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高雄市政府的統計,150多萬人口的高雄市中,有一成五左右,約20萬的客家人,大部分是從桃竹苗、台中東勢、屏東等地移民過去的,這些移民異鄉的客家人,一開始也都會群聚在一起,除了較為人知的三民區外,像是左營的菜公里、鼓山區的龍子里、高雄火車站後站的大港街,早期都是高雄市裡少有的客家庄。然而隨著都市化,高雄市的客家庄幾乎銷聲匿跡,甚至已經很難找到客家移民的足跡,一起認識高雄市客家人的移民故事。遠處是大船緩緩駛入,一旁是釣客港畔垂釣,載滿人車的渡輪穿梭其中,港都的午後,悠閒裡夾雜著繁忙。

夕陽西下,街道霓虹閃閃,水面波光粼粼,海洋的都市釋放著夜晚的魅力,情人或三兩好友,登上碼頭,準備夜遊愛河。

曾是人們掩鼻走避的愛河,經過多年的整治,漸漸蛻變為浪漫的代名詞,甚至是許多高雄人的驕傲,這條見證港都發展的河流,百年前,也吸引一群客家人逐愛河而居。

[高雄市客委會
主委 許傳盛]
因為愛河沿線以前就是沼澤地,河洛話做叫沼澤地,沼澤地都是灌溉、水圳那些還沒做好,算是荒地一片,比較沒有人開發,所以說客家鄉親來到高雄市,就沿著愛河邊在這邊定居。

<照片提供 龍子里文物館>
在清代,高雄市只是南台灣的小港口,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讓高雄州成為南進基地而大力發展,建縱貫鐵路、發展海運,大批的人力物力湧入,形成了高雄市這個移民都市,而客家移民又可分成,自桃、竹、苗遷徙而來的北客,台中東勢為主的中客,及高屏六堆地區的南客三大體系。

[高雄市客委會
主委 許傳盛]
高雄市的客家鄉親,人數來講,大約有20萬左右的人,歷屆的統計大約是這樣,高雄市的客家鄉親來自全台灣各地都有。

早在一百多年前,由於北部謀生不易,桃竹苗客家人,紛紛南下尋找工作機會,許多人便成為,當時高雄市最具勢力的陳中和家族的佃農,做農需要密集人力,也因此,桃、竹、苗客家人也多是群居,其中三民區更是北客最密集的地方。

[高雄市新桃苗同鄉會
總幹事 鄧枝龍]
這三民區的寶珠溝,有聽過寶珠溝,以前這邊一片都是稻田,沒有什麼房子,就這樣子,你住我隔壁,我住他隔壁,就大家不分姓氏,就這樣子慢慢的定居下來,就是這樣子才會在高雄三民區住下來。

相較於北客多是農民,以東勢人為主,較有生意頭腦的中客,也開始陸續南下尋找商機。

[台中旅高客屬同鄉會
總幹事 柯文振]
我們東勢人,因為若要務農的就(留)在當地,很少到外地務農,大部分出來做工比較多,或者是做生意。

[高雄市客委會
主委 許傳盛]
因為日本人(統治)後期,大約1930年開始到二次大戰這段時間,高雄市做為他南進的重要基地,有很多的工業產業開始發展,需要大量的這種,比如說木材,相關的這種工業人才,以前東勢這些鄉親,他以前住的地方,他的專長就是做木材。

由於早期高雄市剛開發時,四處大興土木,需要大量的木材,剛好也是東勢客家人的拿手事業,也是這個契機,讓許多東勢客,便在高雄市經營起木材業,更有一批鄉親,看準了高雄市將快速發展,與周遭城鎮的來往更加密切,便紛紛投入運輸業,甚至成立了高屏地區最重要的高雄客運。

[高雄市客委會
主委 許傳盛]
東勢、石岡這些客家鄉親,因為他做樟腦外貿,生意頭腦比較好,就看到這有一個契機,就成立一個,高雄的自動車株式會社,自動車株式會社就專門經營客運、運輸,所以現在高雄客運的主要股東,大部分也是我們東勢的客家鄉親。

[台中旅高客屬同鄉會
總幹事 柯文振]
到目前為止,木材業已經沒落了,現在木材都靠進口,本地的木材又沒有,所以現在木材業找不到了,找不到了,運輸業方面,還很多人做這方面(工作)。

除了日治時期南下的東勢客,在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中船、中鋼等,也吸引一批具專業技術的東勢鄉親。

<我這張照片,就是我在中鋼,我在中國鋼鐵上班,這就是現場在工作,在那邊拍的相片,(你最主要負責什麼工作),我負責,那時候我負責現場機器的檢查。>

身兼代書工作,現年60歲的柯文振,就是這批移民潮之一,從懵懂的年少時期進入中鋼工作,柯文振已在高雄定居超過40年,具體而微地代表了東勢客的移民之路。

[台中旅高客屬同鄉會
總幹事 柯文振]
那時候為了生活,當時有這個機會,當兵回來有這樣的機會,就剛好十大建設,十大建設,我就找工作,就考進中鋼,既然考到中鋼,我就來這邊工作,來到高雄以後,我一開始就住在中厝里。

相較於北客、中客的移民時程,離高雄市最近的六堆客,卻是最晚才陸續移入高雄市,由於六堆地區不缺沃土耕作,也大多沒有從商的想法,因此對於不斷有移民湧入的高雄市,顯得興趣缺缺,直到1970年代,才有越來越多的南客,因「吃公家飯」而移民。

[高雄市客委會
主委 許傳盛]
因為我們(六堆)客家人,傳統上耕讀傳家,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非常重視,這些算是中高級客家的知識份子,就會政府考試,還有很多教育工作人員。

[高雄市屏東客屬同鄉會
理事長 張湘熙]
那時候讀師範學校,或是讀師專,我所知道通通不用錢,住也不用錢,吃也不用錢,讀書也不用錢,甚至有薪水好領,所以那時候當兵的,當老師的特別多,就是這樣的(原因),做公務人員的。

<平均一個月(出口)大約,差不多應該有六千噸應有該(六千噸),一年算12個月,大約有7萬噸。>

曾旅外攻讀工業工程博士的張湘熙,原本也在高雄市擔任教職,因緣際會下開始棄教從商,開設化工選礦公司,挑選煉鋼爐渣裡的鐵礦,外銷日本,這間年營業額五、六億,員工上百人的公司,也因為老闆的族群身分,吸納了許多客籍員工。

<跟著總經理,因為總經理是客家人,對 他是老闆。>

[高雄市屏東客屬同鄉會
理事長 張湘熙]
比如說我們的人工,需要人員幫忙我,當然人員應徵的時候,當然客家人就第一優先,那是不用講的,所以我們工廠裡有很多客家人。

甚至周邊上下游廠商,具同等專業技術時,也都會優先採用客籍。

[高雄市屏東客屬同鄉會
理事長 張湘熙]
要增加一個流程,或是變更一個設備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多這個承包商,做機械或工程的承包商過來,遇到的客家人就先用。

也是這樣特殊的關係,讓這些移民異鄉的客家人,普遍都會群聚在一起,除了較為人知的三民區外,像是左營的菜公里,鼓山區的龍子里,高雄火車後站的大港街,早期都是高雄市裡少有的客家庄。

[菜公客家音樂協會
理事長 葉木火]
那時候差不多民國38年、39年那時候,菜公庄這個村落,大約有30幾戶的客家人,以前就是我們客家人比較多在這菜公庄,變成說福佬人要和我們客家人溝通說話,都會說客語。

[鼓山區龍子里
前里長 傅有舜]
因為來得比較慢,所以好的地方都被占走了,水源頭被占走,下游沒有人要,才找到這邊,在這邊落腳,在這邊生活。親戚邀親戚一同下來,當時大概也有50、60戶的客家人,一個村落也才70、80戶人而已。

<記者stand>
二次大戰後,很多桃、竹、苗客家人在台鐵工作,也因為台鐵搬到高雄市,他們就住在高雄火車站後面的宿舍區,他們也將桃、竹、苗的客家菜帶來這裡,所以高雄火車站後面的大港街,也慢慢成為客家餐廳的起源。

短短五十公尺就有三間客家餐廳,不也代表著這個聚落的人,對家鄉味的依戀。

[大港街客家餐廳
老闆 葉錦年]
以前這邊跑(火)車的都是客家人,都是苗栗的,或是通霄那邊的,來的(我們)都是客家人吧,就會來這邊吃飯。

除了常見的薑絲炒大腸外,在這邊的客家餐廳裡,更充滿移民城市的風格,融合了從南到北的客家菜。

[大港街客家餐廳
老闆 葉錦年]
像蒜苗炒肉就是美濃的,高麗菜封也是美濃的,客家小炒就是北部的,以前我還有做豆酥鱈魚,客家菜豆酥鱈魚。

<(平常在這邊聊天),對,不是聊天是在開會,(開會喔),(開什麼會),喝好茶,開茶會。>

不僅將家鄉味帶來高雄市,更帶來故鄉的信仰文化,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在高雄市也看得到,北部客家聚落特有的義民祭典,有些六堆客家人也開始信奉義民爺。

[高雄市屏東客屬同鄉會
理事長 張湘熙]
高雄市義民廟,它一定會有一個管理委員會,那個委員會的管理委員,你去查,90%全是新桃苗人士擔任,他們認為這個義民廟就是他們的廟,而我們(南部客家人)呢,我們也有拜,我們屏東,我爸每年都拜,我從小在(義民廟)那邊長大。

許多人甚至會把家鄉的生活習慣帶到都市裡,像是東勢出生的柯文振,便在寸土寸金的高雄小港機場旁,闢建了一塊兩分多的農田,種了數十種蔬果。

<這都是休閒,這都是休閒的,我們上班有空的時候就種菜、種這絲瓜,絲瓜全都長出來了,還有搭這棚子。>

為了維繫原居地的情感,各個客屬同鄉會,或像是菜公里等客家庄,都成立民謠班、國樂班,稍稍紓解鄉愁,只是大家唱客家歌、吃著栥粑,說的卻多是福佬話。

<都一樣大塊,用筷子弄成這樣,這弄那麼大塊會噎到,這那麼大塊,那不是我用的。>

隨著都市化,高雄市客家庄的消逝,早已難以抵擋。

[菜公客家音樂協會
理事長 葉木火]
(民國)78年那時候,第27、28、29期的重劃區,重劃區以後,這些農田都變成建地,變成建地了,漸漸的高樓大廈就很多,現在喔,原來我們菜公里,剛剛我有講,38年那時候有30多戶,現在變成有2萬多戶了。

[高雄市新桃苗同鄉會
總幹事 鄧枝龍]
高雄市的土地有增值,然後政府的開發,有的被徵收掉了,有的被怎樣怎樣,公園、綠地什麼什麼,這個難免,為什麼不保留,我說開發就是地價漲價了,又不是自己的,好幾個兄弟的,不得不要分家產,就是因為這樣子,沒有辦法去把它保留下來。

面對都市開發利益的壓力,讓許多都市裡,少見的傳統客家夥房被拆除,更讓許多早年礙於生活困苦,移民到高雄定居的客家人,將被迫搬離現居地,龍子里最近就面臨這樣的問題。

[鼓山區龍子里
前里長 傅有舜]
有幾個大地主,想要做豪宅,你們這些小地主就分一間,分到以後我沒有資格住,管理費一個月要一萬多元,我一個月才賺一萬多元,那個房子我哪住得起。

為了不讓最後一個高雄市客家庄消失,龍子里民提出,將龍子里愛河沿岸打造成客家文化走廊,讓龍子里的客家人能夠繼續留在當地。

[鼓山區龍子里
前里長 傅有舜]
所以我就說這一小區,靠愛河的一列設(一個)客家文化走廊,類似,類似淡水的文化走廊一樣,將來行銷高屏地區的農產品,配合愛河的景點,將來發展成高雄市的觀光景點,大家來,高雄市有一個客家文化走廊,這就等於規劃分配給地主,你如果喜歡做生意,你就抽籤你就在這邊,不要做生意,你就選住宅,後面比較寬,都可以,大家都皆大歡喜,又不用離開。

[高雄市客委會
主委 許傳盛]
要更詳細來規劃,詳細來規劃,不是不可行啦,我本身是非常支持,就是說,有這樣的客家文化走廊出來以後,對高雄市整體客家印象有非常深厚,一種加深的印象。

高雄市擁有浪漫的港都風情、美麗的城市光影,更充滿著許多常民歷史及移民故事,若不及早保存、記錄這些歷史軌跡,客家或許將在高雄市消失。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