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橋頭糖廠藝術村裡有座「白屋」,是廢棄已久的橋仔頭招待所所在地,2008年中央與地方政府放棄藝術村的經營後,由民間自籌公司向台糖承租,自力修復。他們對這個空間的想像,可不只是修屋而已,2010年他們成立了新台灣壁畫隊,「蓋白屋」這件事本身就是個藝術行動,有60位藝術家參加,後來還有了移地創作計畫,三年來已到台灣北中南東、日本311地震災區及義大利等地創作,還組成藝陣參加北港媽祖遶境,以土地與環境為基礎,累積台灣在地的藝術能量、實踐藝術與公共的對話。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雲林北港街頭四處響起,為了慶賀媽祖誕辰,每年四月北港家家戶戶都像辦喜事般熱鬧。信徒自全台各地湧入,各個廟宇的陣頭,也來共襄盛舉。
但有個陣頭,卻異常地安靜,沒有喧天鑼鼓,在眾人納悶的眼光中,安靜地舞獅,爾後,一群年輕人魚貫而入,開始擺起陣勢、打拳。
這群年輕人,早在月初就來到北港,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北港在地的傳統拳術,十鶴拳。

[台灣田野學校
成員 謝思敏]
就是打聽的啦,打聽這裡到底有沒有傳統的故事,然後就聽到有一個我們的師傅,叫李如如,她對北港有特殊的(情感),她有畫一本繪本,對,是關於北港的故事,所以我們因為這件事情,覺得,欸,她對當地傳統是有些想法的,跟我們是很吻合的,所以我們去跟她學習。

北港由於學武風盛,素有拳頭窟之名,而這群年輕人所學的十鶴拳,就是學自在地知名的老塗獅。

[台灣田野學校
成員 謝思敏]
這次是第一次學武術,難的是要蹲馬步,腿很累,對,就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情,然後手很痠,平常也沒有在運動,所以,這次的活動就是讓自己筋骨很舒暢,很舒服。

事實上這群學生來到北港並不只是學習拳術,而是在北港媽祖遶境前,協助把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的白屋搭建起來。
2010年,高雄橋頭糖廠正要進行藝術家駐村計畫,有藝術家就提出了壁畫集體創作的構想,也得到了60多位藝術家的響應,更組成了新台灣壁畫隊。

[新台灣壁畫隊
發起人 李俊陽]
從過去到現在,台灣人的視覺就是從手工的到電腦的,你如果不相信,以前的手工看板都是手寫的字嘛,畫也都是用手工畫的,很多師傅畫出來的,但是從電腦開放之後,你看到的都是電腦排版,所以,人對於手工的感覺越來越疏離。要不然,我們來去,就走出畫室,去畫牆壁也好,就是讓我們創作的語言,可以留在牆壁上。

[白屋營運長
蔣耀賢]
藝術在我們教育裡面,感覺藝術離我們很遙遠,所以我們都跟生活真實的生活裡面脫節,所以我們要創造一個環境裡面就是說,大家一起在那邊集體創作,找回很純粹的創作動能,但是這需要一群人,大家才會互相影響,那是開放式的,那跟一般的藝術家在畫室裡面,做你自己專業的那種想像,其實是氛圍是完全不一樣的。

新台灣壁畫隊不是直接在牆壁上畫畫,而是搭了一棟約15坪大小的木屋,藝術家們在每塊貼了白布的木板上作畫,再拼組成木屋的牆壁與屋頂,整座木屋內外都是畫作。

[新台灣壁畫隊
策展人 張芸慈]
你會覺得,它(白屋)又跟好像我們一般在所謂,我們叫做白盒子,可能北美館、國美館,這樣子一個很正式的展覽場地裡頭的作品,你會覺得有不一樣,對,就是它好像就是又更親近一點,對,但是你不能否認,它真的是一個很當代,而且是生根在台灣各個土地的創作。
畫面提供 橋仔頭白屋

因為是集體創作,未設定主題,每個人都能自由發揮。不同世代、個性的藝術家,在兩星期內生活、創作都在一起,也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白屋營運長
蔣耀賢]
因為你會看到旁邊很多不一樣派別的人,他也在畫圖,其實某部分有點競合的關係,比如說中老年人可能會教小朋友,小朋友新的想法會影響年紀比較大的,所以它變成一個很有趣的組合。

[新台灣壁畫隊
發起人 李俊陽]
牆壁封完,然後就在那裡大概12天左右吧,就每天睡在一起,吃在一起,藝術家跟藝術家之間也更親密了,然後就在那裡共同創作,然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

然而,藝術家彼此交流,仍少了親近民眾的機會,為了累積更多對台灣的思考與創作,新台灣壁畫隊也開始一連串移地創作計畫,將白屋拆卸運到台灣北中南東,走進社區,與居民相處,把一些體會畫在荒廢屋舍的牆壁上,像張新丕就曾回到故鄉內埔老街,進行壁畫創作。

[新台灣壁畫隊
成員 張新丕]
你在現場畫,他們會有個帶動,他們(民眾)會說這要怎樣畫這要怎樣畫,這什麼比較有趣,會一直跟我們講,說那裡有很有趣的什麼事情這些,也許可以畫進去。

[新台灣壁畫隊
發起人 李俊陽]
我們蓋白屋計畫,就是畫我們的家,其實有在一般的鄉下,像白樹社區、內埔社區,都是真的去畫他們的牆壁,那些牆壁就是我們都要去先溝通,比如說這間房子沒有人住,看起來陰沉沉的,沒有亮麗的色彩,那我們就把我們過去畫過的東西給他們看。

也因為是到社區裡面創作,不再是關在畫室裡,藝術家的靈感也有了轉變,創作出他們眼中的台灣。

[新台灣壁畫隊
成員 張新丕]
這最重要的就是互動,外面的互動可能會比較多,這互動就是說,最好藝術家不要有一個,要先把自己的東西先放下來,不能太有主張,可能要放空點比較好,要自己放空,一起來創作。

[新台灣壁畫隊
發起人 李俊陽]
你到一個地方,會有一個地方會產生另外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出來,你今天到鄉下去,看到那些阿伯很可愛,然後跟他們聊天,很有趣,他們聊的東西,或許會進入我們的畫面,對,當然一個是在室內,一個在室外,所以我覺得藝術家,或是說,人都有那一個方面。

其中藝術隊的成員,也是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的村長陳聖頌,北港人的他,年年都會邀集藝術家回老家,吃辦桌慶媽祖生,延續新台灣壁畫隊移地創作的精神,他也開始邀藝術家們到北港創作,組成「藝陣」參加遶境。

[橋仔頭糖廠藝術村
村長 陳聖頌]
那我們就決定,用一個藝術陣頭來參與媽祖的遶境,還好有經過北港朝天宮的正式認可,所以是正式地接納為一個藝術的陣頭,這也是朝天宮,往年來它就突破了一些傳統的思維,這也是開放新生代,新的年輕人有參與的機會。

三年來,媽祖遶境活動前一天,藝術家們就會來到北港,拿起畫筆開始創作,而今年許多畫家不約而同的,畫了為台灣祈福的作品。

[白屋營運長
蔣耀賢]
我們的藝術活動或是我們的政治,社會好了,就是說有某些教條,把這些東西都抽離生活,今天太陽花學運,我自然有受到這個社會的餘波的盪漾,我怎麼會沒有感觸呢,所以我腦海裡面是這個東西我就畫這個東西,這才是比較真實的。

推著小尺寸的白屋,貼滿了畫作,藝術家們跟著其他廟宇的陣頭,在北港遶境,今年參加人數較少,參與隊伍顯得冷清,但往年藝術家們不怕畫作可能損壞,推著一幅幅作品上街,接受鞭炮的洗禮。

[橋仔頭糖廠藝術村
村長 陳聖頌]
炸得一塌糊塗啊,我們北港人是最熱情,只要你要讓我們炸,我們絕對不會,絕對不會給你失禮,你只要讓我們炸,我們絕對不會失禮,怕你不給我們炸。

而參與媽祖遶境的團隊裡,身著和服的陣頭也格外引人矚目,事實上新台灣壁畫隊的藝陣裡,也有一位日本人參與,他是前神戶市住宅局局長垂水英司。

[新台灣壁畫隊
日本策展人 垂水英司]
大家就這樣跟著媽祖,是媽祖嗎(對) ,跟著媽祖這樣一直走,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非常快樂、非常有趣,我們大家跟著媽祖一起走,去了很多很多地方,想和他們交流一下。

垂水英司會特定到北港參加媽祖進香團,最主要的原因是在2012、2013年,協助新台灣壁畫隊移至日本創作期間,受到媽祖文化感染,想親自到台灣來體驗。

2012年夏天,9位新台灣壁畫隊的藝術家,受邀到日本東北311大地震的災區石卷市,和日本當地學生在牆壁上集體創作,陪伴小朋友堆積木、畫畫,更為組合屋添上彩妝。

[新台灣壁畫隊
成員 張芸慈]
其實我們在那個過程中,也透過比如說帶著小朋友做石頭彩繪,就是配合他們的活動去進行,居民也會好奇,就會開始來看,你們這邊在做什麼。

[新台灣壁畫隊
成員 張新丕]
我們去那邊就是陪伴,陪伴啦,陪伴他們而已,事實上我們不知道要做什麼事情,但是那個地方,其實海嘯以後很蕭瑟,晚上看了有時候會怕。

2013年4月,新台灣壁畫隊更把整個白屋帶到日本石卷、大槌、神戶等地,與當地藝術家共同創作,一如傳統,搭建白屋的工作,也找了日本的年輕人一同完成。

[新台灣壁畫隊
成員 張芸慈]
蓋房子的部分,我們就在那邊召集了一些大學生的志工,是日本大學生的志工,一起把這個一根一根的行架去立起來,像這個骨架它是五落嘛,這個每一落組好之後,都必須要至少10個人,才有辦法一起把它拉起來,它是用繩子拉起來的。

石卷是漫畫假面騎士的故鄉,因此新台灣壁畫隊移地到此創作時,假面也成為藝術家們創作的元素之一。

[新台灣壁畫隊
成員 張芸慈]
眼蟲計畫他們其實就用,假面超人這樣一個具象來做結尾,那其實,再搭配我們的門神來看,其實就很像是假面超人持續守護著石卷這個城市。

而屏東內埔的藝術家,更以石卷漁港為背景,畫了媽祖神像,來守護311災民們。

[新台灣壁畫隊
成員 張新丕]
畫媽祖就希望,對他們那個地方,有一個,有一個希望在那邊。我希望它有點日本的味道,日本的味道,我希望畫一個媽祖有個日本味,因為媽祖對我們來說是海上的守護神,我希望畫個有點日本味的給他們。他說看了,他們有一個平靜的感覺。

[日本策展人
垂水英司]
台灣的壁畫隊曾經探訪我們東北的受災地,在那些受災很嚴重的地方,大家的心靈也需要幫助,和壁畫隊的人一起,像是畫圖、取材之類的,這樣子的事,該怎麼說呢,一個就是希望,像是希望,產生了希望,應該說,變成了一種希望這樣子。另一個就是,大家變成熟識的人,原本不認識的人們,(文化)差異很大的人們,跨越國界,然後成為朋友,這樣的事情,我覺得真的很好。

日本移地計畫結束,回到北港蓋白屋答謝媽祖後,白屋將轉型為台灣田野學校的空間,用駐點一年的方式,傳承台灣文化。

[台灣田野學校
專案講師 吳家齊]
這些在地的不管是精神或是在地的文化傳承,或是技術上的傳承,我們都希望透過這樣子的行動,可以間接地傳達給學生們,讓這個傳統的技藝可以在這樣子的引導之下,繼續延伸下去。

新台灣壁畫隊組成至今3年,國內外參與的藝術家已近300位,除了在台灣北中南東及日本義大利蓋白屋移地創作外,更深入社區,為老舊頹廢的老屋,畫上屬於在地的畫作,也將台灣文化的養分,轉換為更大的藝術能量。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畫面提供 橋仔頭白屋
照片提供 新台灣壁畫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