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勢大甲溪畔,自天福橋下游到東勢橋這一段的河川地廊帶,將近十一公里長的水利地上,因為取水利便、土質優良,自日據時代起就是一個重要的水果產地,也讓東勢鎮賦予了水果之鄉的美名,生產的水梨和葡萄等水果遠近馳名。至今,三百多位農民所賴以為生的廊帶土地,今年初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卻表示,為了維護公安與水利法、大甲溪沿岸種植的果樹與工寮全都非法,雖然農民自認在這裡,有繳租金與使用土地於法有據,但是最近所有工寮牆上,又被貼上第二次強制執行的公告,現在農民們各個如驚弓之鳥,深怕畢生辛勞一夕間化為烏有。這裡是從今年一月、就已公告要拆除所有地上物及果樹的東勢天福橋與東勢橋間河川地廊帶,在這裡長年種植果樹的農民希望留住自己的工寮與果樹,還成立自救會到處陳情,但水利署四月初還是再次貼上了公告,表示若不自行拆除地上物就將在四月中強制執行。
[農民
蘇再標]
我們種這水梨,從我祖父開始種到現在,我祖父、我父親到我幾年了,我們要靠這生活啊。
[大甲溪農戶自救會
會長 劉宏城]
拆除這些東西根本來講,對農民而言是情何以堪,他們就是因為很窮、生活辛苦,才會選擇說到河川地來種果樹。
自救會長和將近百位農民都說、從日據時代至今大甲溪與農民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現在從未被洪水侵襲的果園全被水利署以佔用行水區的安全因素為由施令強制移除、大家很難接受。
在東勢天福橋下游不遠的大甲溪畔種果樹的果農蘇再標、家族三代都務農,最近是梅子的盛產期,他的梅園結實纍纍,蘇再標眼看家族幾十年來的梅樹可能都遭砍除一直感到憂心,而他用來放農具的工寮也被水利署公告限期拆除更是令他感到不平。
向大甲溪下游前行,在馬鞍後池放流口外的一大片水利地,是另一處農民們種植果樹的區域。這片在放流口右岸佔地數十甲的區域和馬鞍後池一樣屬水利地,在這個區域耕作的農民感到奇怪,如果這裡的果樹和工寮全都不合法且影響行水,為何比他們的耕作地更靠近大甲溪的馬鞍後池與壩體卻能被水利署認定為合法且無安全疑慮呢?
[農民
林瑞宗]
我這邊離大甲溪大概距離一公里,這樣還叫做行水區,我到水利署那邊看馬鞍後池不算是行水區,我的耕作地比後池離大甲溪更遠,我想請問官員這標準在哪裡。
林瑞宗算是數百位大甲溪岸農民中最年輕的一位,自幼務農令他雙手看來十分粗糙,在這塊馬鞍後池旁的土地上他換種過許多種果樹,就是因為對這塊土地有信心。
[農民
林瑞宗]
你看過最大的洪水有多嚴重?最大的洪水、八七水災我沒見過,七二水災是最嚴重的,目前最嚴重的來看,它(洪水)也沒有漲上來,最嚴重時洪水離外面的聯絡道都還相距兩、三百公尺。
從來不煩惱大甲溪洪水氾濫的林瑞宗、開始擔心起水利署會把他的果園和工寮全夷為平地,其他數以百計的大甲溪沿岸農民也一樣、深怕多年來的苦心盡付東流,而水利署方面仍認為、必須依法處理。
[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副局長 林傳茂]
我們是透過公告的程序,希望這些使用人,能夠來自行拆除掉(地上物),如果時間到了還沒有做處理的時候,我們就會依照行政程序法的規定來強制執行。
貼在鐵皮上的一紙公告和噴漆序號,似乎註定了工寮往後的命運,三河局以影響行水安全為由依法處理的態度相當篤定,但學術界有不同看法。
[中興大學水保系
教授 段錦浩]
我們大甲溪上游一直做壩,我們最上面有德基水庫,再來又有什麼青山發電廠、那個谷關發電廠、天輪發電廠還有新天輪,最近幾年還做了新天輪,你一直做壩你的水到底下來就會少掉,就是洪水的時候都會少掉,這有證明、七二水災在台灣算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水災在九十三年,七二水災都沒淹的地方,你認為他還有那麼大的問題嗎?
從天福橋向上游回溯、大甲溪的水庫及水壩一座接一座,可說是全國密度最高,中興大學教授認為其作用除了供水和發電、也有或多或少的防洪功效,對於汛期的洪峰具有一定的消弭作用,但三河局副局長卻認為,以水庫或水壩來做為洪水緩衝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
[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副局長 林傳茂]
對於水庫在洪水期的一個作用,我們基本上就是以水庫它已經滿了,它必須進多少水進來、就有多少水要流出來這種狀況、危險的狀態,來評估來辦理我們河川的保護,所以在洪水的排放上面,基本上水庫的這個效應是比較低的,所以在公安的一個考量上並不做它這一方面的一個考量。
來到另一個東勢果農張永水的大甲溪河畔農地,這個近東勢橋的千餘坪果園裡、數十棵茂谷柑正是開花期,他的工寮也被噴上拆除編號、貼了強制拆除公告,他感到非常不平。
[農民
張永水]
這實在很不合理,他們這樣公告都不先和我們對話,應該先溝通解決,沒有啊!他說要砍就要砍、要拆就要拆,我們並不是、我這樣說好了,不是他們公告我們才來栽種,栽種了才怎樣爭權益,我們都耕種了好幾十年了,他們完全不重視我們農民的生活。
今年七十歲的張永水在大甲溪畔種植果樹、種菜,年輕到老農忙近一甲子,靠這塊地辛苦養大了兩個女兒,如今女兒遠嫁外地,只剩果園和他相依為命,如果土地被收回他也將無法生活,其他三百多個農民大家都同樣都對強制執行令感到惶恐,東勢的在地民意代表和父母官則表示會盡力捍衛農民的權益。
[台中縣議員
蘇慶雲]
農民如果說明天達成共識要抗爭我也會帶頭去抗爭,因為他們是把所有的這個財產精力都放在那一邊,平均他們的年齡是在四十多歲到七十歲,沒有一繼之長,所以這個很嚴重、很嚴重啊,所以政府一定要了解這一點。
[東勢鎮長
葉玉錦]
水利署三河局那麼強力一定要拆除、要執行,要強制執行,是不是應該給農民們救濟金,給他們救濟金,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在自救會長和鎮長及議員帶領下,兩百多位農民在強制執行前夕一起來到水利署三河局。
[大甲溪農戶自救會
會長 劉宏城]
要求河川局水利署,馬上廢止不合理的公告,不准拆我們的工寮,應該要與我們協調,第二要檢討河川區種植規定,是不是讓我們照規定申請種植農作物。
[農民
羅永福]
當初我們有繳稅,現在一張紙要我們砍果樹拆工寮,我們工寮放農藥放馬達,又不是有人住的房子也不是工廠,他們一張紙就要我們除掉,這樣有道理嗎?
經過一次次喊話、警方甚至還舉牌警告,最後三河局放行讓抗議農民進入三河局、並推派代表協商。
協調對話後,三河局和自救會間也有了初步的共識。
[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副局長 林傳茂]
目前我們第一最優先要來取締拆除的、就是大甲溪我們有一條運輸便道,這裡水流必經的範圍裡面,我們優先來剷除、來把它這些拆除,至於高莖作物的部分那我們盡量來輔導這個農民,能夠來合法化做一個適度的種植使用,
強制執行當日、三河局派了兩名工程員前來現場勘查,自救會長劉宏城全程參與協調,從東勢橋往上游而行與一戶又一戶的農民做溝通,有部分農民已依約將便道外的工寮拆除,便道內側也有部分大型工寮正拆除到一半,三個多月來的紛爭算是暫時落幕;臨時便道上的砂石車依舊呼嘯而過,農民們的心中那塊大石也才稍稍放下,而對這些在大甲溪畔討生活一輩子的農民而言,等到了可以完全合法種果樹的那一天,心中那塊最深處的陰影或許才會真正的消失。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