我們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的,一包,長出來的一次的,太空包的黑木耳的量都會超過半斤,一朵都會超過半斤,對,這才是我們要的品質。

多年努力下,她在民國106年獲得百大青農的肯定,家人更是她在從農這條路上,最大的支柱。

[徐韋婷婆婆
洪寶猜]
我幫忙她帶小孩,幫忙她採菇,幫忙換菇包,都有,還有幫忙包裝啊。 

[徐韋婷先生
張宏濬]
她就是一個,很堅強,然後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來的一個女性,我們還是盡量盡自己的能力去協助她,完成這份工作這樣。
有機菇農
徐韋婷(客籍)]
我覺得很謝謝他(父親)給了我,這樣的一個生命的課題,因為我,常常在有時候想到他的時候,都會覺得,我很慶幸我做了這個決定,因為如果我沒有做這個決定也許我,覺得人生中最遺憾的是我沒有多陪他 那些的時間,因為原本說好的六個月,變六年,我賺了很多,有關於我跟他的回憶。

開創事業求發展跟生存,徐韋婷感謝父親給了她這麼好的農園,她希望將有機農業推廣到各個角落,透過食農教育,讓更多人認識有機農業,支持台灣的農產品。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