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老房子該拆還是該保留,常常是屋主面對的難題,拆了或賣掉固然簡單,但許多有歷史有回憶的老屋又或許能創造更多新價值,像是苗栗蘆竹湳社區裡有相當多傳統三合院,當地居民活化社區外,也將許多老屋空間重新利用,除了舉辦藝文活動,也邀請年輕藝術家教社區長輩藝術創作,也有返鄉青年經營咖啡廳。另外在苗栗市區也有返鄉青年,承租下老房子,自己動手與改造成為一間結合客家與異國風味的特色餐廳,讓更多人看見老房子新風貌,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來到蘆竹湳就像是來到世外桃源般,古色古香的建築與環境,不同於一般的觀光老街。很難想像在頭份市工業發達的地區,還有保有50多座三合院的老社區。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 王世東]
因為大家那時候為了經濟,就我們的縣長就引進石化業,那建廠以後才發現說,化學工廠它的環保不像一般的工廠那麼好,都是有一些異味在,就是慢慢慢慢因為受不了這邊的異味,他們就慢慢就往外去遷移,就不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村庄就慢慢慢慢的沒落下去。

在工業區進駐後,社區改變了,在地居民和返鄉青年書凡更對小時候蘆竹湳的印象記憶猶新。

相片提供 許書凡
0108-0119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那時候最有印象深刻的是,然後大概只要(晚上)六、七點的時候,就會開始聞到一陣酸酸臭臭的味道,然後我就問阿公說,那是什麼味道怎麼這麼臭這樣,然後阿公就淡淡說一句,那個是隔壁工廠晚上就會排廢氣這樣,開始接觸蘆竹湳,在做社造的時候才發現說,原來我們這個社區是真的被工業區所包圍,以前農地很多,是真的。

相片提供 許書凡
0129-0137
然而逐漸凋零沒落的社區,十多年前有居民一同發起修繕老屋的想法後開始有了改變。

相片提供 許書凡
0144-0201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 王世東]
我們是從民國96年開始,就是我們有一群人就是,認為說這個村庄
都是一些老年人在這邊,那我們想說,可不可以說把它活化起來,讓一些小孩子還是一些人,可以回來這邊重新再開始,有一個活化這個村庄,不要沒落下去這樣。

相片提供 許書凡
0216-0234

[古厝風情館館長 許金輝]
民國96年那時候,我國中第一屆的同學,就一起村庄大家在這長大的,他就說這些老房子沒有整理,一戶一戶就一直壞、一直倒,太可惜了,後來就成立一個協會,就找找找十幾個人,就在這開始一戶一戶開始整理就這樣做起來的。

相片提供 許書凡
0234-0239

也因為老屋修繕,再次讓更多人注意到這個社區。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許書凡]
其實你走到蘆竹湳的每一個巷弄或是每一個小角落,你可能不小心仰望抬頭,就會看到那個目標很明顯那個紅白煙囪,那其實那個紅白煙囪就是再次的證明了,我們整個社區都是被工業區所包圍的一個象徵,就是我們意外的留下這麼多的房子,對,所以我們都會自己笑說,其實這是一個,一個很美麗與哀愁的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

[社區居民 張碧霞]
現在這樣子的話,就會年輕人有回來,有多了年輕人那個就業機會,然後也多了那個,外面的那個朋友,會過來這邊觀光、旅遊這樣子,是變得更有活力。

社區裡有不少亮點,包含傳統三合院以及因為過去時空背景留下來的建築特色。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也可以看到蘆竹湳的一些建築的演變,比如說像我們看到這個牆面這個就叫做土角,是用泥土跟乾的稻草還有稻穀,把它混在一起之後,然後做成一磚一磚的這樣子,然後所以後來大家才演變出有現在的一個形式,就叫做編竹夾泥牆,然後甚至於是現在的紅磚跟紅瓦。

硬體修復後社區開始注入軟體活化,經常舉辦社區藝術活動,帶動起蘆竹湳社區的名氣,當時也有不少青年回鄉幫忙,也間接讓年輕人與社區長輩一同互動,透過藝術創作牽起另一種緣份。

[藝術陪伴老師 許玄淳]
我就想要找社區的長輩一起共創,因為我覺得與其我一個人來到這邊,然後做一個跟這個社區無相關的作品,然後擺在裡面,那不如我就找這個本來就是社區裡的人,然後我們就一起做作品,所以那時候我就找阿公、阿嬤一起來,就是來描繪社區然後我是用拼圖的方式,一個阿嬤選一塊圖,然後大家就集了大概56個小小的板子,然後變成一個大作品。

早安,早安,早,我也剛剛到而已,阿姨,早安。

相片提供 許書凡
0458-0503
蘆竹湳古厝裡在幾年前特別打造了一間藝術教室,由於當地有許多獨居長輩,因緣際會之下,有返鄉青年藝術家許玄淳回到家鄉頭份後,和社區一同推動藝術陪伴的課程。

相片提供 許書凡
0512-0528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現在有非常多社區,社區長輩們他們其實也都會用藝術陪伴方式在做,我們也要不要也試試看,然後剛好那個時間點又因緣際會,我們現在那個bobo老師他剛好也從臺北學校畢業,然後也回來頭份,他也想要做社區長輩藝術陪伴這件事情,然後就先推了第一次的藝術陪伴課程。

相片提供 許書
0529-0534

[藝術陪伴老師 許玄淳]
其實我自己是很喜歡就是苗栗我自己的家,因為我從小就是在頭份長大,總幹事書凡就開始有不同的計畫,可是也因為這樣,阿嬤就開始,就是每個禮拜三早上好像都要固定來這邊,然後慢慢的他們就養成習慣了。

我先用這個小隻的筆,我先要這樣點點,這樣,點點,你在點什麼,我在點說,我的花要開在哪裡好,點點。

相片提供 許書凡
0614-0619

課程帶著社區長輩們,透由不同媒材不同主題,讓他們多元探索,有平面也有立體創作、水彩、剪紙等等,用藝術的方式陪伴他們,同時豐富他們的人生。

[藝術陪伴老師 許玄淳]
因為我覺得阿嬤們,可能他沒有玩過水彩,沒有,蠟筆也很少用,甚至你不要說彩色筆了,在家裡根本就不會有這些東西,所以他們來的時候,先讓他們來做媒材探索。

[社區長輩]
(以前)我不會(畫畫),是來這裡才學的,才看他,才學的,我以前不會畫,看到自己這麼快樂,我就會來。

[社區長輩(左)
很開心,(怎麼說),因為以前我是不會畫畫,現在學了我比較有進步了,(有更有自信嗎),有,老師教得很好。

也因為有更多軟體活動的注入,社區開始有人潮,也間接帶動起社區創業與工作機會。

一般我們會先將陶鍋預熱,預熱之後,我們再來做下豆的動作,然後 通常從生豆到烘焙到熟的話,大約要花的時間大概是15到20分鐘,就可以完成。

返鄉青年柏誠,多年前將社區裡的老房子重新打造,開了一間咖啡廳。更特別的是他以陶鍋手炒咖啡豆成為其特色。

[咖啡店老闆 卜柏誠]
就其實它以前就咖啡來說,家家戶戶用鐵鍋他也可以炒咖啡,用什麼東西也都可以炒咖啡,這樣我覺得,我也不需要買一個很貴的機器,這樣炒咖啡,我用簡單的一個鍋子,陶鍋的鍋子,也可以炒。

就跟炒菜一樣,要一直去將它一直去翻炒它,就是有點像畫一個無限大的記號一樣這樣去做。

因為喜歡喝咖啡而開始研究烘焙咖啡的柏誠,過去在中國大陸從事陶瓷產業,因緣際會下回到家鄉頭份,才發現到蘆竹湳這座老社區,開啟他創立這間結合陶瓷藝品的咖啡館。

[咖啡店老闆 卜柏誠]
應該是說,本身我就很喜歡老的東西,像是老房子,木頭,像陶瓷也很,與這個老房子做結合我覺得是很剛好,就,給大家感覺就是,陶瓷給大家感覺就是比較老,老派、老式的東西,但是如果很多進來的客人,他看到,欸 很漂亮,很有趣,不大一樣跟以前不一樣的東西,就是顛覆他們的想像。

在許多年輕人回鄉後發覺到在地新的價值,彼此間互相扶持,讓更多青年願意留下來,也讓老社區老房子再次擁有新生命。

[咖啡店老闆 卜柏誠]
我們會在這個店家做平台,就是大家互相做結合,有需要的人或是我們會看到很多年輕人,我們就會去提供他這個空間去做使用,就是給大家更多的機會,而不是說,一定是,它是咖啡廳把它固定成這個定位,讓更多想回到自己家鄉的青年,有更多的機會可能性去做。

[蘆竹湳社區藝術家 陳世政]
那所以一定要有一些年輕人進來,進來的話能夠帶入各種活動,那讓這邊的話變成就是說,來這邊並不是純粹就是看到一些硬體一些老房子,那在這邊的話,可以做各樣的體驗,那以前來講,年輕人還沒回來的話,我們這邊就是就是純粹硬體。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那像我覺得這樣一個場域,就是一個很多元的經營,然後每一年,每一年,你都會看到它有不同改變,包含它的空間,包含它的設備,甚至於他也去觀察到,遊客來到這裡真正可以滿足的需求是什麼,像我覺得其實這樣大家都一起成長,一起努力。

同樣讓老房子擁有新生命的,還有坐落在大馬路旁的這棟老建築,位於苗栗市這間有歷史的房子,一般人可能會以為是一間文創商品店,但實際上是一間將客家料理與異國料理結合的創意餐廳。

[客人]
它進來感覺這邊是一個文創館,就是說不是一般那種比較老舊的餐廳的感覺,一進去,很新型,然後坐這邊感覺是燈光美氣氛佳。
[客人]
絲瓜跟麵線一起做義大利麵,中間還很多料,但是吃起來很特別,用我們很多客家在地的菜,這樣感覺吃起來還很棒。

精緻擺盤且香氣四溢餐點一端上桌,讓人食指大動,仔細一看能發現到餐點中帶有不一樣的客家風味。

[餐廳主廚 張耀壬]
湯的部分的話,也是我們就是用客家的老蘿蔔乾,可能大家常喝到的話都是搭配雞湯,我們是把它做成牛腩湯,希望讓更多人去品嘗到在地的客家風味。

相片提供 張耀壬
1139-1145

兩位年輕客家主廚,過去都曾在知名飯店及餐廳擔任過主廚,在過去工作中累積經驗後,決定返鄉創業。

[餐廳主廚 張耀壬]
在外地的所學帶回來自己家鄉,對,那希望可以讓苗栗人有一個,更多一個新的選擇。

[餐廳主廚 吳志良]
遇到志同道合的師傅,然後也帶著我一起去學習,一起學習發掘苗栗更多更好的東西,我覺得這是身為我們苗栗人,共同一起想要做的一些事情,就是挖掘苗栗的一些好的東西。

一道道讓人食指大動的菜色之外,其實利用老房子改建的這間餐廳,本身就非常有故事。
餐廳主廚 張耀壬]    這也是我以前朋友的家裡,然後我們以前也滿常會來他們家烤肉等等,因為我朋友他說我爸把我兒時回憶賣掉了,我說,現在你的兒時回憶由我來守護這樣。

相片提供 張耀壬
1238-1246
回憶很美好,但畢竟是老房子,因此花了不少功夫,親自參與改建。

相片提供 張耀壬
1246-1258
1303-1311

[餐廳主廚 張耀壬]
自己拿著大榔頭這樣子拆牆面,然後幫忙一些,泥作的一些施工,但是現場還是會有專業技術人員在,但是可以由我們來付出勞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們就自己來參與,一方面也會對自己創業的路程也會更有回憶跟親身經歷,一起參與的感覺。

相片提供 張耀壬
1311-1318

翻修過程中,他們還保留老房子裡許多有歷史有意義的元素。

相片提供 張耀壬
1328-1334

[餐廳主廚 張耀壬]
像窗戶都會有保留一些,原本的一些鐵花窗那種鐵框,然後是也有一些紅檜,原本在牆面房間房門上的紅檜的一個窗戶,我們都有把它保留在我們的店內牆上做一個擺設裝飾。

除了餐點,他們也結合苗栗在地農產元素,製作特色伴手禮,未來他們也期許能尋找更多在地的特色農產,研發更多料理與產品。

相片提供 張耀壬
1355-1404

[餐廳主廚 吳志良]
用後龍的花生,用整顆花生去做鹽炒,然後磨成粗細粉,那個花生味道很濃郁,那另外一個口味就是茶香,茶香就是用我們苗栗明德水庫那邊種的韻香紅茶,也是東方美人茶的一種,所以在於茶香部分的話,我們用可以喝的茶葉,然後我們去做研磨。

保留下珍貴的三合院與老房子,透過年輕人新的方式延續,將硬體重建更新並結合豐富的軟體文化內容,『老屋新生』將各式老房子展現出多元的特色風情,雖然是老建築、舊空間,但卻串連起世代之間多元的生活樣貌與情感記憶。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