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危機,也讓我們重新去檢討吃的安全,最好的當然就是吃天然、有機,只不過,眾所皆知,有機路難走,要成為有機聚落,更難!農委會這幾年在苗栗、桃園和宜蘭縣輔導了八處有機村,其中的苗栗西湖鄉,在這短短兩、三年,從龍洞有機村,擴散到湖東等附近幾個村,青壯一代農民回鄉了,他們的夢想是:有一天,西湖不只是有個有機村,還是全國唯一的有機鄉,接下來,我們去探訪苗栗西湖,也一起來思索,如果有機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又可以怎麼走?
早上的市場裡人來人往,到處有人在賣菜,而且多半賣的是自己種的菜!每天清晨,菜農準備好一天要賣的數量,從附近的鄉鎮進入苗栗市,人稱阿秀姐的菜農邱玉秀,就是從隔壁的西湖鄉過來,她的菜攤,和別人的不太一樣,多了一張有機認證書,有固定的客層,有些路過的客人一時好奇,還會拿起檢驗報告看一下。
南苗市場綿延五、六個街區,是苗栗最大的早市,競爭很激烈,六根小小的胡蘿蔔賣50元,並不算便宜,但想吃有機的客人,還是會來買,阿秀姐每天一大早來到市場,中午前準時收攤回西湖,下午田裡還有得忙呢。
[西湖有機農
邱玉秀]
因為現在很競爭啊,你要比較跟人家不一樣的啊,就像你,你像我是在這裡賣菜,我種有機的嘛,我有一些證明,人家會說,你的菜貴一點,沒關係,不然那麼多人在賣菜,我隨便跟人家買就好了,為什麼要買你的?
[西湖有機農
宋明枝]
三、五天就要整地種菜,然後每天要賣這樣啊,我們賣的顧客都有固定的,都是熟客啦,都跟我們買,還有他常常利用假日到我們這個農園,來這邊參觀、來這邊玩,就是喜好,喜歡到我們種的方法,對我們很信賴。
冷了好一陣子,今天難得有暖暖的冬陽,宋明枝工作起來格外高興,他是阿秀姐的先生,兩夫妻的分工很簡單,早上就是一人種菜一人賣菜,下午再一起分擔田裡的事。這一整片有機菜園,有七分地左右,多樣但少量,兩夫妻在民國101年,得到苗栗縣有機達人的肯定,事實上,他們是從民國100年才改種有機,短短一年就有成效,原來在西湖鄉,很多農民本來就不施農藥、不用化肥,那年西湖鄉農會,是在與農民南下參訪的時候,問他有沒有興趣接受有機認證,他從此轉入有機農耕。
[西湖有機農
宋明枝]
在遊覽車上,跟我們那個農會的指導員,張治榮,他告訴我說,你對那個種有機蔬菜有興趣嗎?我說有機,這個名稱聽起來喔,滿有趣味的,我也不懂什麼叫有機,他就整個遊覽車上就告訴我,他說要幫我申請,我說好啊,那就試試看。
[西湖有機農
張治榮]
接受了以後,他就開始來做有機了,我記得他以前農藥就用不多,不過他轉變做有機的,完全不用農藥,也不用化學肥料,我問他說,這樣在外頭賣價格有沒有比較好?他說,有,有好一些。
自從轉作有機,宋明枝的農園熱鬧了起來,蝴蝶、蜻蜓不肯走,客人也喜歡自己來摘菜,他附近有很多鄰居都在種菜,看見他的有機,帶來生機,經常來找他。
[西湖有機農
宋明枝]
(鄰居)他常常來我們這邊看,說我種得這樣滿有規模,他們會來這邊學習,聽說你種有機的,有學生來這邊做體驗,他們也會過來關心一下,就來這邊問我怎麼種,我就把我懂的再教他。
[西湖有機農
張治榮]
當初我們西湖鄉農會會推廣有機的原因就是,因為看到,我們的環境,我們所有的,這些蜻蜓、蝴蝶,一些昆蟲,還有溪蝦、螃蟹這些,愈來愈少。
張治榮本來是西湖鄉農會的指導員,他說當時自己在推廣有機,如果光說不練會被人家笑,所以自己也種了好幾年,只不過,和慣行農法比起來,他種的柑橘雖然甜,外表就沒這麼漂亮了!苗栗縣是從民國96年開始推廣有機,最早在銅鑼新盛,西湖有機村晚了三、四年,但是很快就跟上來了。
[西湖有機農
張治榮]
銅鑼的新盛有機村,他們先做嘛,先做,他們就一群人過來輔導,就帶張智傑先生,就過來一起到,我們在地的村民,也很熱心,像我們認證的,從剛開始是零,到現在有廿幾公頃也才兩三年而已。
[西湖鄉長
李文林]
我們的龍洞、湖東村,幾個村,就陸陸續續推廣很多有機的一個農作物產品,包括蔬菜、柑橘、柚子等等,陸陸續續都在那邊經營。
在苗栗西部鄉鎮裡,西湖的發展相對落後,全鄉連一間便利商店都沒有==cg in==高鐵和二高穿過,只留下了噪音,知名度也遠遠不如隔壁的後龍和銅鑼,還經常有人以為它在三義==cg out==只不過,過去的發展落後,現在卻成為有機的發展契機,像張智傑,原本是台商幹部,回台後,民國100年從家鄉竹南落腳來到西湖。
[西湖有機農
張智傑]
那西湖這個地方,它非常好,為什麼?因為它沒有什麼工業污染,我們西湖,我們經常有時候在講,說西湖鄉沒有便利商店,那沒有便利商店,說不定也是一件好事啊,對呀,那至少我們的小朋友,不用說為了要集點數啊還要再去,爸爸、媽媽也不用花那麼多的錢。
張智傑是小地主大佃農,租了八甲地耕作,主要是種有機稻,去年開始種了四、五甲的有機黃豆,在苗栗,是種有機黃豆面積最大的。
[西湖有機農
張智傑]
黃豆是我從農開始,我就一直想種的一樣作物,那,種黃豆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跟我的水稻是水旱輪作,那所有做有機的人,專家學者,大家都在講,水旱輪作、水旱輪作,水旱輪作的話是可以抑制病蟲草害。
所謂的「黃小玉」,也就是黃豆、小麥和玉米,台灣幾乎是百分之百依賴進口,其實在台灣,黃豆是最好的旱作,它的根瘤菌,不但可以顧氮,減少施肥量,還可以抑制水稻的病蟲害。
[西湖有機農
張智傑]
所有的素食業者,它的蛋白質來源,全部來自於豆類,大部分啦,對,那黃豆它的附加價值非常地高,它可以做成非常多的一個加工產品,從我們講的,最簡單的豆漿、豆腐、豆乾、納豆、豆腐乳,很多你想像得到的東西,很多都有黃豆的那個身影存在,那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去種。
問題就在於種水稻的設備,沒辦法用在旱作,想要大面積種黃豆,就必須機械化生產,一直到去年,張智傑募得資金、買了機具,才下去種黃豆,西湖正好是實踐他水旱輪作夢想的絕佳淨土。
[西湖有機農
張智傑]
它的田區就是,一個獨立、一個獨立的區塊,那這種區塊最適合的就是做有機,我們都知道,早期做有機大部分都往花東去跑,其實苗栗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而且它離西部的大都會都近。
[苗栗縣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
理事長 沈俊良]
當你的旁邊都是噴灑農藥的時候,你跟人家說這是有機的,我想很多人不相信,苗栗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在於,它是我們台灣西半部唯一的一塊淨土,你看看從苗栗以北,新竹、桃園,幾乎都是工業污染,甚至於到基隆,連黃色小鴨都變黑了。
西湖多丘陵地,有效減少鄰田污染,離都市又近,比起花東,減少了更多食物里程的碳足跡。
[苗栗縣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
理事長 沈俊良]
包含像西湖,它過去,就是一群老農死守著這塊土地,那眼看著他們年齡愈來愈大,然後愈來愈沒有力氣來耕作這一塊土地的時候,那我們就希望說,有更多年輕的人,來種植這樣的土地,來解決人力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把知識入鄉。
在農忙時期,全家都得一起做,天真無邪的小孫女跑上跑下,成為全家的開心果,她的阿公彭義芳,做了一輩子的果農,農場本來有些就是無毒耕作,這幾年,受到全鄉推廣有機村的影響,想法也跟著改變。
[西湖農民
彭義芳]
我從小以前是種龍眼,龍眼完全是有機的東西,它不用農藥的東西,有些水果完全不用,有些就,有一點困難。為了我們吃的安全,對我們自己的將來,我們的子子孫孫也要,不要吃到有毒殘留的東西,我就想慢慢地改掉這樣。
前一陣子乍暖還寒,雨水過後,柚子樹紛紛冒出新芽,這叫「冬稍」,一般來說,柚子樹一年四季都會長新芽,只有四、五月過後的「春稍」要留,等著在中秋節前後豐收,冬稍若不修剪,營養和水分會被抽走,以後果實雖大,纖維很粗,並不好吃,古家是全西湖最早堅持種有機柚子的人。
[西湖有機農
古沼俊]
以前我爸爸種,手上種的時候,他就不灑農藥了,當時還不談有機,就說無毒而已,因為他想說種了這麼多水果,萬一賣不掉,全部送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吃,不要說自己不能吃的東西拿來賣給客人,這麼做不道德。
這一片山頭有兩甲多,是西湖最高點,向下俯視二高的西湖服務區,原本在他爺爺的年代,農地還沒有被徵收,包括西湖服務區和鄰近的國道,都是他家的土地,徵收後只剩下這些了,古沼俊和嚴秀貞夫妻回鄉接手,剛開始堅持做有機,還是用認養的方式來做,還曾被人笑是傻瓜。
[西湖有機農
嚴秀貞]
對我們西湖鄉的農民來講,其實最辛苦就是採柚子那段時間,所以當初我在提一個說,跟先生跟公公講說,我們的柚子去做一個認養的方式,公公都會講,大家都一句話就是說,我們自己採的時候都怕得要死了,那有可能(客人)付錢還要來自己採,所以那時候我推認養是很多人笑我們是傻瓜。
[西湖有機農
古沼俊]
以前滯銷的那年,賣不到十萬元,但是經過我用這樣的方式,慢慢地客人接受度愈來愈高,所以我每年限量一百棵,所以很多客人在後面排隊,所以現在的收入,比以前增加,最少有十倍以上。
西湖人的目標,一直朝著有機村的概念去做,當一個有機聚落有了群聚效應,慢慢擴散出去,現在變成了好幾個村,終有一天,會擴散到全鄉境內。
[西湖鄉長
李文林]
因為西湖鄉,我們是朝著休閒產業,而且是有機的一個,未來啦,我們是一個目標啦,未來就希望,台灣全省,就只有西湖鄉,能成一個有機農產品的一個鄉鎮。
[西湖鄉農會
總幹事 郭豐文]
目前來說,我們種的這些,耕種的有機農夫,非常地認真,但是由於目前,接受度,還是有限。當然我們也期盼,積極地打開通路以後,那麼我們農會也會協助,使得我們西湖鄉能夠真正成為一個有機鄉。
[西湖有機農
張智傑]
因為其實我們在做有機的時候,大家都在看,每一個人都在看,到底你能夠做多久?如果我做得夠久,而且我有賺到錢,我不求大富大貴,但是我能夠生存下去,而且生活過得不錯的時候,大家會願意跟進,那以後的夢想就是,我們整個鄉,我們可以,走出去告訴人家,我住在西湖鄉,是一個有機鄉。
有機鄉、夢不遠,當年輕人口加入,知識入鄉,也讓他們掙到衣食的滿足,活化了農地,也解決了農村人口老化問題,這樣的理想在實現當中,在台灣西部的苗栗西湖,看見了有機的新生機。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Mar 06 Thu 2014 15:45
374集-西湖有機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