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瑞穗鄉純樸的客家村落富源村,一直以來被稱作拔仔庄。那裡的居民多才多藝,有些會打大鼓、有些會染布、繪畫、唱歌等等。因為農村人口日漸老化、外移,工作機會也不多,村民這兩年開始利用自己的才藝與在地優點,製作特色包子饅頭、客家料理,找出新的就業機會,也讓社區營造有了更進階的意義。一起看拔仔庄是如何改變、轉型?轟隆隆的打鼓聲,整個會場氣氛熱鬧非凡,這是東台灣,一年一度的鼓王爭霸戰

完全不插電,靠人力的打鼓比賽,瑞穗鄉這個被稱作,拔仔庄的小地方,十年來,因為鼓王大賽嶄露頭角,雖然傳統打鼓,並不是這裡專屬,但可以想像,當地村民應該很有活力,應該才華洋溢,才能年年舉辦

不過隨著經濟起飛,東部人口外移,幾乎沒有工作機會的拔仔庄,雖然連續幾年舉辦打鼓,但平常總不能當飯吃,因此讓喜歡表演的村民,現在重新找到重心,是最迫切的事

想找出小地方大特色,自我介紹當然重要,很多人都想先問,這個打鼓出名的村庄,為什麼會叫拔仔庄。

[富源社區協會
理事長 林興華]
有人講說這裡過去很多,像台灣話講芭樂,拔仔庄這樣,那事實上跟這個沒什麼關係的,主要是原住民他們認為,他們以前都住在這個貓公山系裡面,有一個山叫吉蘭阿善,然後他們,我們這邊也有一個部落也叫吉蘭阿善,所以他們說他們是從那裡搬過來的,就像山上滾了一個石頭滾滾滾,滾到這個地方停著不會動,這個固定不動這件事情就叫拔仔森,這個拔仔森跟拔仔庄,實在太像了

引用原住民語,位於瑞穗鄉的拔仔庄,包含了如今富源村、富興村、馬遠村等等居民,從很久遠以前,就是一個共榮生活圈,然而 在農業式微多年後,如何找到新的生活模式,進而得到溫飽,社區裡每個人都在想辦法。

[富源社區協會
理事 周玉梅]
社區營造其實說破了,我們只是想說讓社區民眾,住在這裡的民眾,可以求得一個溫飽,這是我們社區營造最重要,也是最現實的一面,那為什麼要注重這一點呢,就是因為說,我們讓社區民眾有溫飽有工作的機會的話,我們的人就不會再流失了。

經營社區營造十幾年,拔仔庄除了一般綠美化,舉辦各種村民活動,現在更重要的是開發工作機會,讓純樸又有才藝的人,可以繼續留在村裡,但是,哪些東西可以開創特色,又能讓大家賺錢呢

由於一百年來,拔仔庄最重要特產就是到處都在種的番薯,加上村子就位在花蓮著名的,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入口,社區民眾集思廣益,於是決定每天,用手工製作好吃的饅頭包子,吸引觀光客。

<這個包什麼,這個是高麗菜乾我們的是古早味,這是一些,本地的一些婆婆媽媽們,大家種的菜,吃不完之餘,她們就會把它曬成乾,我們的皮、材料所有都是地瓜下去揉的,都是純天然的,純天然的,然後顏色也是地瓜啊對,有紫色地瓜、黃色地瓜。>

幾位從台中來的觀光客,對於剛做好蒸好的番薯包子,一邊吃著一邊讚不絕口,說很少有機會能吃到,產地現做現蒸的地瓜包子,但仔細看看招牌,這個字該怎麼唸,又是什麼意思呢。

<為什麼你們的名字叫廾丫,廾丫它是羅馬音,它取羅馬音,它是阿美族語,他們的意思是地瓜的意思,地瓜喔,對地瓜的意思啦,廾丫>

抓緊政府多元就業方案補助,拔仔庄開辦了,阿美族語番薯為名稱的「廾丫共和國」包子店,不但生產在地番薯口味饅頭包子, 提供沒有工作的婦女工作機會,這些很珍惜機會的社區媽媽,還很用心研發多種口味,以純手工、在地化吸引客人

[拔仔庄廾丫包子共和國
戴鳳源]
我們這鄉下,百姓都有種這番薯嘛,用這番薯來做饅頭,出產一個特色,我們社區就會跟別的社區不一樣,就做菜包,做肉包,做紅豆包,皮就都一樣,用這番薯跟麵粉去揉,要這樣揉,努力搓才會Q,吃了,客人吃上癮了就會再回來買,

很努力搓著麵團,對於這個由自己社區,剛剛開發號稱黃金饅頭的 番薯口味麵食,幾位媽媽不論客籍或非客籍,都很把握機會,希望將工作做好,並增加收入。

[拔仔庄廾丫包子共和國
彭素貞]
(鄉下)又沒什麼工作可以做,這個時候就越來越難,也沒什麼事情可做,社區就寫這個計畫,讓這些社區的媽媽有工作可以做,這樣有事情可做又有收入,那對身體,常常運動對身體也很好,家裡人也感覺做這事情很好有班可以上有錢可以賺,大家又可以有得吃,皆大歡喜

<這麵皮快發酵了要趕快做,不然發酵太久蒸起來不漂亮,要用手搓,搓給它Q,吃起來口感就會不一樣,客人吃了才會上癮,>

講究時效性的麵食類製作,包子也好饅頭也好,都要照時間來不能馬虎,否則口感味道都會差之千里,但動作快只是基本,天氣一熱可就更不輕鬆。

<這麵粉的東西不能吹電扇,皮吹到(風),皮會硬掉,不能吹(風)要這樣努力搓,搓給它Q,(我們)做的人辛苦一點沒關係啦,客人感覺好吃再回來買生意好就好了,我們做的人就很開心,>

社區包子店裡,媽媽們做起事來,個個專心努力,把饅頭當作自己小孩一樣用心呵護,雖然都不是從專業開始,但企圖心比真正職業的都強,

[富源社區協會
理事 周玉梅]
(社區媽媽)她們的韌性,就是不怕失敗,她們不會像現代的年輕人很輕易說,我這件事情我做不好我就不做,我就放棄,她們不是,她們是硬著頭皮要去完成它,那完成之後,她們自己給自己的成就感,她們會覺得說,原來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這個價值,還是存在的,然後這個成功,讓她可以肯定自己說,我雖然已經四、五十歲,甚至五、六十歲,但是別人做得到的我一樣做得到了

既然號稱多才多藝,拔仔庄能找到的創業機會,當然不止饅頭而已,在社區協會絞盡腦汁,用村民傳統手工延伸發展下,前幾年創立了「靚染工坊」,效法客家先民藍染精神,結合現代工法,希望用族群特色,為社區開拓出另一條產業新機。

[富源社區協會
理事 周玉梅]
我們去設計,設計一個屬於,我們在地(的)一個生活,可以跟在地生活可以有相比擬的一個產業出來,那因為這裡是客家庄,那客家人居多,那客家藍染,在一般民眾印象也是很深刻的,所以我們才想說,是不是以客家藍染這件事情,來成為我們社區的一個產業

[拔仔庄靚染工坊
羅秀芳]
花瓣喔,就這樣摺,摺一摺,就用橡皮圈綁著,看你要多少個花瓣,就綁多少個,裡面也能摺摺摺,摺像人家鐵路一樣的形,不規則就是這樣抓抓,就是抓抓染,就抓一抓,抓一抓就會變這樣的花色,也很漂亮

在廢棄的養蠶工廠裡,幾位上了年紀的媽媽,從染布、洗布、裁剪、車縫,再製成手帕、錢包、皮包布偶、帽子等等,全部一手包辦,這同樣也是利用多元就業方案,為拔仔庄又爭取到七個工作機會,但這一切看似平順,其實都得靠整個社區,從無到有積極爭取才有。

[拔仔庄靚染工坊
羅秀芳]
(來上班)很不錯啦,就想說來這裡,外面沒什麼工作,年齡高了,就來這邊,做多少算多少也很好啦,這社區對我們也很好,讓我們有個工作,可以賺錢,又學得到手藝。

[瑞穗鄉鄉民代表
鍾湧春]
沒什麼工作可以做,這樣閒著也太浪費,就是說她們有這才華,有這樣的技術,沒讓她去做事,沒讓她去發展她的技能的話,很可惜,所以我們社區常常會寫案子,寫案子到上面(中央),不管是客委會也好,或是勞委會、原民會啦這些,有機會申請到,案子下來以後我們就會給這些村民,大家有工作可以做,有錢可以賺,這樣一方面解決家庭的問題,一方面也給我們社區更進步環境也更好。

因為社區提出理想,村民又確實有技術,就業機會在拔仔庄自然一個一個出現,雖然都不是很高收入,但總是讓一個老村庄,多了一些工作機會,像這位,正在車站旁太陽下,揹機器鋤草的阿婆,在乎的,其實只是那種有工作的滿足感

[拔仔庄村民
陳月梅]
像我是中高年齡,有這樣的機會也有錢賺,又有這工作在為這個社區整理環境,所以我住這拔仔庄,找工作做什麼很簡單,社區會幫我們找工作給我們做,(會辛苦嗎),(會很辛苦嗎),不會啦,不會辛苦,這是我們,本來我們就農家人,我們對這工作來說,很輕鬆,不會辛苦啦。

[瑞穗鄉鄉民代表
鍾湧春]
你不管是水土保持局,鄉公所鋤草的也好,社區環境維護的,或是說這包子工房的,另外染布工坊的,是客委會(輔導)的嘛,或勞委會那邊申請下來補助的專門薪水,給這些雖然說你一個月,用基本工資一萬七千六來說,一方面能有工作做,一方面還有錢可以賺,所以大家在這裡做這些事情,大家在這社區裡幫忙都很高興

綠油油的田園風光,美麗的花東縱谷,坐落其中的拔仔庄,靠著社區發想創意,靠著村民積極爭取,有了新工作的大家,於是能在熱愛的土地繼續生活

年齡低一點的人,工作機會穩定以後,更上年紀的老人家,在社區固定的唱歌活動中,看得出來心情也就輕鬆許多。
即使戴老花眼鏡看歌詞,即使白髮蒼蒼大聲唱,歌聲繚繞山谷同時,對比起村子裡現在的創業活力,誰說社區營造只是種花打掃,更深一層的實際價值,在瑞穗拔仔庄經驗中正被呈現出來。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