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吃巧克力成了一種流行,看看便利商店裡巧克力品項有多少就知道了,不過台灣的巧克力幾乎全靠進口,而這幾年,在南台灣的屏東,有人開始種起了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過去30年在美國從事旅館業的林碧山,7年前回到家鄉,見家鄉幾十年過去了,仍舊是檳榔樹林立,他有些感慨,雖然檳榔養活了許多家庭,但畢竟是夕陽產業、農民收入也不穩定,林碧山覺得應該要有所改變,於是開始試種可可樹,也鼓勵檳榔農轉作,但農民種了幾十年檳榔,放掉談何容易,台灣對於可可樹種植的研究又相當少,即使種了、收成了,又要賣給誰呢,一路走來遭遇許多問題和挑戰,剛起步的南國可可產業,是如何面對、又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呢,一起來探討。

剖開黃色果實,一顆顆飽滿的白色果仁,像玉米粒般層層排列。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這個打開來,它的果實有五排,一排、兩排、三排、四排、五排,一共加起來差不多有四、五十顆這樣,這個果實打開來,可以吃嗎,很好吃,和山竹的味道一樣。

白色果肉酸中帶甜,就連果實內的囊也能吃。



這個橄欖球狀的果實,台灣人大概都很陌生,不過卻是從小吃到大。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我本人是連果都一起吃啦,因為我在夏威夷的那個學術論壇裡面,可可的論壇裡面(看到),他是吃生果,其實生食主義者,他把這個果實當作巧克力,他們不吃任何加過工的。

這些都是可可的果實,也是做巧克力的原料,一年一棵成樹差不多會開四、五萬朵花,受粉成功後長成果實,要半年才能熟成採收。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一棵樹一般平均,它是200顆到400顆的果實,那我們就是說,我們用300顆來平均的話,一棵樹它可以生長的,一年可以生產8點多公斤的巧克力。

林碧山過去30年在美國洛杉磯從事旅館業,7年前回到台灣,看到家鄉30年來似乎沒什麼改變,有些感慨。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以前我出國時,這麼多檳榔,現在又更多了,這個產業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檳榔,大家都知道對健康也不是很好。

於是他想著,應該能為家鄉做些什麼吧。原本先是接觸到咖啡,幾年前,屏東也興起檳榔樹下種咖啡的風潮,希望能取代檳榔。

[高雄區農改場
場長 黃(木德)昌]
那咖啡的話,基本上它要比較,比如說,海拔比較高一點,比如說六百公尺以上的海拔,或者到一千多公尺這樣的一個海拔的高度,會比較適合,所以如果你種在平地的話,基本上它的產量跟品質還是不理想啦,那相對可可是比較適合這樣的平地條件。

和咖啡一樣需要半遮蔭環境的可可,相對來說,更適合種在屏東平原,於是林碧山開始試種可可,但這對台灣來說,是很陌生的植物,相關研究非常少,也因此增加了摸索期。

[高雄區農改場
場長 黃(木德)昌]
比如說你那個,種出來以後的株形到底要怎麼樣才是最理想的,那比如說你這個施肥,應該是配合不同的土壤條件,那你要用什麼肥料,什麼時候要下什麼肥,這個都要做進一步的再探討嘛。




近年高雄農改場投入研究可可種植,並準備出版一本栽培管理手冊,也陸續舉辦講習教育,讓想種可可的農民,能有更多的技術和知識。

南台灣熱情的陽光,照得果實發亮,春天的可可,正冒著紅嫩新葉,阿婆的可可樹已經種了三年,終於第一次結果。



阿婆種了三十年檳榔,她說這幾年收成不太好,才會試種可可。

[可可農
張蘇雪]
現在檳榔,好像有一種病毒,你看我們的檳榔也死得差不多了,(你覺得這可可樹好照顧嗎),這是比檳榔還好,還好,收檳榔是要刀子拿到那麼高,這個是不用啦,這個是只要這樣看、這樣翻這樣而已。


目前從林碧山手上推廣出去的可可苗栽,已經有6千到7千棵,分布在萬巒、竹田內埔、來義、長治等地,去年六月也成立了,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第二班,也就是可可產銷班,班員將近20人。



從李月圓父親種檳榔至今,已經四、五十年,不過她說,現在產量和價格都不好才會想轉作。

[可可農
李月圓]
以前檳榔兩、三甲地,早期好的時候,算粒的,一粒都15元、20元的時候,早期,你如果是兩、三甲地,一年收成有兩、三百萬,你現在一年,兩、三甲地的檳榔收不到幾十萬啦。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當然檳榔沒有錯,因為它也沒有過錯,我們十幾年前,這我們的檳榔農,也因為有種檳榔,照顧到很多這些農民,但是現在目前,連續四年來,價錢一直掉,是不是說借助我們,有這個地方上,有推動這樣的農業、產業,把這個區塊做一個自然的改變這樣。

不過要檳榔農一下放棄原本的產業,大家多少會有疑慮,而剛好檳榔樹,可以提供可可樹苗需要的半遮蔭環境,而檳榔也可以一樣採收、賣錢,等可可樹大了,檳榔也差不多老了可以自然淘汰,讓產業轉換銜接沒有空窗期,也降低農民風險。

[可可農
李月圓]
十幾年的檳榔,太高了,太老了,本來就要淘汰,要種過新的,對,那我們到現在這個時候,檳榔已經不好了,一定要淘汰的時候,我們就等它慢慢淘汰啊。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它差不多兩、三年就開始長果實了,我們說五年變成樹來說,這四、五年之後,這檳榔樹也太老了,老了就砍掉,這檳榔園就自然變一個可可園。

林碧山說,去年檳榔一分地收入約一萬二到兩萬三千元,但可可一分地可收五、六萬元。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我們照國際期貨價格來算,ICCO就國際可可組織,它每天在網路上就有它多少,昨天跟今天的價錢,那我們照這個來收購,農民就完全沒有中間剝削的這種區塊。

聽來好像很完美,不過一直以來,可可樹的推廣並不是很順利,因為農民都在問,種了之後要賣給誰呢,一直到去年,林碧山的巧克力觀光工廠成立,讓農民看到前景,也才有更多人願意投入。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我們可以收了之後出口啊,但是,這樣這個區塊還是比較陌生,他們也看不到嘛,再來就想說那設立工廠,設立工廠之後,進出口業務,一開始我們沒有豆子啊,要先靠進口的豆子,然後再慢慢扶植我們這裡的農業栽種部分,讓我們本土的越來越多,多到完全取代這個進口的豆子這樣。

因為大部分農民才剛種一、兩年,可可豆產量還不足以應付工廠需求,目前可可原料有九成得靠進口,但林碧山說,總得讓農民有信心、看得到未來,而他也預估,兩年後,就可以全部以台灣豆取代進口豆。

新鮮的可可豆,經過七天曝晒、七天發酵後,接著得用130度左右的溫度,慢慢烘焙一個半小時,讓豆子熟成、殺菌。

[巧克力師傅
林柏榮]
太高溫的話,它會炭化,豆子會炭化,對啊,我們機器是比較屬於,比較小型的,我們比較能控制它的那個溫度,不像國外有些大廠它都是,一次量都是很多,但是有些豆子已經炭化了,有些還沒有,就是比較沒有辦法那麼均勻就對了,(如果豆子烘到炭化會怎樣),做巧克力,吃起來可能就會焦焦的,會有那種焦味。

烘好的可可豆,還要經過脫殼、研磨等程序,林碧山投資設備、廠房,也從馬來西亞,請來有三、四十年經驗的巧克力工廠廠長技術指導。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有設備了,還有這個產業這麼久了,做了百年以上了,我們才初期而已還有很多技術上要克服,就從國外請了很多師傅啦,專家,來幫忙巧克力的生產技術部分這樣。

不過林碧山很自豪的是,自己的巧克力和別人不一樣。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其實可可豆裡面,最主要、最大的產值還是它的可可脂,它的可可脂在歐洲、北美洲,他們是拿來做高級化妝品的,所以我們一般做的巧克力,它就把可可脂抽走過後要再用替代油來回填這樣。

所以,他要做的是,一滴可可脂都不抽走的純巧克力。

[萬巒鄉特用作物產銷班
班長 林碧山]
你如果和全世界做一樣的巧克力,就沒什麼不同,那我們慢了人家一百年,怎麼樣要趕上他也很困難,所以就變成說我們要做不一樣的巧克力,我們說巧克力,這就可可脂不要抽出來,就做真正的巧克力啊。

[遊客]
外面買的就是,都會很甜啊,只會很甜啊,然後它這邊的就是很濃,然後不會甜,然後就還滿好吃的。

[遊客]
然後它入口是很滑順,然後你就覺得很想一吃再吃這樣。

利用巧克力把遊客吸引過來,但遊客其實會發現,來到這裡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製造過程公開透明,而讓大家更驚訝的是,第一次看到,原來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是長這樣的,甚至也能自己做巧克力。




[遊客]
不知道說還要經過曝晒啊、發酵這些動作,我們吃到的巧克力都是甜的,我都不知道說巧克力有酸的味道,還要去掉那個酸味的感覺。

[遊客]
今天我看到這個,鹿寮下這個林先生種這個可可,我就嚇一跳,我看到覺得說,哎呦 不錯喔,這個將來對我們屏東縣會有一個改變,會有一個,農業會有一個改變的空間啦。

[高雄區農改場
場長 黃(木德)昌]
那跟國際的這些期貨啦,或者大宗物資的這個價格來比的話,你如果純粹做生產,其實它的利潤不高啦,所以如果要種植可可的話,大概要結合休閒農業,比如說像我們這個可可莊園,它就是結合教育、休閒,還有再加上因為它是現地生產,然後就是有它的特色,那如果這樣才有加值的效果啦。

在種植、製作技術有了穩定水準後,農改場也希望,建立一個示範觀摩的可可園,透過教育訓練,讓想要種植可可的農民,有一個遵循的模式。而透過休閒觀光的發展,也希望帶進遊客,為在地產業加值。台灣的巧克力產品幾乎全靠進口,市場很大,台灣要搶這塊餅其實還有許多挑戰,但至少有人起步了,在南國,可可農民們正建構著他們的藍圖,並且一步步朝著夢想邁進。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