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栗縣後龍鎮大山交流道附近,有一間專門提供智能障礙者服務的機構,目前居住著約一百多位從老到小的院生,這裡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培訓外,更訓練他們擁有一技之能,而目前更有一個八人的工作隊,在附近的學校宿舍區負責清潔工作,即便如此,外界仍多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這群人,因此近年來,他們開始推行非集中式的社區居住適應計劃,希望讓智能障礙者和社區有更好的互動與接觸。鑼鼓聲響起,舞獅甩頭擺尾,氣氛馬上熱鬧起來,但仔細一看,前面頭帶笑佛面具,手拿芭蕉扇的「大面仔」,動作笨拙得有點可愛。

而兩旁的小獅子們,雖然照著既定的路線轉圈擺動,卻似乎也有點慢半拍,這些動作他們已學了好幾年,有這樣的成果,其實已經不簡單。

[新苗發展中心
院生 阿榮]
你說你學這個多久了,三年,你覺得最難的是什麼,這個還好,腳步,那你怎樣學聽那個鼓聲,因為他打鼓很好。

[新苗發展中心
老師 蔡偉有]
因為他們學習程度比較低,所以是比較困難的地方。

學習能力較低,是這群「孩子們」的特點,所謂的孩子,從四、五歲到六、七十歲都有,可以說是老中青少四代同堂。

[新苗發展中心
主任 林金枝]
大部分都是心智障礙然後伴隨其他障礙類別,還有就是自閉症、過動兒,還有就是失智症跟唐氏症。他們最大的特質就是說,他們學習比較緩慢。

<要怎樣揉?揉成圓形>

今年25歲的阿養是中度智能障礙者,幾年前由彰化轉介到新苗發展中心,由於對西點麵包有興趣,因此參加烘培坊課程,說到自己做的麵包,阿養就儼然大廚口吻。

[新苗發展中心
院生 阿養]
會做土司,那你現在要做什麼,這是,紅豆,紅豆麵包,那做這些都是給自己吃還是,學生吃,那你做了有拿去賣嗎,有,那大家都覺得好吃,對。是你做得比較用心還是,我們做得比人用心。

無論是院生或老師,從訓練到實做,真的都很「用心」,對待智能障礙學生,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耐心與毅力。

[新苗發展中心
烘培坊老師 張貴美]
像我們學生,你要一遍教過一遍,一遍教過一遍,你要重覆才有辦法,他才有辦法接受。

除了要不厭其煩,更重要的是要隨時注意院生們的心理感受。

<那這個呢,那很漂亮。>

[新苗發展中心
烘培坊老師 張貴美]
你要一直讚美他,你好會喔,你做得好漂亮,他就會有信心,比較有信心去做這個東西。

<這個削過去,這有皮,好你自己削我看,很棒。>

隨時給予口頭的讚美外,老師帶著學生動作,讓這些動作變成他自身的本能,甚至成為一個職業技能。

<告訴我沿著鍋邊下比較不會怎麼樣,不會被燙到,對。>

清潔打掃是比較簡單固定的工作,更難的像是準備餐點等,不過只要經過長期的訓練,也可以變得容易,像全中心一百多人的伙食,現在都由中餐班約八位院生負責,但由於廚房裡有刀具、熱油等較危險的東西,老師便需要時刻提醒、注意院生們的安全。

[新苗發展中心
中餐班老師 張月娥]
平常我們在帶作業活動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旁邊,就會隨時提醒他,剪刀很危險。

<要連根拔起來,好棒喔,阿白,這邊。>

像育達清潔工作隊,便在育達技術學院的宿舍區打掃了近九年之久,雖然八個院生每個月總工資才兩萬六千元,卻可以讓他們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新苗發展中心
院生 阿蘭]
你零用金都買什麼東西,買很多東西,買化妝品,你喜歡化妝品,所以你自己賺錢買,對,那你買東西會很高興嗎,嗯。

[新苗發展中心
主任 林金枝]
比較能夠成功的(就業)就是團隊式的,因為團隊式的就是有老師,隨時支持他們,協助他們,隨時有工作困難幫他們解決,那公司行號也不用擔憂這一塊。

<好了,起來換地方。>

[新苗發展中心
老師 馬春媛]
像現在他們有時候會在口語上,口語上會吵架,會因為一些小事情,我們要去輔導他,不過原則上他們的工作能力上,還是有限。

<秀玉夾青菜,夾青菜,青菜也要夾。>

而他們吃的青菜,則是另一批同學在離中心約500公尺外的農場裡所生產的。

<這稍微挖一個洞,種下去。>

近兩公頃的農地,種著當季青菜,每區也都標著名牌,表示是誰負責種植管理,今天乾維就在老師的指導下,種青椒苗。

[新苗發展中心
老師 蕭貴蘭]
一定要我們帶著做,帶著做邊教,他們就會,如果說叫他自己,他自己找工作做,比較不會。

雖然不會隨機應變,但態度認真,61歲的乾維一點都不會喊累,甚至常常邊工作邊哼著山歌,自娛娛人。

[新苗發展中心
老師 蕭貴蘭]
平常我們工作會休息,或是喝茶、吃點心,每次都會講說,唱一下山歌來聽聽,他就會很高興,他就會唱,他爸爸教他的,他又不識字,但是他又很會唱。

[新苗發展中心
院生 乾維]
誰教你唱山歌的,我爸爸。你總共會唱多少條歌,一百多條。

農場生產的青菜除了供给中心食用,也會拿來販賣,近50歲的阿誠,就是中心福利社的掌櫃,每天固定時間,他就會開門做生意。

<來,這種,文誠這多少錢,多少錢,10元>

[新苗發展中心
院生 阿誠]
有的替代役,買個20元,或是什麼50元,這餅乾這些,這個、這個是30元,這個一個10元,這一個20元。

[新苗發展中心
老師 徐君玉]
他(原先)不會算數,後來就是慢慢有設計一些教學的方案,慢慢延伸出來,現在就是以正字符號,去計算出它的量這樣子。

從不會算數到可以買賣做生意,甚至現在可以用「正」字登記販賣數量,雖然還不能登記完全,卻讓阿誠更有自信心面對他人。

[新苗發展中心
老師 徐君玉]
慢慢的這樣跟他接觸之後,慢慢的就比較能夠有自信心的跟人家問,你要買什麼東西,你需要什麼東西這樣子。

像阿誠或是乾維,都是中心裡面少數仍在工作的「老人」,在中心裡只要超過45歲,幾乎都「退休」了。

[新苗發展中心
秘書 張利珍]
尤其是心智障礙的孩子,他身體機能的因素,所以會比一般人老化的還要快,所以他看起來45歲以上,就差不多和一般的老人家,差不多超過,就像是65歲以上的老人家。

[新苗發展中心
長青班老師 邱峯華]
平常上課就會做比較娛樂方面,卡拉OK或是跳舞,聽音樂,就是讓他們過得比較快樂一點。

也由於心智障礙者往往伴隨著身障、語言障礙等,因此這群孩子無論年紀大小,都固定要進行手腳肌力、平衡感等不同的復健。

<對著它笑,手手抓好,看這裡這裡,看前面。>

像得得每天就要在跑步機上走上幾分鐘,但因為今天我們的拍攝,讓他無法專心,復健師就只好拿著玩具,放在前面吸引他的注意力,讓他堅持下去。

<看這裡看這裡,得得看這裡。>

[後龍診所醫師
陳泰安]
我們(一般)會把他視為,可能需要比較多的照顧,可能會叫他說不要亂動或是亂跑,但是對他們來講,長期下來,他們在體力上或者是關節活動上,其實都會退化,而且退化速度會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快。

除了生理上的照顧,因為院生大部分心智年齡,只有不到十歲左右,心理上需要花更多心力去關注。

[新苗發展中心
社工組長 劉淑君]
可能長期留在家裡面,缺乏和人比較正向的互動,所以他們可能都是直接用敲頭、撞牆或者是用咬手,那些比較不健康,然後比較會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去表達,這部分我們透過晤談裡面,我們可能會給他比較溫暖安全的環境,讓他們慢慢放下他們的防衛心,有這些的動作之後,我們比較能夠了解,他們為什麼透過這一些去表達這些情緒反應。

<對,要保護他的安全喔,對,好進門啊,對>

也許是因為這群孩子們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一般人往往容易誤解他們,因此近年來,社區居住點成為他們新的計畫,離開中心的集中式管理,每天晚上回社區住。

四個院生和一個老師就組成了這個社住點的家庭,和一般家庭一樣,任何生活雜事都要自己來,就是要讓他們習慣自己動手做。

[新苗發展中心
社住點老師 黃美禎]
最主要是要教他們生活上的成長技能,不會說星期六、星期日回家,都靠父母,像這位他姐,以前在家比較會鬧他,但是現在很好,回去自己會洗鞋子、洗衣服,所以他姐姐很高興。

[新苗發展中心
主任 林金枝]
孩子不再只是在機構裡頭,在這個小圈圈,雖然機構有排一些社區適應,社區的活動,可是那都是非常有限,那都是屬於被動式、集體式的活動。

為了讓外界更能夠了解認識他們,中心也將這群孩子的圖畫、手工藝、園藝等作品,整理辦展,就是希望外界能夠更認識他們,甚至每週都安排社區適應活動。

<排隊,東西拿著,這罐你的嗎,我的。>

到社區裡的雜貨店買東西,就是其中最普遍的一項活動,在買賣中學習打招呼、交談等生活互動。

[新苗發展中心
老師 馬春媛]
對人也很有禮貌,他們會主動和人打招呼,不過打招呼有時候會超過,太熱情了,對方變成說會覺得這些人是不是有問題,我們就要適時的輔導說,打招呼就好,兩三次就好。

[新苗發展中心
秘書 張利珍]
讓外面的人,不了解的人(知道),原來我們身心障礙的夥伴,他也可以透過訓練過後,但是訓練需要一段時間。

<14元,謝謝,老闆娘和藹可親。>

喝著手上自己買的飲料,臉上盡是滿足的表情,多給一點時間,也許這群大孩子生活能夠過得更好,多用一點心,也許我們更能認識這成熟外表下,純真的心靈。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