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價值高、用途多元的檸檬,再普遍不過,台灣檸檬主要為綠皮檸檬,檸檬怕冷、怕水,最適合在南部栽種,全台有87%的檸檬產自高屏地區,其中又有九成是來自屏東,屏東可說是檸檬的故鄉。檸檬一年四季都可採收,但價格起起落落,春果每公斤最高可賣到百元,但夏秋盛產期,甚至會崩落至十元以下。有鑑於此,高雄農改場四年前,開始推廣檸檬產期調節技術,提高春果開花結果率,檸檬運銷合作社,則開始在盛產期榨汁,延長檸檬的使用期限,穩定內需市場,也開拓外銷市場,要讓更多人認識香氣十足,台灣才有的綠翡翠。在屏東九如鄉種檸檬,種了廿年的方昭木,每天的日子就像這樣,固定到果園巡一巡、採收果實。



三年多前的八八風災,把方昭木的檸檬園都打掉了,辛苦栽種的心血一夜之間全沒了,方昭木欲哭無淚。

[屏東九如檸檬農
方昭木]
我以前是種在高屏溪上游,八八風災,那些樹、泥漿,泥漿全部流下來,整棵樹(全)都掩埋掉,近十甲的(地)都掩埋掉。

很快地方昭木又另尋農地耕種,只是大部分改種蔬菜,但他仍常常和其他檸檬農交流種植經驗。

[屏東九如檸檬農
方昭木]
因為我的檸檬,是用柚子的枝幹下去接的,你可以,像比如這樣說,像我這棵來說,這棵,以這棵來說,假如說你這(的)樹枝如果有,它的根,假如說這棵的樹根不好了,你可以種柚子,柚子樹的枝幹下去接,它這種下去的柚子樹根,它會提供它的養分,這棵樹就會好起來。

[屏東縣竹田鄉農會
推廣股長 張志誠]
檸檬來說,它一年四季都會開花結果,整年度都可以有收成,所以呢,不會像有些作物,像我們種稻,像種稻穀,有一期、二期,收成在五月、六月,它整年都可以收成,所以很多農民,近幾年這價格也不錯,因此我們現在很多農民就有轉作來種檸檬。

檸檬約於1920年傳入亞熱帶的台灣,而主要產地就在高雄及屏東,種植面積共有1600多公頃,其中屏東縣是台灣檸檬的最大產地,所生產的檸檬為綠皮檸檬,由於香氣和酸度,都優於美國黃檸檬,和馬來西亞的香水檸檬,因此有「綠翡翠」之稱。

[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
經理 莊瑞貞]
我們的緯度,包括我們的,就是土地、土壤的問題,所以我們種出的檸檬都是,香氣很香,然後酸度很夠,所以我們的,其實我們的競爭力很好,像先前我們就是有寄一些檸檬原汁到大陸去,然後大陸那邊的人就說,小姐,你們放太多的香精了,香料,我說我們都沒有放任何東西,他說那這樣子,你們的檸檬汁真的很有競爭力。

民國87年,一群農民組成了屏東當地最具規模的,檸檬運銷合作社,全盛時期共有近兩百位農民加入,以產地直銷方式,提高農民收益,也減少消費者的購買成本。

[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
主席 張家瑋]
通路就是,一般我們就是拍賣市場,然後還有一些超市通路,還有一些比較大的連鎖的飲料店通路這樣。

檸檬雖然是週年性開花植物,但主要花期在春夏季節,二到八月,花開四、五個月後便開始結果,盛產期集中於七月至翌年一月,這段時間通常供過於求價格低落,而秋冬季節九至十二月開花量少,春季結果自然少,這個時期檸檬常是供不應求價格飛漲。

[農委會高雄農業改良場
助理研究員 陳明昭]
二月、三月份,這個時期價格應該是最高的時候,因為這時候,冬天的時候產量最好,產量、品質最好,所以消費者,消費者最喜歡,不過有一點是說,為什麼價格會這樣浮動高低差這麼多,因為這(價格)浮動要靠什麼,雨水,水果多的時候,你可能這個價格就會比較差,尤其是雨季的時候,那時候很熱,雖然很熱,很熱的時候這品質就會很差,會很差,所以它的價格就跌下來。

以民國95年,檸檬價格算是很高的一年為例==cg in==當年年平均每公斤價格,達到四十元以上,但價格最高的五月,和價格最低的八月來比,價差近5倍之多==cg out==

[屏東縣竹田鄉農會
推廣股長 張志誠]
以我們的春果來說,就是說冬花春果就(是價格)最好的時候,就三月分到五月分,價格最好的時候,像以去年來說就(有)100多元,120至150元,每一公斤來說,在七月以後呢,六、七月以後,春花夏果的時候,當然價格就很不好,就差不多12元到15元,一公斤來說,比較好的有20元啦。

==cg in==95年的高價,讓農民見獵心喜一窩蜂搶種,結果,栽種兩年後,檸檬熟成採收,96、97、98年產量暴增,價格相對大跌,98年7月的平均價格,甚至跌到一公斤不到10元==cg out==

[屏東竹田農民
張炳堂]
(價格)也是起起落落啦,像有兩年我摘了,也是全部倒掉大圳裡,就這樣啊,(是哪一年到哪一年),就是97、98年這兩年很不好,(為什麼很不好),就是量太多了可能,產量,大家種太多了,檸檬的成本,像我們以一分田的肥料、農藥來說,一年一分田差不多要4萬元,像我的三分田,我給它統計過了,去年農藥、肥料就花了12萬,就等於說一分田要4萬元,一公斤最少要15元以上,15元就差不多(是)本錢,(價格)要再高一點才有賺一點這樣。

而去年是受八八風災影響,價格波動變化最大的一年,許多種在高屏溪旁的檸檬園被大水沖毀,造成檸檬產量驟減==cg in==非盛產期時價格暴漲,五月均價還衝到了近百元,但就怕重蹈95年農民搶種的覆轍==cg out==

[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
經理 莊瑞貞]
今年他們是說,已經有開始搶種,有回復一些部分的,就是之前八八風災已經有減少的,一、兩百公頃的部分,已經有慢慢在恢復嘛,那因為就是很多農民一直覺得說,檸檬的價格很好,那他們就開始都有搶種,那我們現在很害怕就是,2、3年以後,哇 整個檸檬的產量又出來,我們又很怕它價格會跌下來。

為了改善檸檬價格起伏變化大的現象,高雄農業改良場,自98年開始,在產地進行檸檬產期調節技術示範推廣,教導農民在最佳時機剪枝、疏果,增加秋冬季節最高價時的結果率。

[農委會高雄農業改良場
場長 黃德昌]
我們經過研究之後,有發現產期調節的技術,也就是說可以把檸檬的盛產期,調到冬天到春天這一段時間,那它的價格就會比夏天要高很多,那這個當然就是可以用一些物理的方式啦,還有肥培管理的控制,然後再加上一些這個,比如說捻梢的技術,那就可以把它調到一個最高價錢的時候來生產,這樣子的話可以分散檸檬產期。

[農委會高雄農業改良場
助理研究員 陳明昭]
以前他們農民最主要的是土法煉鋼啦,你的產期要如何調節,他根本不知道啊,他就隨便亂剪,隨便亂剪的時候,他冬天的這個時候就一定沒有檸檬(好收)。

但要讓老農民們接受新觀念沒那麼簡單,還是再多用些時間和心力來推廣。

[農委會高雄農業改良場
助理研究員 陳明昭]
十個農民當中大概有兩個農民會做成功,其他的人,因為這種東西要持續,你看天氣,天氣不對的時候,假如遇到你要修剪,或是要灑溢收生長(劑)又遇到下雨的時候,你就很慘了,那調節就不會好,它的調整就不好,產量不好的時候,一次不好、兩次不好,農民就不(繼續)使用,又放給它爛了就這樣。

[屏東縣竹田鄉農民
張炳堂]
有啊,我現在就有在試(產量調節),開始在試看看,要慢慢的,因為這要自己做筆記,自己來慢慢的試這樣,這也不是說一下子就今年就試得出來,這可能要經過好幾年,(怎麼說),你像把樹枝要垂下來,還有催花這些,像我現在開始試,試差不多,11月、12月那時候看量會不會比較多這樣,因為那時候雨期來的話,雨水多就不太會開花,檸檬很怕水,也很怕冷這樣,溫度太低它也不會開花。

除了做產量調節,農民還要再想方設法為檸檬找出路,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自94年開始,設立檸檬原汁加工場,把盛產期中,60%到70%的檸檬榨汁保存販售,換個方式延長了檸檬的保鮮期,也替許多業者省去檸檬榨汁的成本,廣受歡迎。

[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
經理 莊瑞貞]
一開始量很多的時候,我們還是把檸檬就,爛掉的就是一定要倒掉啊,我們也不曉得要怎麼處理,那榨完汁把它保存起來,其實電費也是一個問題啦,但至少它可以解決當下,不要那麼多的果在那邊,因為很多就是商人看到那麼多,他就會想說,那麼多,他就會壓價格,那現在包括,台灣的,台商一些泡沫紅茶店,他們現在到大陸地區開的連鎖店,然後裡面的檸檬汁,他們之前也是用大陸的,然後可能不習慣,調起來的味道,真的,也沒有像台灣這麼好,所以他後來還是,整櫃跟台灣這邊進,進到大陸去。

[屏東縣九如鄉農民
方昭木]
說幫助也有啦 怎麼說,有時候便宜雖然便宜但是有出路,他們幫我們收購起來,他們壓汁起來冷凍這樣,最起碼不用說倒掉啦,我們不是說,希望你和我買的價錢有多好,你就是盡量幫我們找通路,你有通路就表示說,它會帶動啊,帶動我們農家人,你幫我找通路我就可以生活了。

合作社裡小小的一隅有個簡易的檢測室,每個農民送來的檸檬都要經過把關,不符合標準的就不能賣,籌備5年,合作社今年2月一舉推出檸檬生產履歷,提供消費者更好的選擇。

[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
特別助理 潘玟如]
產期履歷目前在國內來講,就是說當然他們有一個標準,就是說我們在施藥,還有施肥,然後包括採收我們都會把這一個過程,登陸到有一個所謂的,有一個產銷履歷的網站上面,產銷履歷在推廣的過程,它還是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其實,有一些(農民)他們是比較老一輩的阿伯,那你要他們去更改他原來的用藥習慣,來跟新的那一種用藥來比,然後不管是在習慣,或者其實他們在用藥的那個成本上面,還有在人工上面,其實都會花費比,原來要更多的心力跟金錢在上面。

只是要推廣生產履歷沒有這麼容易,除了生產者更多的付出,還得要通路商的配合,才能順利推行。

[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
特別助理 潘玟如]
我們遇到一點瓶頸是,廠商他不見得,可以體會(生產履歷)這件事情,所以他就會覺得說,一樣都是檸檬,那即使你有產銷履歷即使比較安全,可是他也不覺得,他應該要多花一點的成本來拿到這些東西,去讓市面上的消費者可以有所選擇。

不可否認地,檸檬和台灣許多的水果一樣,都得面臨著價格起伏變化的問題,如今台灣檸檬農試著轉型改變舊有想法,接受產量調節、生產履歷等新觀念,並著手開發檸檬相關新產品,雖然短時間內還無法看到成果,也還無法外銷到日本或其他國家,但檸檬原汁成功「登陸」,不僅每年為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帶來50、60噸的銷售業績量,甚至供不應求,未來通路也計畫拓展到香港 加拿大等地,希望藉此,逐步開拓檸檬的外銷市場,打造出台灣綠翡翠的品牌之路。

採訪/撰稿 徐慧玲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