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山農家子弟陳家千,從小就想著,要到外地體驗不同生活,卻沒想到,離開關山多年之後,會興起回家種田的想法。跟著父親從頭開始學,原本坐辦公室、整天關在冷氣房的上班族,到現在得看天吃飯,把風吹日曬雨淋當成享受,陳家千用心對待自己種的稻米,創立品牌、自己賣,常全台跑市集,在第一線面對顧客,更把關山鎮的地圖,印在包裝上,希望客人品嘗香甜米飯,也能認識關山這個孕育稻米的小鎮故事。碾米機轟隆隆作響,脫去外殼,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米,是陳家千耕耘的成果。
69年次的年輕農夫陳家千,上大學後就在外地求學、工作,回鄉前他在台南當網頁程式設計師,整天坐辦公室,盯著螢幕key鍵盤的生活,讓他開始質疑,這是自己要的嗎。於是,他決定帶著老婆回到家鄉台東關山,承接從爺爺開始種的田。

[關山農民
陳家千]
我們那時候回到關山在做米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就想,交給米廠其實沒賺錢,其實是沒有賺錢的,以前爸爸是開計程車,然後再做部分的田,其實還能夠作還能收支平衡,所以我們就想說,家裡有傳統產業,就是米這個部分,那我們就來做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就是這個啦,有拔特定的草,這很會長,所以我們都拔特定的草這個樣子。>

綠油油的稻田充滿生機,其它工作還能靠機具,但除草這件事,只能靠自己。

<你割完稻之後,晒過田,那個就還好,只是那種草會從田埂那邊一直晒過來,不是 一直延會長過來,所以除不完,所以我們就特定就拔這個草。>

念到資管碩士,在西部又有不錯的工作,一開始朋友、父母都反對他回鄉種田,回來後,一切從零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冬天的冷冽讓陳家千印象深刻。

[關山農民
陳家千]
我們都是尾牙前要插秧嘛,那時候又很冷,天氣很冷,要滾秧,所以那個時候我會覺得一年裡面,做農那個時候是最辛苦的,然後馬上又要插秧,哇,那個冷。

陳家千和爸爸一起顧一甲三的田。從小看著爸爸務農,他一心想著要離開關山,到外地去體驗不同的生活,卻沒想到,心裡依戀的種子早就不知不覺地萌芽了。

[關山農民
陳家千]
我大概回來五年了,有時候會想說,也許以前西部的生活比較方便,比較不那麼辛苦,但是壓力比這邊大,壓力比這麼大,那這邊的話,我們把自己的米,自己的稻子能夠種好賣出去,讓大家看到農夫自己本人,其實我覺得會比較開心,所以覺得說,這個工作,對自己比較有點使命感。

曾經也質疑自己的決定,但雙腳踩在泥土上的感覺,讓他心裡愈加踏實,也更想為家鄉做些事。

自己的米自己碾、自己賣,為了打響品牌,還常常全台各地跑市集,和客人面對面。包裝設計,也跳脫傳統形式,用一張討喜的紅紙,慢慢把米包起來,充滿手作的溫度,而且,包裝紙裡還有玄機。

[關山農民
陳家千]
我們就想說,紙我們可以把它,背面可以再做一張關山地圖,我希望大家是吃到米好吃,然後呢,也可以看到我們關山這個地方有什麼東西,有什麼店,有什麼可以玩的可以吃的這樣,你吃到米好吃,你可以來玩,這是我想要達到的目的。

希望客人拆包裝的同時,可以一步步發現地圖要傳達的訊息,進而來拜訪產地按圖索驥,認識這個孕育稻米的地方。

[關山農民
陳家千]
真的有人拿地圖來關山玩,當作一張尋寶地圖,來到關山鎮,然後來吃吃我們關山的地方小吃,這個樣子,然後來我們店裡走一走,原來種這米的人是長這個樣子的。

於是他的米店,米倒不是很顯眼,正如農家人的低調樸實,牆上的關山旅遊地圖,和滿滿的手繪景點圖,反而特別引人注意,這正是他想要和客人分享的家鄉事。

[關山農民
陳家千]
去年暑假,我在便利商店看到那個觀光客,他拿著明信片,很奇怪的是他在關山投明信片,他來關山玩,他寫關山的事情在明信片上面,但卻是用綠島兩個字的明信片,所以我想想為什麼我們不做關山的明信片。

明信片上畫的、寫的,都是關山,客人得要自己來到店裡才拿得到。

[關山農民
陳家千]
(關山)有很多有故事的老屋,所以我們就把它放在明信片裡面,你來我們店裡,我們送給你,你寫完之後投遞出去,那接到的人,可以看到我們關山的一些事情。

位於台九線上,建於民國37年,兩層樓的水泥建築,可是當時鎮上最大的百貨商行。

[關山農民
陳家千]
它建築物上面有一個施字的一個商標,其實在過去日治時期,台灣人有自己的商社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而它剛好又座落在我們關山一個,其實蠻行政中心的一個中間點這邊。

斑駁的建築還屹立著,一個轉角,就可以發現不同的故事,就像這座建於昭和十一年的關山老火車站。

[關山農民
陳家千]
你可以看到是說,老火車站的屋頂是個五角形的一個屋頂,在當時這個屋頂是混搭了日式跟歐式的一個建築模式,在關山、在台東這個縱谷線其實還蠻特有的。

老火車站在民國67年功成身退,一旁檜木造的站長宿舍,也一同見證了關山的鐵道歷史。

[關山農民
陳家千]
它在被整修完畢之後,現在目前它是以民宿的方式存在這個樣子,它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那個,它的窗戶是往外面延伸出來的,那它的屋頂是魚鱗式的。

繁華褪去的老建築,仍舊靜靜矗立,倘佯在舊時氛圍裡,彷彿走進時光隧道,用心尋訪,每個角落都有意想不到的新鮮事。隨著一袋一袋的米,家鄉的故事跟著傳送出去,細細品嘗每一口香甜米飯的同時,好像也聞得到關山的氣息。陳家千不僅回鄉生活,更希望透過自己的米,家鄉也被更多人看見。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