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於日本的「里山(satoyama)」,指的是村落、稻田、溪流、混合林等多種地景鑲嵌成的淺山環境,而這樣的環境,不僅提供了糧食、水源,更提供動植物多樣化的棲地,是一種永續型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為了挖掘與推廣里山的生活智慧,去年觀樹教育基金會在苗栗苑裡的蕉埔社區成立「裡山塾」環境學習中心,以「里山生活」和「食在很重要」兩大議題做為環境教育主軸,不僅探索里山生活,更設計各種活動,帶領大家來實際體驗里山生活、學習里山智慧,進一步,也希望透過友善環境的消費力量,促進更多在地產業轉型、與田地復耕。
大樹下的天然教室,一群來自都市的大小朋友,正要開始一場野炊挑戰。
今天的午餐得自己張羅,對小朋友來說,一切都很新鮮。以前看到的菜都是在餐桌上,現在得要自己採,進到菜園,像是走到迷宮、寶庫一樣,大家開始尋寶。
現採的蔬菜還帶著泥土香,孩子們難得有這樣親近土地的機會。
今天要吃的是百匯鍋,除了園子裡的現採蔬菜,其他食材也大多來自當地。
排碳少,燃料來源也是重點,不用瓦斯、不用電,在野外野炊,得靠自己雙手。
撿來的樹枝、竹子等,鋸成一節一節,再紮起來,小朋友像是玩扮家家酒般興奮,但恐怕連大人也是頭一次體驗。
依著步驟由細到粗把柴火升起,這裡雖然不像遊樂園,有各種現代化設施吸引小朋友,這些孩子們仍舊興致勃勃。
[小朋友
張柏鈞]
因為呢,可以去拔草,體驗不同的遊戲設施,尤其是那個東西(野炊)。
[家長
戴慧敏]
因為他就是從一開始生火開始,他才知道說,喔,原來生火是要從,不是只有木頭就可以了,要從那種微細的開始撿,他才知道說,他就在旁邊一直在顧那個火這樣,所以我就會覺得說,他會很珍惜說他這次來的一些經驗。
[家長
姜淑葦]
他們就覺得很新奇啊,那個火,要需要自己的力量才能夠,柴燒才能夠旺起來,所以說,他們就覺得很開心,在那邊一直圍著那個野炊的營火,一直在玩。
用在地能源,烹煮在地食材,空氣中除了柴火香,也漸漸散發出食物香味,孩子們引頸期盼,迫不及待要嘗一口。
色彩豐富的百匯鍋,看來可口,坐在大樹下,以天地為餐廳,這頓飯吃得更津津有味了。
去年觀樹教育基金會,在苗栗苑裡蕉埔社區,成立了「裡山塾」環境學習中心,以「里山生活」和「食在很重要」兩大議題,作為環境教育主軸,設計各種活動,帶著大家藉著實際體驗,來推廣友善環境的農業生產和消費。
[觀樹教育基金會
主任 江進富]
我在講很多很多,跟飲食、跟農業的存續,跟環境的永續有關的這些相關的概念,這個我們都會把它轉化成活動,就是說,他好像都在玩,在做一些跟飲食,或是做一些東西,但是事實上背後都有我們要傳遞的理念。
[裡山塾
專案主任 徐邦寧]
他們也會知道說,啊 原來,可能里山的一個環境,里山的資源會是這些,或甚至,我們想要傳達的某些飲食的概念,他們也可以從,透過這樣子的實作中然後去學習。
「里山(Satoyama)」一詞源自日本,指的是村落、稻田、溪流、混合林,等等多種地景鑲嵌而成的淺山環境,不僅提供糧食、水源,更提供動植物多樣化的棲地,是一種永續型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裡山塾所在地苗栗苑裡蕉埔里,就很符合這樣的地景條件。
[觀樹教育基金會
主任 江進富]
這樣子的環境是因為有人在這邊居住,然後管理,所以它就會有產出,然後也會有生態保育的功能,然後甚至是涵養這個社區的文化,所以在聯合國裡頭,它把里山稱作叫作,永續型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所以它,社會就是有人在這邊居住,然後它又有生態的功能,它有生產的功能,這樣的一個地景。
而聯合國所推的「里山倡議」,正是希望整理出,不同國家的類似管理案例,重新檢視人與環境的關係。
[觀樹教育基金會
主任 江進富]
里山倡議就是說,他們相信,除了日本之外,在其他國家,也有像這樣子的利用本身有的環境,然後因為人居住,進去之後,他們長期衍生出來的智慧,能夠產生一個管理環境的一套方法,那這套方法是永續的,不是剝削的。
蕉埔有各種不同產業,呈現多樣化的使用方式,裡山塾的進駐,就是為了挖掘在地的里山生活智慧。
[觀樹教育基金會
主任 江進富]
國外的里山可能是什麼樣子,可是在地的里山,可能又不一樣,我們台灣在地,可能有在地不一樣的生活樣貌,像這裡是一個比較乾旱的環境,所以它的管理方式可能會像,比如說北部貢寮水梯田,可能是水資源比較豐富的,所以兩邊管理的,那個背後的背景知識是不一樣的。
苑裡雖有阡陌良田,不過一直以來都有缺水問題,於是農民利用多元管道來取水灌溉,田間到處可見的卵石水池就是其一。
[裡山塾
專案主任 徐邦寧]
一個方式就是,他會從溪,引用溪的水來做灌溉,再來呢他就會去找地下水位,可以挖到地下水層,然後他們就可以蓄地下水,然後再來呢,他們還會挖另外一種更大更大的水池,然後這個水池其實它是是接雨水,或者是地表水的一個匯流的方式。
資源全是取之於自然,卻不超過環境的負荷能力,橘子園旁,擺滿了一整排分類疊置的柴火,里山的柴薪學,正是老祖宗運用在地能源的智慧。
[裡山塾
專案主任 徐邦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運用的一個能源,它都是從,可能從國外運過來的,一直到我們家裡的時候,其實它已經消耗掉很多的能源,能源消秏耗了,對,所以可是我們在里山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的人家,他其實就是用,使用現地的一些,舊有的一些材料,然後他就可以把它變成是一個能源的來源。
探索里山生活,挖掘老祖宗與環境和平共存、永續利用的方式,裡山塾也希望,透過友善環境的消費力量,促進更多在地產業轉型、與田地復耕。
[裡山塾
專案主任 徐邦寧]
當農民他越來越不耕種,那他也會覺得土地是一個,可能可以去販賣,就會有越來越多不是農夫的人,進駐到這塊基地,那他可能就會,把田地拿去蓋房子、蓋工廠,或者是做其他的用途,如果我們今天進駐到這塊,里山的一個小基地,我們也希望說,其實有越來越多的農地,它可以去做一些不同的,重新使用的部分。
綠色麥穗隨著風優雅擺盪,因為水源不足、農夫年齡層老化,苑裡有許多田地都已休耕,種植不需要太多水源的小麥,是活化休耕地的一個方式。
[苑裡農民
吳水池]
他們(裡山塾)最近也要,開始再請老師來講種植雜糧的技術的方面,想把這些休耕的地能夠把它導引到種雜糧。
[裡山塾
專案主任 徐邦寧]
讓農民再來重新地去學習一些不同的觀點,讓這些土地,我覺得在未來可以繼續地被使用。
裡山塾還帶著農民走出苑裡,到外地參訪交流,希望帶給農民一些新的刺激和想法,為苑裡帶來一些正向改變。
[苑裡農民
吳水池]
回來他就會問我說,像這樣的耕作方式你認不認同,我常常就跟他講說,如果產量我不用負責的話,我當然很願意去試,他們都很認同,他說 沒關係,你就去種。
看見農村價值,重新找到農村的生活型態,「里山」,一個對於台灣來說,還很新的名詞,卻涵括了,農業生產、生物多樣性、以及資源永續利用等觀念,而裡山塾也正試著建構出,屬於苑裡在地的里山生活,希望實踐,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願景。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Mar 06 Wed 2013 14:45
322集-裡山塾的里山生活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